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作品数:4,367 被引量:24,650H指数:61
相关作者:王华忠宋海斌汪品先吴健生杨守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155篇期刊文章
  • 1,183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 1篇标准

领域

  • 3,495篇天文地球
  • 314篇生物学
  • 28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12篇自动化与计算...
  • 99篇环境科学与工...
  • 77篇农业科学
  • 56篇理学
  • 55篇建筑科学
  • 51篇文化科学
  • 47篇轻工技术与工...
  • 46篇交通运输工程
  • 40篇水利工程
  • 27篇电子电信
  • 23篇医药卫生
  • 18篇经济管理
  • 16篇化学工程
  • 16篇机械工程
  • 14篇历史地理
  • 1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0篇矿业工程

主题

  • 355篇盆地
  • 250篇地震
  • 233篇反演
  • 221篇勘探
  • 208篇沉积物
  • 205篇油气
  • 186篇同位素
  • 181篇第四纪
  • 177篇地质
  • 157篇南海北部
  • 154篇古环境
  • 149篇地层
  • 138篇气候
  • 138篇矿物
  • 134篇凹陷
  • 132篇晚第四纪
  • 128篇孢粉
  • 125篇叠前
  • 122篇地球化
  • 122篇地球化学

机构

  • 4,345篇同济大学
  • 335篇中国科学院
  • 176篇中国石油化工...
  • 112篇中国石油天然...
  • 88篇国家海洋局第...
  • 87篇广州海洋地质...
  • 76篇南京大学
  • 75篇国家海洋局第...
  • 73篇华东师范大学
  • 67篇中国地质大学
  • 67篇中国石化石油...
  • 66篇中国石油大学...
  • 61篇中国石油化工...
  • 59篇成都理工大学
  • 59篇中国地质大学...
  • 56篇国土资源部
  • 55篇青岛海洋地质...
  • 53篇中国石油
  • 48篇中国科学院大...
  • 47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240篇王华忠
  • 219篇王家林
  • 213篇马在田
  • 197篇杨守业
  • 194篇吴健生
  • 185篇汪品先
  • 145篇翦知湣
  • 140篇蔡进功
  • 138篇周祖翼
  • 135篇王汝建
  • 121篇李从先
  • 112篇于鹏
  • 100篇范代读
  • 93篇邵磊
  • 93篇张玉兰
  • 93篇王开发
  • 88篇刘志飞
  • 86篇成鑫荣
  • 86篇赵泉鸿
  • 83篇刘传联

传媒

  • 251篇海洋地质与第...
  • 229篇同济大学学报...
  • 187篇地球物理学报
  • 14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09篇科学通报
  • 108篇石油物探
  • 105篇第四纪研究
  • 97篇石油地球物理...
  • 83篇上海地质
  • 80篇沉积学报
  • 62篇地球科学(中...
  • 54篇微体古生物学...
  • 47篇中国科学:地...
  • 46篇地球物理学进...
  • 44篇中国科学(D...
  • 42篇石油实验地质
  • 42篇海洋学报
  • 42篇第二届深海研...
  • 40篇古地理学报
  • 28篇天然气工业

