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

作品数:1,041 被引量:6,499H指数:35
相关作者:鲍青山路同浚汪云涛孙毅刚安辉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电子电信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900篇期刊文章
  • 125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91篇自动化与计算...
  • 83篇机械工程
  • 47篇电子电信
  • 39篇金属学及工艺
  • 38篇电气工程
  • 20篇医药卫生
  • 17篇一般工业技术
  • 10篇化学工程
  • 8篇动力工程及工...
  • 8篇交通运输工程
  • 8篇航空宇航科学...
  • 8篇理学
  • 6篇建筑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冶金工程
  • 3篇生物学
  • 3篇矿业工程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74篇机器人
  • 87篇传感
  • 83篇感器
  • 83篇传感器
  • 57篇压电
  • 56篇运动学
  • 55篇并联机器
  • 55篇并联机器人
  • 54篇仿真
  • 52篇压电陶瓷
  • 43篇微操作
  • 43篇控制系统
  • 39篇移动机器人
  • 35篇爬壁
  • 34篇爬壁机器人
  • 32篇遥操作
  • 32篇神经网
  • 32篇神经网络
  • 31篇手术
  • 28篇机器人系统

机构

  • 1,035篇哈尔滨工业大...
  • 28篇哈尔滨工程大...
  • 13篇清华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河北工业大学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9篇厦门大学
  • 7篇南京理工大学
  • 6篇东北石油大学
  • 6篇哈尔滨商业大...
  • 6篇香港城市大学
  • 5篇哈尔滨理工大...
  • 5篇上海大学
  • 4篇中国第一汽车...
  • 3篇兰州理工大学
  • 3篇南京航空航天...
  • 3篇黑龙江工程学...
  • 3篇航天医学工程...
  • 3篇苏州大学
  • 3篇黑龙江大学

作者

  • 306篇孙立宁
  • 248篇蔡鹤皋
  • 166篇赵杰
  • 90篇王树国
  • 80篇刘宏
  • 80篇荣伟彬
  • 75篇杜志江
  • 64篇付宜利
  • 60篇曲东升
  • 45篇陈立国
  • 40篇李瑞峰
  • 40篇姜力
  • 39篇王炎
  • 35篇闫继宏
  • 31篇朱延河
  • 29篇金明河
  • 28篇刘品宽
  • 26篇高晓辉
  • 25篇李满天
  • 24篇臧希喆

