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2,431 被引量:19,702H指数:63
相关作者:朱建荣李小平杨世伦丁平兴周云轩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26篇期刊文章
  • 398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92篇天文地球
  • 5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434篇水利工程
  • 284篇生物学
  • 120篇农业科学
  • 82篇交通运输工程
  • 63篇自动化与计算...
  • 46篇经济管理
  • 39篇理学
  • 17篇建筑科学
  • 16篇历史地理
  • 7篇医药卫生
  • 6篇化学工程
  • 6篇机械工程
  • 6篇文化科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核科学技术
  • 4篇自然科学总论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579篇长江口
  • 196篇沉积物
  • 160篇泥沙
  • 147篇长江
  • 136篇海岸
  • 121篇湿地
  • 111篇冲淤
  • 84篇海域
  • 81篇悬沙
  • 81篇污染
  • 80篇遥感
  • 77篇植物
  • 67篇盐沼
  • 65篇数值模拟
  • 65篇值模拟
  • 59篇土壤
  • 53篇表层沉积物
  • 52篇植被
  • 49篇粒度
  • 47篇营养盐

机构

  • 2,425篇华东师范大学
  • 82篇中国科学院
  • 78篇中国海洋大学
  • 56篇同济大学
  • 54篇国家海洋局第...
  • 53篇上海市环境保...
  • 44篇南京大学
  • 38篇国家海洋局
  • 35篇中山大学
  • 31篇中国水产科学...
  • 29篇上海海洋大学
  • 28篇上海市地质调...
  • 26篇国家海洋局第...
  • 22篇上海师范大学
  • 19篇河海大学
  • 18篇上海大学
  • 16篇九江学院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5篇山东师范大学
  • 1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69篇陈沈良
  • 136篇李九发
  • 135篇张经
  • 126篇陆健健
  • 113篇程和琴
  • 111篇朱建荣
  • 110篇杨世伦
  • 102篇丁平兴
  • 97篇何青
  • 96篇沈焕庭
  • 96篇戴志军
  • 83篇张利权
  • 75篇张卫国
  • 67篇陈吉余
  • 65篇李小平
  • 64篇周云轩
  • 63篇李道季
  • 63篇杜金洲
  • 61篇虞志英
  • 60篇吴莹