年份

  • 4篇2024
  • 88篇2023
  • 99篇2022
  • 132篇2021
  • 110篇2020
  • 117篇2019
  • 120篇2018
  • 138篇2017
  • 196篇2016
  • 183篇2015
  • 251篇2014
  • 141篇2013
  • 206篇2012
  • 220篇2011
  • 209篇2010
  • 186篇2009
  • 139篇2008
  • 187篇2007
  • 163篇2006
  • 240篇2005
4,3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震全层位追踪解释方法及应用
层位追踪是地震解释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直接决定了地震解释成果的质量及可信度.传统的地震层位解释方法主要有标志层法、波组或波系对比法等.1970年代后期Exxon公司Peter Vail等人的'地震地层学'理论(Vail ...
钟广法
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研究南海东北部东沙海域内孤立波的结构特征被引量:16
2015年
主要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研究了南海东北部东沙海域内孤立波的结构特征,内孤立波的类型是第一模态下沉型,最大振幅有85.5 m.内孤立波自最大振幅所处深度向下,其振幅大体呈线性减小趋势,振幅随深度的减小率为0.2左右.海底对内孤立波的波形会产生一些影响,一方面海底可能会“切割”内孤立波底部,使之出现间断,另一方面海底的“摩擦”会导致近海底的内孤立波处会发育有较多次一级尺度的波动.横向上看,由地震剖面所得到的内孤立波视宽度,需经过一定的校正才能获得真实宽度,本文所研究的两个内孤立波视宽度分别是4.52和3.36 km,校正后的宽度为0.5~3 km.另外内孤立波处存在的垂向噪音反映出内孤立波具有很强的垂向剪切力.内孤立波水平波数谱与GM模型谱的对比研究表明,其能量在低波数段比GM谱大两个数量级左右.
拜阳宋海斌关永贤杨胜雄刘伯然陈江欣耿明会
关键词:内孤立波孤立子地震海洋学
东濮凹陷陡坡带北部控凹断裂样式及砂体充填模式被引量:7
2005年
东濮凹陷东部陡坡带北部边界发育 3 种样式的控凹断裂:单断板状边界断裂、犁状边界断裂和同向断阶边界断裂。3种断裂边界分别控制着不同的砂体分布及层序地层模式,陡坡带板状断裂边界控制着扇体充填模式;犁状断裂边界控制沉积中心(或生油洼陷)的分布发育和演化,湖侵体系域发育,以湖底扇砂体为主;同向断阶的分布则控制着较大规模的低水位扇的发育。
张立强纪友亮王声朗江苗
关键词:东濮凹陷砂体分布层序地层模式
晚中新世植被变更与光合作用演化被引量:6
2005年
光合作用酶Rubisco出现于太古代,对于以后地质时期里大气的CO2降低并不适应。晚中新世大幅度扩展的C4植物,就是光合作用演化的一种途径,适应于CO2浓度较低的大气,也适应于温暖而季节性干旱的季风气候。C4与C3植物碳同位素的重大差异,又为利用古土壤和哺乳类牙齿珐琅质的δ13C分辨C3、C4植物在植被中的比例提供了条件。自从发现巴基斯坦晚中新世古土壤层δ13C突变以来的10余年,围绕着C4植物扩展究竟反映季风气候,CO2浓度下降,还是干旱化,国内外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至今尚属未解之谜,但从中可以吸取研究地球系统演变的经验教训。
贺娟汪品先
关键词:C4植物C3植物RUBISCO光合作用晚中新世
苏北弶港辐射沙洲研究的进展和争论被引量:25
1995年
李从先赵娟
关键词:海洋沉积辐射沙洲
江苏太湖东山半岛长兴组的古生物及其古生态初探
1990年
本区长兴组厚134.04m。由浅灰色和肉红色的细晶灰岩、泥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组成。微体化石十分丰富,包括(竹蜓)类(6属)、非(竹蜓)有孔虫(12属)、钙藻(4属)等,并据(竹蜓)类,划分成下部Palaeofusulina minima-Gallowayinella和上部Palaeofusulina sinensis两带。根据岩相和化石,本区长兴期的沉积环境主要是温暖、清洁、开阔的碳酸盐台地和滩地,盐度正常和氧气充足的低能环境。又根据剖面中(竹蜓)的分布和岩相的关系,对长兴组(竹蜓)的古生态作初步分析,认为纺缍形的Palaeofusulina(包括Nanlingella)是属于底栖生物,在正常盐度、清洁的浅水碳酸盐台地中十分丰富。在不利的条件下,个体变小。纺缍形的Gallowayinella和球形的Sphaerulina必须生长在氧气充足,正常盐度的开阔碳酸盐台地中,他们是窄盐性生物,前者是底栖生物,后者可能是浮游生物。凸镜形的Reichelina分布很广,可以保存在各种沉积环境中,它可能是广盐性的浮游生物。
姚伦淇
关键词:古生物古生态长兴组
应用烯酮氢同位素重建古表层海水盐度——南海北部MD05-2904
贺娟汪品先李前裕田军Alex Sessions
基于近地表相分析的全局约束近地表建模方法被引量:6
2011年
针对复杂地表地区近地表地质、地球物理条件变化剧烈、结构复杂等特点,提出近地表相和近地表相分析的概念和理论方法,在完成近地表相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可控震源地震采集、近地表调查等所得到的多种地学数据,进行了近地表黏弹性参数反演并提出了拟微测井的概念,进而建立了高精度的极浅近地表层模型,最后结合地震波初至层析反演实现了各种地学数据及多种近地表建模方法之间宏观与微观的全局约束,建立了具有明确地质、地球物理意义的近地表模型。微测井和VSP数据标定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实际资料处理应用中较好地解决了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该方法代表了目前近地表模型研究的一个方向,为复杂地表地区近地表建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李卫忠刘连升范留明Saleh Maghlouth门少华
关键词:近地表反演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368/368X航次推动南海国际化海洋科考成果被引量:9
2020年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OceanDrillingProgram,IODP),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个钻探航次,实现了对南海张裂—破裂—扩张发育历史的钻探和取样,对南海生命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367/368/368X航次在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钻探取得的最新成果,证实南海北部陆缘不同于伊比利亚型陆缘,具有陆洋转换迅速的特点,洋陆过渡带地壳内有一定程度的同张裂岩浆侵入和底侵。钻探航次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钻探结果提升了对陆洋转换过程和机制的认识。航次期间,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对钻探平台管理、国际大团队合作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和科普互动等各方面的认识,加快了中国海洋科考国际化的步伐。
孙珍林间汪品先汪品先翦知湣
关键词:大洋钻探
海洋钡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2021年
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学的众多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钡同位素在早期主要用于行星演化研究,而随着其分析精度的提升,被较广泛地用来示踪研究地球表生过程和环境演变。近些年,钡同位素在海洋学研究中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示踪(古)海洋生产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次研究综述了海洋钡的主要储库——海水、沉积物和珊瑚的钡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示踪(古)海洋生产力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当前研究薄弱点,进而展望钡同位素地球化学在海洋科学研究的广阔应用前景。
金晨阳苟龙飞李超杨守业
关键词:钡同位素海洋沉积物
共43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