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

作品数:434 被引量:2,694H指数:26
相关作者:刘乾开杨挺黄雅丽王全胜尚子帅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8篇期刊文章
  • 12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85篇农业科学
  • 122篇化学工程
  • 101篇环境科学与工...
  • 35篇理学
  • 19篇医药卫生
  • 16篇轻工技术与工...
  • 10篇生物学
  • 7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电气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4篇农药
  • 80篇土壤
  • 59篇色谱
  • 57篇相色谱
  • 49篇杀虫
  • 41篇杀虫剂
  • 39篇液相色谱
  • 38篇毒死蜱
  • 34篇降解
  • 34篇高效液相
  • 33篇高效液相色谱
  • 31篇除草
  • 30篇色谱法
  • 28篇液相
  • 27篇毒性
  • 27篇消解动态
  • 27篇除草剂
  • 25篇活性
  • 24篇农药残留
  • 24篇菊酯

机构

  • 434篇浙江大学
  • 25篇湖南化工研究...
  • 23篇浙江农林大学
  • 18篇浙江工业大学
  • 10篇湖南农业大学
  • 7篇浙江省农业科...
  • 7篇中国林业科学...
  • 7篇宁波市农业科...
  • 5篇东北农业大学
  • 5篇宁夏农林科学...
  • 5篇浙江理工大学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4篇南京林业大学
  • 4篇华东理工大学
  • 4篇河南科技学院
  • 3篇宁夏大学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苏州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48篇朱国念
  • 71篇吴慧明
  • 68篇李少南
  • 55篇魏方林
  • 53篇樊德方
  • 52篇程敬丽
  • 36篇桂文君
  • 32篇朱金文
  • 26篇欧晓明
  • 22篇王蒙岑
  • 20篇赵金浩
  • 20篇吴加伦
  • 16篇魏晓林
  • 15篇王晓光
  • 13篇刘毅华
  • 13篇张卫
  • 13篇王学东
  • 13篇秦丽
  • 11篇虞云龙
  • 10篇赵颖

