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作品数:4,549 被引量:42,012H指数:100
相关作者:丁一汇任国玉封国林徐影朱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48篇期刊文章
  • 832篇会议论文
  • 64篇专利
  • 59篇标准
  • 17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76篇天文地球
  • 33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44篇农业科学
  • 146篇水利工程
  • 99篇经济管理
  • 58篇自动化与计算...
  • 38篇文化科学
  • 37篇理学
  • 35篇生物学
  • 34篇交通运输工程
  • 29篇建筑科学
  • 27篇动力工程及工...
  • 27篇医药卫生
  • 25篇电气工程
  • 21篇政治法律
  • 15篇电子电信
  • 14篇哲学宗教
  • 11篇机械工程
  • 9篇历史地理
  • 7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703篇气候
  • 817篇降水
  • 652篇气候变化
  • 355篇环流
  • 335篇气温
  • 335篇夏季
  • 303篇气象
  • 302篇热带
  • 238篇季风
  • 237篇灾害
  • 236篇气候模式
  • 207篇干旱
  • 170篇暴雨
  • 168篇大气环流
  • 153篇区域气候
  • 153篇值模拟
  • 147篇年代际
  • 146篇数值模拟
  • 143篇降水量
  • 133篇气旋

机构

  • 4,520篇中国气象局国...
  • 654篇南京信息工程...
  • 437篇中国气象科学...
  • 364篇中国气象局
  • 349篇中国科学院大...
  • 218篇中国科学院
  • 197篇兰州大学
  • 145篇清华大学
  • 101篇国家气象信息...
  • 96篇北京师范大学
  • 91篇北京大学
  • 86篇扬州大学
  • 81篇中国科学院大...
  • 74篇南京大学
  • 57篇武汉区域气候...
  • 51篇中国科学院研...
  • 48篇福建省气候中...
  • 45篇中国气象局兰...
  • 44篇成都信息工程...
  • 44篇南京气象学院

作者

  • 361篇丁一汇
  • 225篇罗勇
  • 206篇任国玉
  • 170篇赵宗慈
  • 166篇封国林
  • 159篇李维京
  • 139篇张强
  • 114篇董文杰
  • 113篇徐影
  • 104篇张华
  • 97篇陈丽娟
  • 88篇高歌
  • 87篇姜彤
  • 84篇高学杰
  • 83篇叶殿秀
  • 82篇吴统文
  • 76篇张秀芝
  • 74篇巢清尘
  • 73篇柳艳菊
  • 63篇邹旭恺