传媒

  • 147篇华东师范大学...
  • 128篇海洋学报
  • 116篇泥沙研究
  • 72篇长江流域资源...
  • 67篇海洋通报
  • 66篇海洋环境科学
  • 59篇生态学报
  • 57篇海洋与湖沼
  • 47篇环境科学
  • 46篇海洋科学
  • 44篇海洋工程
  • 43篇海洋科学进展
  • 41篇沉积学报
  • 35篇地理学报
  • 29篇环境科学学报
  • 29篇海洋地质与第...
  • 26篇海洋湖沼通报
  • 26篇中国环境科学
  • 26篇第四纪研究
  • 25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0篇2023
  • 13篇2022
  • 23篇2021
  • 37篇2020
  • 63篇2019
  • 79篇2018
  • 92篇2017
  • 105篇2016
  • 123篇2015
  • 115篇2014
  • 107篇2013
  • 124篇2012
  • 119篇2011
  • 113篇2010
  • 138篇2009
  • 126篇2008
  • 163篇2007
  • 167篇2006
  • 127篇2005
2,4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杭州湾口悬沙浓度变化与模拟被引量:45
2000年
本文对杭州湾口 1 5个测站的大、中、小潮悬沙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得出大 -小潮周期流速变化和水位变化是该海区各站悬沙浓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研究 ,建立了单点测站悬沙浓度变化与水位和大 -小潮最大流速的关系模型 ,用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 ,拟合程度较好 ,对于整个大 -小潮周期悬沙浓度的连续变化可采用该模型进行估算。
陈沈良谷国传
基于GIS技术的输电网污区管理被引量:3
2004年
针对以人工方式为主的传统输电网污区的管理方式所具有的精度不高和效率低下、数据更新慢、绘图周期长等缺陷,就集成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人工辅助下输电网污区图自动绘制流程。以京、津、唐地区2002年污区图为例,充分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便捷地生成污源分布、盐密点分布、污区对比等专题图,为输电网污区的自动化管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法。
姜晓轶
关键词:GI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污区输电网
近期长江口南北槽分流口河段悬沙输运机制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针对近期长江口南北槽分流口地区出现新的河床冲淤演变情况,对分流口河道尤其北槽入口河段多次实测水文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分流口河道悬沙输运机制。通过引入输沙机制影响强度尺度参数,得到悬沙输运机制的数学表达形式,并进一步探讨了北槽入口河道产生淤积的原因。结果表明:(1)北槽分流口存在三级输沙机制,且不同输沙机制项在近口段、口中段和口内段各段中影响程度也不相同;(2)分流口泥沙来源于南港河段,在向"南港—北槽"输运过程中,一部分泥沙受到分流潜堤拦截,落淤在潜堤北侧造成九段沙沙头持续淤长;(3)悬沙在口中段受两项输沙机制的共同控制下,跨跃航槽,横向输运。并在输移过程中落淤,最终形成北槽入口局部区域的持续淤积。
陈炜李九发李为华
关键词:长江口深水航道冲淤演变
多种卫星传感器反演长江口悬浮泥沙浓度的对比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通过用Shen等^([1])的方法对Terra/MODIS、FY-3A/MERSI、COMS/GOCI传感器入瞳处的辐射亮度即天顶辐射亮度进行反演计算,得出了遥感反射率Rrs与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的数据,并将上述反演与Envisat/MERIS反演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MODIS、MERSI、GOCI传感器的天顶辐射亮度与MERIS的线性相关性均较好;GOCI、MODIS与MERIS的Rrs一致,MERSI与MERIS的R_(rs)相差较大,尤其在近红外区域。MODIS、MERSI和GOCI反演的SPM数据与MERIS反演的绝对偏差分别为36%、31%和26%。对于长江口、杭州湾及江苏沿岸的高浊度水体,3种传感器反演的SPM均与MERIS反演的SPM相近。对于离岸较远的低浊度水体,仅GOCI能很好地体现。
彭翔翼沈芳
关键词:FY-3AMERSICOMSGOCI河口海岸悬浮泥沙浓度
长江口北支异常强盐水入侵观测与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长江口北支由于径流分流比很小,盐水入侵较强,特别是枯季大潮期盐水甚至倒灌进入南支,影响上海市和江苏省的水源地水质。为了进一步研究北支盐水入侵的规律及影响因素,2014年1月1-9日在北支进行了大小潮同步水文观测。本次观测到了北支异常强盐水入侵:小潮期发生强盐水入侵,且强度大于大潮期。小潮期强盐水入侵导致中下游河段被高浓度盐水控制,盐度从下游B01到中游B02几乎没有变化,且盐度的涨落潮变化几乎消失。分析认为,小潮观测期间长江入河口流量较小、河口潮差不是太小,加上强偏北风,三者的叠加是导致强盐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张二凤陈沈良刘小喜
关键词:盐水入侵影响因素长江口北支
长江口南北槽分流口洪季水沙变化过程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河口分流口的水沙变化过程是影响河口三角洲发育的核心环节,对下游河势的稳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北槽二、三期工程前后的南北槽分流口河段洪季大潮期间的同步水沙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整治对分流口水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北槽二期工程到三期工程后,分流口洪季以落潮优势流、优势沙为主的格局基本没有发生改变,但南槽优势流、优势沙出现略有变大,而北槽略有变小现象;(2)分流口洪季的水体输移主要受控于欧拉余流的变化,除北槽入口段水体净输移量一直较小外,其他河段在二、三期工程实施期间均有大幅提升,其中斯托克斯余流变化不大,拉格朗日余流与欧拉余流变化相一致,南槽呈波动状上升,北槽先增后减;(3)在二期到三期工程期间,北槽分流比明显减小,入口段落潮流速减小,含沙量较高,水体输移量降低,输沙强度减弱,由此导致二期工程以来北槽入口河段淤积强度加重。
林益帆戴志军李为华谢华亮李九发
关键词:水动力悬沙长江口
灌河河口河道冲淤演变及航道自然条件分析被引量:11
2006年
通过对近20 a实测水文地形资料的深入分析,得到了灌河干流河道及出口水道的冲淤演变规律:干流河道在盐东控制闸建闸前,以响水为界上段冲刷下段淤积,建闸后,从多年平均来看上段明显淤积下段冲刷;近10 a来,陈家港以下的干流河道弯道凹岸处均为深槽逼岸的冲刷区,且处在持续稳定冲刷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灌河口外岸滩冲刷强度减弱,近10 a来,河口外冲淤近于平衡状态。这些研究为灌河口码头、航道等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刘玮祎楼飞虞志英
关键词:冲淤演变航道
黄海鳀鱼中痕量金属浓度与体长的关系
2009年
测定了在黄海采集的各种体长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中6种痕量金属(Zn、Cu、Fe、Al、Mn和Sr)和3种主要元素(C、N和P)的浓度。除Zn浓度在4-5倍内变动外,其余5种痕量金属浓度的变动范围均接近或超过一个数量级;并且,这6种金属均显示出了浓度随体长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对于3种主要元素,N和P的含量也与体长存在负相关关系,而C却显示出了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Zn和Cu在鳀鱼内的浓度变化较为接近,可能验证了这两种金属与生物体内新陈代谢活动较为密切的性质;而其余4种金属的浓度变化规律更为接近,可能反映了陆源输入的影响。
高磊万瑞景吴莹张经
关键词:痕量金属
长江口北支上段岸滩侵蚀及保护实施效果分析
2024年
受上下游工程、来水来沙影响,长江口北支上段近期岸滩侵蚀后退严重。为揭示北支上段近期演变机理,控制河势变化和保护生态基底,收集2001年以来长江口北支全河道水下地形资料,并开展了2017-2020年工程区段水下地形精细实测,基于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了岸滩保护措施合理性,以分形理论评价了保护措施实施后效果。结果表明:(1)长江口北支进口江心洲发育,导致上段“S”形主轴弯曲度加大,加剧了暗沙、江心洲和岸滩动荡;(2)在冲刷最严重的岸滩采用丁坝群加护坎可有效阻止岸滩侵蚀后退;(3)多年水下地形实测和分形理论计算评价,岸滩趋于稳定,生态基底得以恢复。鉴于新江心沙洲发育和岸滩、深槽变化加剧了北支上段演变的复杂性,建议尽快成立综合协调部门,统筹提出满足水利、防洪、供水、航运、生态等多目标需求的综合整治方案。
季永兴李路袁琳陈雪初
关键词:数学模型长江口北支
上海市区7Be和210pb沉降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环境学意义
本文通过实验获取了上海2006年全年<'7>Be和<'210>Pb大气沉降通量数据,通过比较,<'7>Be沉降通量在全球沉降通量的范围内(2.3~10.4Bq·m<'-2>·d<'-1>),显示<'210>Pb的沉降量大...
张敬杜金洲吴云峰张经
关键词:大气沉降环境化学
文献传递
共24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