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学资源与海洋工程系
- 作品数:8 被引量:106H指数:7
- 相关作者:陈永平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跨世纪的杭州市旅游景区与旅游交通布局构想被引量:29
- 1998年
- 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杭州的旅游业,而临跨世纪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也为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担负着新的使命。本文以国内外旅游业和旅游景区发展的新趋势为依据,分析杭州市旅游业面临的挑战.提出旅游景区和旅游交通网建设的构想,为杭州市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提供规划的科学依据。
- 杨建军张兴平毛必林
-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景区旅游交通
- 虾峙门水道口门区动力和动力沉积特性被引量:7
- 1998年
- 根据浙江舟山群岛东部虾峙门口门区的水文泥沙和沉积资料,在分析水动力特性和悬沙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物采样资料,论述了虾峙门口门区的动力沉积特性。文章指出,虾峙门口门区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和以长江口粘性细颗粒泥沙为主体的泥沙供给,形成以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为主,粗粉沙以上粒级泥沙单颗粒重力沉积为副的沉积机理。这种沉积机理与口门区不同地貌部位水动力对沉积物改造的差异相结合,发育了水道口门区的动力沉积特性。
- 蒋国俊姚炎明
- 关键词:细颗粒泥沙
- 杭州城市内涝积水成因分析及减灾对策被引量:13
- 1997年
- 运用灾害系统理论,从杭州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和市政建设现状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内涝积水的成因。
- 方龙龙俞连根吴林祖陈海荣
- 关键词:减灾地理气候
- 舟山群岛峡道潮滩动力沉积特性被引量:26
- 1998年
- 舟山群岛峡道潮滩动力沉积特性蒋国俊,陈吉余(杭州大学资源与海洋工程系,杭州310028)(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上海200062)姚炎明(杭州大学资源与海洋工程系,杭州310028)关键词潮滩,动力沉积,峡道,舟山群岛地区1引言潮滩研究是现代河...
- 蒋国俊陈吉余姚炎明
- 关键词:动力沉积
- 论崇拜文化的渊源与前景——序吕洪年著《万物有灵—中国崇拜文化考源》被引量:2
- 1997年
- 洪年君的力作《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考源》行将出版,嘱序于我,我对此道实属外行.但在读了他的全部书稿以后、不仅获益非浅,而且感慨良深,所以愿意在此表达一些个人的意见.崇拜文化的研究不仅是个民俗学和社会学问题.而且是个哲学问题.领域十分宽阔.牵涉面至广.所以洪年君的这部著作.实在不同凡响.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信仰,可以说是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持续,而且不断发展,或许要直到永远.因此,崇拜文化不仅有深厚的渊源,而且有遥远的、很难预测的前景.所以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难度很大,但是极有价值.洪年君多年来孜孜于此,而且获得了卓越的成果,确是值得重视的.洪年君多年来孜孜于此.并且知难而进,在“考源”上下功夫.其中剖析信仰心态,抽绎信仰体系.勾勒出来龙去脉,不少新见且均能自圆其说.从而获得了卓越的成果,确是值得重视的.
- 陈桥驿
- 关键词:万物有灵自然崇拜渊源宗教信仰文化
- 温州湾水流及其与地形的关系被引量:15
- 1998年
- 本文采用二维显式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了温州湾内的流态及其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温州湾的地形特点分析探讨了温州湾水流变化与湾内地形之间的关系。灵昆浅滩和霓屿山仰舌沙咀在水下的相向延伸,将温州湾分为南北两片,有利于温州湾联岛工程坝轴线的确定。温州湾北片是冲淤变化最活跃的地区。由于瓯江北汊落潮槽与东口涨潮槽方向并不一致,错开处发育的沙洲(中沙、腰子沙等),沙洲位置随瓯江南北汊水量分配情况而变;北口对瓯江北汊的分流,湾内盐淡水混合以及周围岛屿对风浪的屏蔽作用,使温州湾北片发育有拦门沙(刀子沙、三角沙等)。温州港的发展必须对这些沙体进行整治。
- 姚炎明陈吉余陈永平祝永康
- 关键词:水流地形海湾
- 从减灾和提高气候资源利用效率角度探讨浙江省的粮食生产被引量:10
- 1997年
- 本文利用1949—1994年的粮食产量、气象和水文资料,在分析了浙江省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对总产量年际变化的影响以及技术水平因素、社会因素、气象因素分别对粮食单产年际变化的影响基础上,从减轻气象灾害和提高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探讨了浙江省的粮食生产,并提出了若干相应的措施。
- 周子康刘为纶
- 关键词:减灾气候资源粮食生产
- 太湖流域洪涝的激发机制和减灾策略探讨被引量:7
- 1997年
-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机制。自然机制有:①年降雨量较大,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暴雨强度大;②地势周高中低,平原海拔低,河流比降小。人为机制有:①围垦缩小了流域蓄水面积;②地下水开采和高层建筑造成地面沉降;③土地非农业化使地表可渗透性面积减少。并提出洪涝威胁的发展趋势及减灾对策。
- 杨世伦姚炎明
-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灾减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