传媒

  • 448篇气象
  • 370篇气候变化研究...
  • 247篇气象学报
  • 224篇应用气象学报
  • 200篇大气科学
  • 129篇高原气象
  • 11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09篇气候与环境研...
  • 100篇物理学报
  • 98篇热带气象学报
  • 60篇科学通报
  • 49篇地球物理学报
  • 49篇气象科技
  • 49篇大气科学学报
  • 48篇灾害学
  • 42篇地理学报
  • 40篇自然灾害学报
  • 37篇地球科学进展
  • 37篇2007年中...
  • 30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3篇2024
  • 120篇2023
  • 131篇2022
  • 126篇2021
  • 109篇2020
  • 127篇2019
  • 179篇2018
  • 172篇2017
  • 192篇2016
  • 172篇2015
  • 266篇2014
  • 243篇2013
  • 224篇2012
  • 221篇2011
  • 267篇2010
  • 291篇2009
  • 249篇2008
  • 255篇2007
  • 230篇2006
  • 210篇2005
4,5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中游盛夏干旱类型及其环流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黄河中游地区旱涝对黄河水量的丰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中游盛夏降水则是中游旱涝的关键。相对于全国旱涝分布类型而言,盛夏中游有长江以北干旱型、淮河以北干旱型和黄河以北干旱型3种基本干旱类型。大气环流变化是造成黄河中游盛夏降水多少的直接原因;贝加尔湖阻高型、鄂霍茨克阻高型、大陆高压型和副高偏弱偏东型是形成黄河中游盛夏干旱的4种主要环流型。
杨义文王云璋康玲玲
关键词:盛夏环流特征黄河中游
海河流域近现代降水量变化若干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根据器测资料、代用资料和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海河流域1956 年以来、1880 年以来和1736年以来降水量变化的主要特征,探讨影响降水多年代尺度变化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淤海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在1956-2013 年表现出较明显下降趋势,每10 a 下降速率为2郾6%,但在1880-2012 年期间下降趋势很弱;于1736-2012 年,海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未表现出任何长期趋势变化,1956 年以来和1880 年以来的趋势性减少现象也不再显得异常,但存在-系列年代到多年代尺度振动;盂20 世纪40 年代后期到60 年代早期是1736 年以来最湿润阶段,但20世纪初以来几次持续性干旱,包括1997-2003 年的严重干旱,在1736 年以来历史上并非罕见,1826-1843 年曾出现持续时间最长的严重干旱;榆海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具有准周期性振动特点,较明显的准周期包括2 -7 a、11 a、22 -23 a、33 a 和63-65 a;虞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以来海河流域降水的趋势性减少,是区域气候63 -65a 自然低频周期性振动的组成部分,预计未来几十年整个流域降水量总体上将呈增多趋势,并可能在2035-2040 年达到峰值区间.
任国玉王涛王涛郝志新郝志新
关键词:降水量降水特征气候变异准周期海河流域
201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及其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联系被引量:9
2016年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E-TBB及台站降水资料,对201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强对流活动由孟加拉湾扩展到南海地区,同时伴随着南亚高压移至中南半岛北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东撤出南海地区,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4候(第28候)爆发;季风爆发后,印度—孟加拉湾季风槽形成,南海地区低空开始盛行西南气流,并伴有对流降水的发展和温、湿等要素的突变。随着季风活动的推进,我国雨带北抬,长江中下游一带进入梅雨期,出现降水大值区。通过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梅雨与南海夏季风均受副热带高压影响,且两者的强度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梅雨开始时间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11年南海夏季风偏弱,爆发时间偏早,长江中下游梅雨强度偏强,入梅时间异常偏早。
朱伟军潘佳周兵王燕娜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梅雨环流形势季风槽
长江三峡库区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43
2005年
本文利用长江三峡库区34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库区连阴雨发生频次、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年及秋季降水日数以及春、秋季降水量都存在减少趋势。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变化会导致连阴雨天气特征发生一定改变。统计表明,近40多年来,库区平均年连阴雨频次有微弱的减少趋势,主要发生在库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这种减少趋势主要是由于秋季连阴雨的减少造成的。按照连阴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的年型划分的统计结果也表明,库区秋季连阴雨在近40多年来有明显的减弱,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是三峡库区秋季连阴雨的多发季节,秋雨影响范围广、程度重,197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后期,秋季连阴雨影响程度明显减弱。
邹旭恺张强叶殿秀
关键词:长江三峡库区连阴雨气候特征
美国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气候行动议程”
2006年
2006年2月8日,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发表了美国第一个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综合报告一气候行动议程(Agenda for ClimateA ction)。这项议程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制定的一套可靠的行动计划。
苗秋菊沈永平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
