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作品数:8,875 被引量:43,433H指数:116
相关作者:杨经绥高锐侯增谦李海兵朱祥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804篇期刊文章
  • 2,821篇会议论文
  • 144篇科技成果
  • 84篇专利
  • 4篇标准

领域

  • 8,162篇天文地球
  • 804篇生物学
  • 80篇理学
  • 62篇石油与天然气...
  • 5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3篇文化科学
  • 52篇经济管理
  • 50篇自动化与计算...
  • 49篇历史地理
  • 38篇建筑科学
  • 29篇农业科学
  • 22篇矿业工程
  • 19篇机械工程
  • 1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0篇化学工程
  • 10篇水利工程
  • 10篇交通运输工程
  • 9篇轻工技术与工...
  • 9篇医药卫生
  • 8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024篇地质
  • 986篇锆石
  • 885篇同位素
  • 677篇岩石
  • 671篇变质
  • 655篇地球化
  • 655篇地球化学
  • 620篇矿床
  • 570篇成矿
  • 563篇盆地
  • 532篇造山带
  • 521篇地震
  • 507篇花岗岩
  • 499篇定年
  • 471篇年代学
  • 426篇青藏高原
  • 379篇山带
  • 365篇岩浆
  • 330篇地质意义
  • 316篇矿物

机构

  • 8,857篇中国地质科学...
  • 1,296篇中国地质大学...
  • 626篇中国科学院
  • 409篇北京大学
  • 303篇中国地质调查...
  • 301篇中国地质大学
  • 268篇吉林大学
  • 202篇国土资源部
  • 202篇南京大学
  • 156篇东华理工大学
  • 144篇中国地震局
  • 109篇昆明理工大学
  • 100篇中国科学院大...
  • 96篇西北大学
  • 91篇中国地质调查...
  • 88篇长江大学
  • 87篇中国石油天然...
  • 85篇成都理工大学
  • 83篇北京离子探针...
  • 79篇天津地质矿产...

作者

  • 441篇杨经绥
  • 330篇高锐
  • 324篇许志琴
  • 287篇李海兵
  • 257篇王涛
  • 256篇朱祥坤
  • 213篇万渝生
  • 213篇刘敦一
  • 210篇陈文
  • 205篇侯增谦
  • 197篇刘福来
  • 186篇高林志
  • 186篇柳永清
  • 184篇张泽明
  • 173篇曾令森
  • 171篇丁孝忠
  • 163篇张建新
  • 152篇于常青
  • 151篇杨文采
  • 147篇王宗起

传媒

  • 855篇岩石学报
  • 677篇地质学报
  • 445篇地质通报
  • 359篇地质论评
  • 349篇岩石矿物学杂...
  • 344篇地球学报
  • 294篇中国地质
  • 173篇地学前缘
  • 171篇矿床地质
  • 147篇科学通报
  • 144篇地球物理学报
  • 114篇地球科学
  • 90篇2014年中...
  • 68篇地质科学
  • 64篇中国科学(D...
  • 58篇吉林大学学报...
  • 57篇现代地质
  • 56篇矿物学报
  • 55篇地球物理学进...
  • 54篇地球学报(中...