传媒

  • 77篇农药学学报
  • 35篇农药
  • 2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4篇浙江农业科学
  • 12篇现代农药
  • 12篇全国第二届农...
  • 10篇浙江大学学报...
  • 9篇浙江农业学报
  • 9篇生态毒理学报
  • 7篇第十届全国农...
  • 7篇第十二届全国...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中国环境科学
  • 6篇世界农药
  • 5篇中国农药
  • 5篇第九届全国农...
  • 4篇土壤学报
  • 4篇农业环境保护
  • 4篇农药科学与管...
  • 4篇宁波高等专科...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9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13篇2016
  • 17篇2015
  • 21篇2014
  • 19篇2013
  • 24篇2012
  • 30篇2011
  • 32篇2010
  • 27篇2009
  • 26篇2008
  • 27篇2007
  • 31篇2006
  • 22篇2005
  • 33篇2004
4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氯虫酰胺合成工艺改进
氯虫酰胺(chlorantranniprole)是杜邦公司开发的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属鱼尼丁受体激活剂类杀虫剂。在很低质量浓度下仍具有相当好的杀虫活性,且广谱、残效期长、毒性低、与环境友好,和传统杀虫剂没有交互抗...
赵金浩徐旭辉王宗成程敬丽朱国念
关键词:氯虫酰胺杀虫剂合成工艺
文献传递
甲磺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被引量:6
2006年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高效降解菌MD对甲磺隆污染环境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在土壤中,甲磺隆的降解顺序是:加菌鲜土>加菌灭菌土>鲜土>灭菌土,在添加MD时,1.0mg·l-1甲磺隆的降解速率明显高于10.0mg·l-1;在加菌土壤中,甲磺隆的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土壤培养实验中,用菌处理10d的培养土壤中的生长量和不加药对照基本无差别.
杨基峰虞云龙方华王晓单敏
关键词:甲磺隆生物修复土壤
白蚁防治剂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被引量:4
2007年
应用平衡法研究了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取样于宁波地区的3种典型土壤(淡涂泥土、黄斑青紫泥土和山地黄泥砂土)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淡涂泥土、黄斑青紫泥土和山地黄泥砂土对毒死蜱的吸附常数分别为121.4088、477.7604、3537.0809;对氰戊菊酯的吸附常数分别为15.7476、100.8772、102.3091,表明无论是山地黄泥砂土、黄斑青紫泥土,还是淡涂泥土,对毒死蜱的吸附性均远高于氰戊菊酯。通过吸附常数Kd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H值以及阳离子代换量等理化性质进行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毒死蜱和氰戊菊酯的土壤吸附率(Y)除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外,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性也呈显著相关性。
杨挺孙扬皇甫伟国李少南
关键词:毒死蜱氰戊菊酯土壤吸附
毒死蜱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本文以杀虫剂毒死蜱为起始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3-羟基丙酸反应,合成了半抗原O,O-二乙基-O-[3,5-二氯-6-(2-羧乙基)硫代-2-吡啶基]硫逐磷酸酯(简称AR),然后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
朱国念吴刚吴慧明
关键词:杀虫剂毒死蜱半抗原人工抗原羟基丙酸
文献传递
白术规范化种植中农药多菌灵安全使用标准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了多菌灵在白术根、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安全使用标准进行了讨论。方法:采用甲醇提取,液液分配净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不同添加浓度下回收率为86.1%~98.3%,RSD 1.0%~6.5%,满足农药残留检测要求。田间试验分别用推荐剂量(0.675 kg a.i..hm-2)和1.5倍推荐剂量(1.000 kg a.i..hm-2)进行处理,2年两地结果表明,多菌灵50%WP在白术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51~7.98 d,在根中残留趋势为先升后降,半衰期为4.51~6.50 d,初加工后干样多菌灵的残留量为0.042~0.433 mg.kg-1,明显高于加工前新鲜样品残留量。结论:如果多菌灵在白术及其土壤中的MRL(最大残留限量)值推荐为0.2 mg.kg-1,建议按照常规剂量(0.675 kg a.i..hm-2)每年喷施2次,白术上最后一次使用多菌灵距收获的安全间隔期可考虑暂定为21 d。
林建魏厚道王天玉吴加伦薛健
关键词:白术多菌灵消解安全间隔期
戊唑醇等9种农药对螟黄赤眼蜂的毒性评价被引量:4
2021年
为明确生产中9种常用农药(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嘧菌酯、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天敌昆虫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影响,采用药膜法测定了上述9种农药对螟黄赤眼蜂的毒性以及其中不同杀菌剂混合使用对该赤眼蜂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和嘧菌酯对螟黄赤眼蜂的半致死用量(LR_(50))大于1 832 g/hm^(2),致死中时间(LT_(50))大于4 d,均属低风险性药剂;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也属低风险性药剂,两者LR_(50)值均大于916 g/hm^(2),LT_(50)值分别为2.94和0.86 d;咪鲜胺和戊唑醇的LR_(50)值分别为106和207 g/hm^(2),LT_(50)值分别为0.27和0.35 d,属中等风险性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属高风险性药剂,其LR_(50)和LT_(50)值分别为0.53 g/hm^(2)和0.16 d。咪鲜胺和戊唑醇分别与丙硫菌唑和噻呋酰胺混合,以及戊唑醇与嘧菌酯混合,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咪鲜胺和戊唑醇单剂相比,混剂处理组螟黄赤眼蜂的死亡率均显著下降,且与丙酮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对螟黄赤眼蜂毒性较低,同时不同杀菌剂混用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单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毒性,研究结果可为放蜂期合理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提供指导。
金磊张文哲张传清朱国念刘亚慧
关键词: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螟黄赤眼蜂安全性评价
浅谈我国水乳剂的研发现状及相应助剂的发展趋势和机理研究
农药水乳剂是当前农药新剂型中技术含量高,且最具开发前景的一种新剂型,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不过到目前为止,在农药市场上,水乳剂的市场份额还非常有限.特别是国内,根据农业部资料显示,目前,也只130多个品种在国内登记使...
朱国念
关键词:农药水乳剂助剂农药新剂型市场份额
文献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菜蛾绒茧蜂幼虫体内多杀菌素残留被引量:7
2006年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施用于寄主幼虫的多杀菌素可否传递到在其体内发育的寄生蜂幼虫。以对多杀菌素高抗的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幼虫作为菜蛾绒茧蜂Cotesiaplutellae的寄主,待绒茧蜂发育到1龄幼虫时,将浓度为50mgL的多杀菌素点滴到寄主幼虫背板上,随后让寄主幼虫取食经50mgL多杀菌素处理过的甘蓝叶片,寄主幼虫和其体内的蜂幼虫再发育3天后,将寄主幼虫解剖取出蜂幼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经多杀菌素处理的小菜蛾幼虫体液以及绒茧蜂幼虫匀浆液进行检测,结果多杀菌素的2个活性成分spinosynA和spinosynD均被检测到,两者的多杀菌素残留浓度分别是2.79mgL和0.94mgL。这表明,通过寄主幼虫体壁接触和取食进入其体内的多杀菌素,可通过寄生蜂幼虫体壁浸透、蜂幼虫对寄主血淋巴的取食,或这两种途经一起进入蜂幼虫的体内,对蜂幼虫产生作用。
李增梅王文丽吴慧明刘树生刘银泉唐振华
关键词:菜蛾绒茧蜂小菜蛾寄主多杀菌素
三唑磷残留检测直接竞争ELISA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被引量:14
2008年
采用包被多克隆抗体直接竞争ELISA法研制一种检测水样、蔬菜和粮食样品中三唑磷残留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将不同浓度的三唑磷添加到水样、蔬菜和粮食样品中,用制备的试剂盒检测三唑磷残留并用气相色谱分析法(GC)进行验证,结果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65%~125%之间,变异系数<15%。对试剂盒的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准确度和有效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研制的试剂盒最低检测限为4.13ng/mL,线性检测范围3.9~500ng/mL;在4℃或-20℃条件下试剂盒有效期可达6个月。用ELISA试剂盒检测三唑磷残留具有可批量分析样品,快速、简便、灵敏、经济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安全食品的生产。
梁赤周桂文君朱国念
关键词:三唑磷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试剂盒
氯霉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活性研究被引量:16
2006年
为建立氯霉素的免疫分析方法,由氯霉素原药与丁二酸酐反应合成了氯霉素两种半抗原(CAP-HS1、CAP-HS2),分别纯化后经质谱法(MS)分析鉴定结构.纯化的半抗原与牛血清蛋白(BSA)以碳二亚胺法偶联得到人工抗原.将免疫抗原分别免疫免子获得了相应抗体.当包被抗原的浓度为10μg·mL^-1时,抗CAP-HS1和CAP-HS2的冻干粉效价分别为8.39×10^6和6.55×10^4(OD490nm=1.0).研究了抗原抗体反应的亲和力和竞争抑制能力,其中抗CAP-HS1抗体适合免疫分析,检测线性范围为0.2~100ng·mL^-1,最低检测限IC20为0.239ng·mL^-1,抗CAP-HS1抗体对各类似物如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0.025%和0.166%,对其他类抗生素的交叉反应率〈2×10^-5.
黄雅丽程敬丽桂文君朱国念
关键词:氯霉素人工抗原抗体ELISA
共4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