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新生代与环境研究所

作品数:41 被引量:296H指数:12
相关作者:于学峰于学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华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天文地球
  • 21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动物群
  • 7篇地层
  • 7篇化石
  • 7篇更新世
  • 6篇第四纪
  • 5篇古气候
  • 5篇哺乳动物
  • 4篇地层划分
  • 4篇第三纪
  • 4篇粘土
  • 4篇三趾马
  • 4篇中新世
  • 4篇晚中新世
  • 4篇红粘土
  • 4篇哺乳动物群
  • 3篇早更新世
  • 3篇真马
  • 3篇新第三纪
  • 3篇黄土高原
  • 3篇冰期

机构

  • 41篇西北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马萨诸塞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云南省文物考...

作者

  • 29篇薛祥煦
  • 12篇张云翔
  • 9篇岳乐平
  • 8篇邓涛
  • 6篇李永项
  • 4篇李传令
  • 4篇陈丹玲
  • 3篇张鹏
  • 3篇徐建
  • 3篇杨策
  • 2篇李晓晨
  • 2篇陈亚宁
  • 2篇于学峰
  • 2篇周杰
  • 1篇王建其
  • 1篇袁洪林
  • 1篇邱占祥
  • 1篇鹿化煜
  • 1篇刘林玉
  • 1篇余克服