年份

  • 9篇2024
  • 185篇2023
  • 244篇2022
  • 239篇2021
  • 209篇2020
  • 278篇2019
  • 332篇2018
  • 415篇2017
  • 321篇2016
  • 536篇2015
  • 589篇2014
  • 473篇2013
  • 416篇2012
  • 431篇2011
  • 334篇2010
  • 385篇2009
  • 352篇2008
  • 316篇2007
  • 400篇2006
  • 341篇2005
8,8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
侯增谦1杨志明1高永丰2郑远川3张洪瑞
斑岩铜矿是全球最重要的、业界最关注的铜矿类型。国际矿床学界历经数十年研究已建立经典的成矿理论,认为斑岩铜矿主要产于岩浆弧环境,形成与大洋俯冲有关。该项目前期研究发现,大型斑岩铜矿也大量产出于碰撞带环境(称之为“碰撞型斑岩...
关键词:
关键词:成矿理论斑岩铜矿矿床学
东昆仑石头坑德和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对比
<正>2011年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首次在格尔木西部夏日哈木地区发现铜镍硫化物矿床,成为东昆仑成矿带中首次发现的铜镍硫化物矿床,镍储量已达超大型规模(镍金属量约107万吨),表明该区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李世金等,20...
段雪鹏孟繁聪范亚洲
中天山地块前寒武纪“星星峡群”的组成与地壳演化意义
中亚造山带中存在大量的前寒武纪古老微陆块群,由于经历了古生代的构造、变质和岩浆事件的强烈改造,其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目前大多呈碎片分布于古生代的大陆弧或岛弧地体中,目前对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的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仍缺少足够的研究...
贺振宇
文献传递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钻孔地质与深部地下微生物研究
<正>项目完全按计划进度执行,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得出了巨量大陆物质深俯冲到上地幔的认识;(2)从三维尺度精确地厘定了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年代;(3)发现了特殊的地幔矿物,揭示了三类不同的
许志琴
文献传递
秦巴地区金属矿产区域成矿的基本特征
本文简要阐明了秦岭-大巴山地区区域成矿规律的基本特征。该区缺少典型的蛇绿岩套,因而缺少典型的洋壳型成矿作用。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和三叠系是本区最主要的赋矿层位,其中含碳黑色岩系是“卡林型”金及金-铂矿的重要层控层位。所...
耿树方
文献传递
新疆莎车地区晚白垩世横裂甲藻和疑源类
<正>一、前言新疆莎车地区上白垩统出露完整,为一套海相与泻湖相沉积,含丰富的孢粉及海相横裂甲藻与疑源类,因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横裂甲藻与疑源类,孢粉部份另行发表。近十多年来,国外已广泛用横裂甲藻与疑源类作为划分地层、寻...
余静贤张望平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幕式抬升作用的Ar-Ar热年代学证据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一条大型的活动左旋走滑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断裂带。对该断裂带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可以为青藏高原东南部物质迁移和构造隆升历史研究提供时代依据。Roger 等(1995)对同...
陈文张彦张岳桥刘新宇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断裂差异隆升
文献传递
秦岭蟒岭高Sr花岗岩的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9
2012年
蟒岭花岗岩体位于商丹构造带北侧的北秦岭构造带上,为一呈近东西走向的中生代花岗岩基。蟒岭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铝质I型花岗岩,其w(SiO2)=67.3%~73.7%,w(Al2O3)=14.0%~16.3%,w(Na2O)=3.17%~3.93%、w(K2O)=3.9%~6.3%,具高Sr、Ba、LREE、Sr/Y、La/Y,低HREE、Y、Mg#(<50)、Rb/Sr,亏损Nb、Ta、Ti和P,无明显负Eu异常的特征,与中国东部的高Sr、Ba低HREE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锆石εHf(t)值为-9.4~-3.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于1.4~1.8 Ga,暗示蟒岭高Sr花岗岩的原岩主要为中新元古代地壳物质,并混入少量幔源物质;源区残留石榴石,而角闪石、斜长石为主要熔融相。蟒岭高Sr花岗岩形成于陆内造山阶段,由增厚的下地壳物质发生减压部分熔融形成,而底侵的镁铁质岩浆可能为部分熔融作用提供了热量。
秦海鹏吴才来武秀萍雷敏侯振辉
关键词:花岗岩北秦岭
北京十三陵地区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Pb-Pb年龄研究被引量:17
2002年
对北京十三陵地区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地采样和^(207)Pb/^(204)Pb-^(206)Pb/^(204)Pb年龄测定。共测定了63个样品(大部分样品采取两种溶解方式),得到中元古界雾迷山组第三段的^(207)Pb/^(204)Pb-^(206)Pb/^(204)Pb等时线年龄为1373±92Ma(95%置信度误差,下同,MSWD=4.7),杨庄组为1488±55Ma(MSWD=14),高于庄组第三段为1608±74Ma(MSWD=8.1)。这些年龄数据与目前已有地质记录相吻合。串岭沟组的碳酸盐相的^(206)Pb/^(204)Pb-^(207)Pb/^(204)Pb未构成等时线,但全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比碳酸盐相具有更明显的线性趋势,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根据同一个样品用稀盐酸溶解和用氢氟酸加硝酸混合酸溶解的铅同位素比值的接近的现象,显示碳酸盐岩中的硅质没有陆源的特征,是沉积盆地中的产物。
张巧大宋天锐和政军丁孝忠
关键词:中元古界碳酸盐岩同位素地质年龄
中国辽西白垩纪甲龙(恐龙,鸟臀目)研究新进展(英文)被引量:2
2016年
所有鸟臀目恐龙都是植食性或杂食性。鸟臀目恐龙中的奇异辽宁龙是一种体型很小的甲龙,以往均认为与其他甲龙一样生活在陆地上,主要以植物为食。报道了中国发现的一件新的奇异辽宁龙标本,该标本体腔内保存了很多鱼类化石骨骼,认为这些鱼类残骸是甲龙胃或肠里的残留物,因此可以作为该恐龙食肉的有力证据。奇异辽宁龙颊齿齿冠具有长而分叉的齿饰,这种齿系可以穿透像鱼类一样的小动物。恐龙前、后肢指(趾)爪演变得非常锋利同样可以证明其适应吃肉的生活方式。奇异辽宁龙腹部甲板演化成盾状及荐骨-腰带关联疏松也说明其适应水生生活,腹部甲板可以保护腹部身体免受水下攻击。同理,神经弓与椎体之间缝合线开阔不能再作为正型标本的幼年特征。奇异辽宁龙是自18世纪发现恐龙以来已知的第一种肉食性鸟臀目恐龙,不仅代表了第一种水生或半水生有甲类恐龙,更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鸟臀目恐龙。
季强吴肖春程延年滕芳芳王旭日季燕南
关键词:早白垩世义县组
共88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