传媒

  • 110篇哈尔滨工业大...
  • 77篇机器人
  • 74篇高技术通讯
  • 36篇压电与声光
  • 35篇机械工程学报
  • 33篇光学精密工程
  • 25篇机械与电子
  • 19篇制造业自动化
  • 16篇机械设计与制...
  • 15篇机械设计
  • 15篇吉林大学学报...
  • 13篇哈尔滨工程大...
  • 12篇机械工程师
  • 12篇“面向新世纪...
  • 11篇电机与控制学...
  • 10篇传感器技术
  • 10篇控制与决策
  • 9篇黑龙江大学自...
  • 9篇哈尔滨商业大...
  • 8篇宇航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13篇2012
  • 10篇2011
  • 27篇2010
  • 49篇2009
  • 104篇2008
  • 117篇2007
  • 97篇2006
  • 98篇2005
  • 63篇2004
1,0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Internet和Java3D的多机器人操作虚拟环境被引量:7
2005年
网络传输时延的不确定性和机器人之间的有效协调是多机器人遥操作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 .采用Java和Java3D技术构建了基于Internet的虚拟操作环境 ,改变了传统上基于视频信息作为反馈的操作模式 ,克服了网络传输时延对系统操作性能的影响 .提出了基于虚拟向导的概念并加以实现 ,处于异端的操作者能够准确地预测其它操作者的操作意图并实现有效的协调动作 .通过两个典型操作实例的分析 。
高胜赵杰蔡鹤皋
关键词:遥操作INTERNET虚拟环境
基于DSP+FPGA的高速通用实时信号处理平台设计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数据采集处理设备小型化、智能化和一体化,完成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实时处理,并通过特殊算法完成复杂运算的目的,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DSP+FPGA的信号处理平台。该平台采用FPGA来实现FFT运算,利用DSP来完成频域信号的分析和处理以及与上位机的通信,应用CPLD来完成整个系统时序控制。该平台主要特点是硬件电路器件具有实时快速的执行速度,并使用了低功耗、低成本的DSP芯片。
曹政才赵应涛王光国
关键词:信号处理平台DSPFPGACPLD
任意凸形销孔零件及多销孔零件装配策略与实验研究
1997年
基于零件装配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任意凸形销孔零件及多凸形销孔零件的装配策略,并开发了一个机器人装配系统.它由一个新研制的带有力功能机器人末端微操作器和PUMA562机器人组成.不同以往的设计,此微操作器主动调整与被动柔顺结合为一体,本装配系统能完成任意凸形销孔零件沿任意方向的装配作业.本文给出了典型的实验结果.
尤波张永军蔡鹤皋
关键词:机器人
机器人关节空间障碍的特性分析被引量:4
2000年
以二维 RR臂为例 ,阐述了工作空间障碍向关节空间映射的几个重要性质 ,分析了点、直线 (线段 )及圆的关节空间障碍 。
王伟储林波
关键词:机器人路径规划
立体匹配算法分阶段测试平台
2007年
通过对多种立体匹配算法的研究发现,立体匹配算法的流程可以归纳为5个阶段,初始匹配代价求取、候选匹配代价生成、视差计算是其中的3个核心阶段。该文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在VC++6.0环境下对各个阶段进行了类封装,进而设计出立体匹配算法分阶段测试平台。该平台用4种图像控制数据流的传递,统一了类之间的接口。性能检测实验表明,此平台结构清晰、功能完善、操作简单、可扩展性强。
于舒春赵杰蔡鹤皋
关键词:视差可扩展性
ICF精密并联机器人系统的研制
在惯性约束核聚变(ICF)实验中,传感器的高精度定位是实现准确打靶的关键因素。研制出了一套用于传感器的高精度定位的并联六自由度机器人,它设计成虎克铰结构以满足大负载、高精度的要求,并采用高精度集成式的直线执行器,使用闭环...
孙立宁李长峰曲东升刘彦武
关键词:并联机器人网络控制惯性约束核聚变
文献传递
HHRB100搬运机器人码垛程序的离线编程被引量:7
2003年
首先介绍了四自由度搬运机器人的结构特点,然后针对普通示教再现作业方式,提出了码垛机器人离线编程方法。重点对搬运机器人离线码垛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码垛关键参数的输入和码垛空间判断,建立离线编程的基础,给出了机器人码垛的路径规划,最后进行了计算机图形仿真。验证了码垛机器人离线编程方法。
魏延辉李瑞峰
关键词:四自由度搬运机器人示教再现离线编程路径规划
一种基于Internet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Telerobot被引量:41
2001年
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和遥操作技术的发展 ,通过Internet控制异地的硬件设备已成为可能 .采用由Internet服务器和机器人服务器构成的两层服务器结构建立了一个基于Internet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 .该系统允许任何地方的使用者通过web浏览器对一台PUMA5 6 2机器人进行控制 ,完成抓取、搬运与堆放操作 .
赵明国赵杰崔泽蔡鹤皋
关键词:遥操作互联网机器人系统
基于中间件技术的多机器人遥操作的虚拟环境被引量:1
2007年
当操作者通过Internet网络控制远端机器人时,结构合理的虚拟操作环境可以增强远程控制能力,良好的网络通信能力可以保证操作意图的有效性.首先阐明了虚拟操作环境在多机器人网络遥操作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了以CORBA(公共对象请求中介体系结构)/Java技术融合为基础的中间件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实现分布式虚拟环境过程中的通信作用.在进行虚拟环境(VE)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义VE中的客户类和服务器类,利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图形化表达了VE框架的内在关系.通过在VE中实现销孔装配实验,表明通过融合CORBA/IIOP的网络互操作性和Java的可移植对象结构,可以有效实现网络对象通信;所建立的VE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能力,可以保证操作者预期的操作要求和在Internet网络中实现多操作者实时协作和并行操作能力.
赵杰高永生蔡鹤皋
关键词:多机器人中间件遥操作
并联机器人误差检测与补偿的三平面法被引量:9
2006年
为了提高并联机器人的定位精度,需对其进行误差检测与补偿.该文提出“三平面测量法”,在并联机器人运动平台上建立3个近似相互垂直的平面,以三坐标测量机为辅助测量工具,获取这3个平面在某一固定坐标系下的平面方程,从而得到机器人实际位姿.建立6-DOF并联机器人误差方程,结合“三平面测量法”辨识出误差参数,实现并联机器人误差检测、标定及补偿.利用一台具有平行导轨的6-DOF精密并联机器人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补偿后机器人期望和实际位姿之间的差别与机器人的重复位姿精度达到同一数量级,较补偿前明显改善.
于凌涛孙立宁杜志江蔡鹤皋
关键词:并联机器人误差补偿
共10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