传媒

  • 9篇地层学杂志
  • 6篇古脊椎动物学...
  • 4篇科学通报
  • 4篇沉积学报
  • 3篇西北大学学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柴达木开发研...
  • 1篇兽类学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西北地质
  • 1篇高等理科教育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6
  • 2篇2004
  • 3篇2002
  • 5篇2001
  • 2篇2000
  • 6篇1999
  • 6篇1998
  • 5篇1997
  • 4篇1996
  • 2篇1995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论真马(Equus属)首次出现可作为第四纪下限的标志被引量:7
1997年
真马(Equus属)首次出现曾被作为第四纪下限标志,近年来不断受到怀疑、甚至否定。然而,根据目前公认的2.5MaB.P.的第四纪下限,则真马在欧亚大陆的首次出现正与此界线吻合,从欧洲维拉方动物群、中国北方泥河湾地层、南方元谋盆地,以及其他剖面得到的证据都证明了这一点。真马首次出现事件与2.5MaB.P.的许多重大地质事件同时,如古地磁高斯期与松山期界线,中国黄土开始堆积、北极冰盖出现、新构造运动第一次强化等。真马首次出现于2.5MaB.P.是由于北极冰盖出现所伴随的海平面下降,导致白令海峡露出水面,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得以连通,在北美起源并在进化上取得成功的真马迅速扩散至欧亚大陆等地。因此,真马首次出现可以作为这些地区第四纪下限的一个显著标志,尤其是在欧亚大陆。
邓涛薛祥煦
关键词:真马第四纪欧亚大陆地层古动物
关于地质标本辅助教学的思考被引量:6
2004年
本文简要论述了关于地质标本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教学辅助作用的思考.地质标本作为教学资源,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科学价值,更好地辅助地质教学,如何在标本的数量与种类、整理与制作、分类与组合、多媒体及教学实习等方面加强和提高,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永项
关键词:辅助教学
陕西府谷老高川三趾马动物群的发现及时代分期被引量:39
1995年
保德期三趾马动物群目前在我国一百多个地点共发现200多种化石.直到本世纪50年代末期前,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些化石均属同一层位.60年代以来,不同层位、不同生态类型的三趾马动物群的发现及对一些动物分类及其进化水平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步认识到保德期动物群多层位的事实.1985年,作者等发现在陕西府谷老高川产有三趾马动物群化石,1986年起连续作了大规模采集,在同一地点采集到3个不同层位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数千件,所得材料丰富,保存较为完好,这在我国同期地层中前所未有.
薛祥煦张云翔岳乐平
关键词:三趾马动物群化石
陕西洛南龙牙洞动物群的特点、时代及环境被引量:7
1999年
从陕西洛南龙牙洞中采得哺乳动物化石30多个属种,与之共存的有洛南直立人及其石制品。该动物群中同时具有古北区和东洋区的动物,为华北-华南动物地理区系间的一个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可与公王岭动物群对比。动物群的性质反映了当时洛南地区乃至秦岭东段为一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部分属种可能主要因为不适应急剧变化的气候而绝灭。
薛祥煦李传令邓涛陈民权张学锋
关键词:哺乳动物群
环境地质灾害研究的方法论探讨被引量:4
1998年
针对环境地质灾害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灾害成因机理及防治为其研究内容的特点,提出环境地质灾害研究本身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进而对环境地质灾害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调查研究、灾害制图,以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和模型方法等为主的定量方法,评价区划方法,以及采用监测手段、着重成因机理研究及预报模型等形式的预测方法和环境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等进行了探讨。
陈亚宁
关键词:环境地质灾害环境地质
27万年来南海南部上部水体结构和古生产力变化的古海洋学记录被引量:7
2017年
浮游有孔虫属种的分布与表层海水温度和上部水体结构的变化以及古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其壳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也运载着诸多古海洋学信息。本文对南海南部TX05站(6°20.6'N,111°16.2'E;水深1750m)钻孔91个沉积物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ioides ruber、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进行了氧、碳稳定同位素(δ ^18O和δ ^13C)分析,结合5个AMS ^14C测年数据点和5个氧同位素年龄控制点,重建了氧同位素期(Marine Isotope Stage,简称MIS)8期(大约27万年)以来该站温跃层深度和古生产力变化的历史。结果表明,G.ruber、G.sacculifer和P.obliquiloculata壳体δ 18O记录的冰期-间冰期温跃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大于表层海水,表层海水温差约为3.4℃、温跃层海水温差约为3.7℃。有孔虫温跃层与表层属种壳体的δ^18O差值(△δ^8O(P.obiliquloculata-G.ruber))表明温跃层整体上呈变浅的趋势,特别是自倒数第二个冰消期以来最为明显,且在间冰期时浅、冰期时深。在MIS 8来,上述所有壳体的δ 13C呈现逐渐变重的趋势,且在间冰期时相对其前一个冰期时重。3个属种壳体的碳同位素记录表明研究站位的初级生产力自表层向下逐渐增大,到水深50m左右达到最大值,再往深层则递减;其差值(△δ ^13C(G.ruber-P.obliquiloculata))、以及浮游有孔虫绝对丰度和高生产力属种的百分含量均显示古生产力水平以倒数第二个冰消期为界呈现阶段性的上升,且总体上在间冰期时较高、冰期时较低。温跃层深度和古生产力的变化可能主要与冰期-间冰期差异逐渐增大背景下的东亚冬、夏季风的强化有关。
杨策徐建张鹏余克服王少鹏
关键词:温跃层古生产力南海南部
第四纪响蜥(Tinosaurus)化石的首次发现被引量:8
2002年
在陕西洛南张坪洞穴的第四系中采得一些响蜥类(Tinosaurus)化石,有保存相当完好的上下齿骨和齿列,这是响蜥在第四纪的首次报道,使该属化石的地史分布从早第三纪延伸到第四纪。新材料下颌骨较粗壮,但个体很小,有齿间沟,同时兼具亚洲种及北美种的某些特征,因此建立一新种Tinosaurus luonanensis sp.nov.。
李永项薛祥煦
关键词:第四纪蜥蜴类化石
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及其伴生植物被引量:2
2004年
记述了发现于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晚期的一个大型哺乳动物群。动物群包括哺乳动物 4目、11科、2 4种 ,它们是 :Canisvariabilis,Hyaenidaegen .etsp .indet.,Homotheriumsp .,Megantereonsp .,Lynxcf.shansius,Pantherapardus,Elephantidaegen .etsp .indet.,Equusqingyangensis,Hesperotheriumsinense,Ancylotheri umsp .,Megatapirusaugustus,Rhinocerotidae gen .etsp .indet.,Dicerorhinuslantianensis,Sussp .,Moschusmoschiferus,Cervusunicolor,Cervussp .1,Cervussp .2 ,Hydropotessp .,Capreolussp .,Strepsicerosannectens,Lepto bossp .,Bubalussp .和Budorcastaxicolor等。动物群伴生植物孢粉分析表明 ,当时在化石产地生长着下列植物 :Se laginellasp .,Pinaceaegen .etsp .indet.,Piceasp .,Cotinuscoggygria ,Juglansregia ,Quercussp .,Myricarubra ,Meliaceaegen .etsp .indet.,Celtissp .,Oleaceae (Syringasp .?) gen .etsp .indet.,Chenopodiaceaegen .etsp .in det .,Kobresiasp .,Scrophulariaceaegen .etsp .indet.,Humulussp .,Gramineaegen .etsp .indet.,Ranunculaceaegen .etsp .indet.,Sparganiumsp .,Celastraceaegen .etsp .indet.,Elaeagnaceaegen .etsp .indet.。
李晓晨薛祥煦
关键词:哺乳动物群孢粉古环境早更新世
托素湖畔金属管状物疑似海底“黑烟囱”
2006年
在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德令哈市西南40公里处。有一个面积为180平方公里的高原咸水湖泊。叫托素湖。青海作家白渔、言公合著1988年出版的《走进柴达木》一书中,描述了托素湖地区神秘的自然现象。从此这里曾是“外星人基地”的猜想。便不胫而走。并广为国内外媒体所报导。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不少国内专家学者,不辞辛劳。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经过各种分析论证。未发现与地外文明有联系的任何证据。“外星人基地”的猜想被否定了,但托素湖地区独有的地质奇观——分布于岩石中的金属管状物,却没有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成为许多科普读物中罗列的自然之谜之一。
刘裕瑞李永项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海底自然现象
黄土高原一个连续的晚新生代剖面及其划分与对比被引量:28
2001年
陕西旬邑地区一个地层厚约 2 30 m的晚新生代剖面 ,全为土状堆积。岩性划分、古地磁测年、古生物研究及其他一些手段的分析测定表明 ,该剖面记录了距今 6 .8Ma到现代的沉积 ,其中第四系厚 141.2 m,全为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 ;新近系厚约 90 m,全为红土沉积 ,底部不整合面之上有 6— 7m红土层被覆盖 ,无法取样 ,其上实测厚度83.4m,将每层红土层及紧接其下的钙质结核层称为一个成土—成壤组合 ,新近系约含 80个明显的成土—成壤组合。 N/Q岩性界线在剖面深度的 141.2 m处 ,但古地磁 M/G界线在相当于剖面深度的 137.6 m处 ,即 L43 顶界之上0 .4m处 ,古地磁极性的转移滞后于岩性的变化。
薛祥煦张云翔岳乐平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层划分地层对比晚新生代生物化石古气候环境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