东亚冬季风的演变特征被引量:10
1997年
文章主要讨论了东亚冬季风和冷涌的演变特征,并与南亚作了对比,发现在东亚地区,冬季风演变主要表现为10月中旬经向环流的突变及9月初、11月中旬和1月末对流层低层温度的3次突变;而在南亚地区,经向环流的变化不如东亚地区明显,而且高层要先于低层变化,对流层低层温度存在2次突变.在整个冬季,东亚地区冷涌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南海地区冷涌在12月份出现最高频率,而西太平洋冷涌在1月份出现最高频率;南亚地区冷涌在12月份出现最高频率,但远小于东亚地区且衰减速度很快.另一个不同点是东亚地区的冷涌强度是往上衰减的,而南亚地区的冷涌强度则是往上增强的.
丁一汇
关键词:季风
北京地区三级以上污染日的气象影响因子初步分析被引量:49
2010年
依据2001—2007年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SO2、NO2和PM10日平均空气质量等级大于或等于三级以上的污染日作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污染日3种污染物指数与同期南郊观象台(近郊区)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同时采用Hysplit-4后向轨迹分析方法,对出现四级以上污染的重污染日污染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风向是造成上述3种污染物出现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污染日存在两重或多重逆温层,而且逆温层较低较厚,垂直对流和水平扩散作用较弱,湿沉降作用较小,因此污染物不易扩散和输送,堆积在近地面,造成重污染。北京西南、东南部地区以及沙尘暴过程内蒙古、河北北部是造成重污染天气的主要输送源地。研究结果可为北京重污染过程的预警预测及其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李德平程兴宏于永涛曹海维李栋许仕清
关键词:污染物
中国近50年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变化趋势特征被引量:48
2011年
利用近50年(1961—2009年)14个站以及31年(1961—1991年)49个气象站点的地面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M-K)统计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年际、季节的长期变化趋势特征、年代际距平、周期和突变点.研究表明:1)采用归一化的气候倾向系数方法,有更好的比较性,能较好地揭示辐射气候趋势的时空分布特征;2)全国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地区、年代际和季节有升降的差异;3)基于观测站点地理分布的特点,按气候带划分和站点占有的百分比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更能阐明辐射长期变化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和局地差异性;4)采用小波分析和M-K统计检验方法分析,得到各地辐射周期和突变时段的异同;5)大部分省际大城市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长期变化的下降趋势较其他城市更明显,这可能与城市化发展快慢引起的环境要素变化有关.
马金玉梁宏罗勇李世奎
关键词:散射辐射小波分析
2021/2022年冬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南方降水异常偏多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2021/2022年冬季,东亚冬季风较常年同期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在空间型上整体表现为“北暖南冷”的异常分布,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尤其是青藏高原、西南、华南等地偏多较为明显。冬季北极涛动长时间维持正位相,有利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弱;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异常活跃,500 hPa高度场上正距平中心从鄂霍次克海向西延伸至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附近;此外,冬季北极涛动正位相还通过南欧亚遥相关型的间接途径影响东亚冬季气候,造成中东急流偏强,高原高度场持续偏低,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La Nina事件相配合,使得东亚地区500 hPa高度场整体呈现近似“北高南低”的距平分布,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在空间型上整体表现为“北暖南冷”的异常分布,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在季节内变化方面,我国冬季气温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特点,主要与东亚冬季风“前冬偏弱、后冬偏强”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密切相关。
支蓉郑志海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北极涛动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及其异常的诊断分析被引量:48
2003年
利用青藏高原主体 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 1 961~ 2 0 0 0年历年各月本站气压、地面气温、风速、地表温度等资料 ,计算了高原地面拖曳系数CD 和地面感热通量。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 ,对各季代表月CD 系数和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 ,以及地面感热通量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较系统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 40年资料计算的拖曳系数与地面感热通量可以较好的反应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的基本气候特征 ,即高原CD 系数东南部大 ,西北部小 ;冬季大 ,夏季小。多年平均高原地面感热通量仅在冬季小范围出现弱的负值 ,其余季节感热均为正值。感热通量大的地方其年际变化也大 ,其年际异常的主要空间型 ,第一是南北差异 ,第二东西差异 ,第三为高原主体及东部地区与外围的差异。其在年际变化中存在明显的 1 0年际以上变化趋势 ,具体表现在 1 961~ 2 0 0 0年期间 ,冬季高原北部和西部地区地面感热有减弱趋势 ,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夏季高原主体及东部地区感热通量不断加强 ,而高原西部地区则相反。春、夏、秋三季均以 1 3年以上的长周期振荡为主 ,冬季第一主分量表现为准 3年的短周期变化。
李栋梁李维京魏丽钟海玲吕兰芝季国良
关键词:青藏高原感热通量气候特征地面气温风速
共45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