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

作品数:2,631 被引量:39,542H指数:101
相关作者:陈会昌陈英和王大华兰菁张建卫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37篇期刊文章
  • 65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39篇哲学宗教
  • 706篇文化科学
  • 238篇医药卫生
  • 140篇经济管理
  • 123篇社会学
  • 30篇政治法律
  • 9篇语言文字
  • 6篇理学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生物学
  • 3篇电子电信
  • 3篇建筑科学
  • 3篇农业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20篇儿童
  • 296篇心理
  • 260篇青少年
  • 248篇少年
  • 241篇社会
  • 207篇教育
  • 193篇教师
  • 143篇心理学
  • 130篇大学生
  • 114篇自我
  • 113篇中学生
  • 107篇心理健康
  • 98篇理学
  • 94篇教学
  • 91篇中介
  • 82篇情绪
  • 79篇人格
  • 78篇家庭
  • 75篇中介作用
  • 75篇数学

机构

  • 2,593篇北京师范大学
  • 59篇中央财经大学
  • 59篇山东师范大学
  • 52篇首都师范大学
  • 47篇中华女子学院
  • 44篇陕西师范大学
  • 42篇中央教育科学...
  • 32篇浙江师范大学
  • 30篇中国人民大学
  • 27篇辽宁师范大学
  • 24篇华中师范大学
  • 24篇天津师范大学
  • 24篇西安大略大学
  • 23篇河北大学
  • 21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北京林业大学
  • 18篇河南大学
  • 18篇华南师范大学
  • 18篇湖南科技大学
  • 15篇西南大学

作者

  • 296篇林崇德
  • 260篇申继亮
  • 254篇方晓义
  • 203篇邹泓
  • 184篇陈会昌
  • 181篇陈英和
  • 141篇辛涛
  • 135篇辛自强
  • 108篇沃建中
  • 94篇王大华
  • 94篇林丹华
  • 93篇寇彧
  • 91篇张日昇
  • 56篇俞国良
  • 54篇董奇
  • 50篇蔺秀云
  • 40篇刘霞
  • 40篇胡清芬
  • 39篇邓林园
  • 38篇彭华茂

传媒

  • 412篇心理发展与教...
  • 246篇心理科学
  • 123篇中国临床心理...
  • 110篇心理学报
  • 103篇北京师范大学...
  • 99篇中国心理学会...
  • 86篇心理与行为研...
  • 78篇心理科学进展
  • 71篇中国特殊教育
  • 69篇第十届全国心...
  • 59篇第十一届全国...
  • 47篇中国心理卫生...
  • 44篇第十二届全国...
  • 34篇心理学探新
  • 30篇第九届全国心...
  • 23篇思想政治课教...
  • 22篇应用心理学
  • 18篇中国老年学杂...
  • 18篇教育科学研究
  • 17篇中国健康心理...

年份

  • 6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11篇2018
  • 36篇2017
  • 104篇2016
  • 103篇2015
  • 105篇2014
  • 131篇2013
  • 135篇2012
  • 159篇2011
  • 156篇2010
  • 159篇2009
  • 139篇2008
  • 315篇2007
  • 128篇2006
  • 238篇2005
  • 102篇2004
  • 93篇2003
  • 80篇2002
2,6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社会名人的发展心理历史测量学研究:社会创造性人格中和性的毕生发展
人格的中和性是指个体在特定人格维度上的趋中性或“去极化”倾向。有关分析发现,创造性人物尤其是社会领域的高创造性人物,通常表现出相互对立的人格倾向或社会创造性人格的“中和性”,但迄今尚缺乏有关的实证研究。本研究试图从一种新...
谷传华陈会昌
文献传递
幼儿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生与发展被引量:2
2010年
针对在儿童非形式推理能力发生研究中评价标准不一和研究结果中发生年龄不同的问题,在论证并提出幼儿非形式推理发生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提示访谈法对333名3-6岁幼儿的非形式推理做了考察。结果显示:幼儿的我方推理普遍在3岁3个月~3岁9个月发生;他方推理普遍在4岁~4岁6个月发生;反驳推理普遍在4岁9个月~6岁发生。幼儿在推理过程中提出的理由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年龄差异显著,但无显著性别差异。研究中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测量幼儿非形式推理的发生和发展。
张奇马艳苹张黎
关键词:幼儿
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质性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用访谈法探讨8个已求助和5个未求助家庭的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比较已求助者和未求助者、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认识的差异。结果显示,青少年和父母从6个方面描述心理咨询:功能、形式、适用问题、服务提供者、求助者和效果,各方面提及次数最多的分别是问题解决、谈话法、心理困扰、心理医生、心理有病的人和有帮助;误解包括心理咨询是针对心理有病的人,只有严重问题才需要求助。已求助者比未求助者更了解心理咨询,提及问题解决、心理困扰和有帮助的次数更多。青少年更多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老师处理正常群体的心理困扰;父母更多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医生处理心理疾病。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趋于理性和准确,但仍有误解需要澄清。
刘朝莹方晓义林崇德
关键词:青少年父母心理咨询
9—16岁儿童因果判断过程中经验信息与共变信息的作用被引量:3
2004年
本研究考察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组的被试在使用经验信息和共变信息进行因果判断时所具有的不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当经验信息无法证明待判断原因是否可信时,共变信息的作用要大一些;(2)随着被试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共变信息进行判断;(3)ΔP值的作用并不是直线性的,只有当它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被试才会改变自己的判断。
胡清芬林崇德
关键词:因果判断年龄差异
儿童2岁时的依恋类型和抑制性特征对其11、14岁友谊质量的预测
友谊对青少年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友谊的研究多针对儿童早期和中期,对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期的研究比较缺乏;在友谊和依恋的关系研究中,大部分考察同时性的依恋和友谊质量,对不同年龄段的研究较少;友谊和依恋、抑制性的相关研...
张琳琳陈会昌
关键词:依恋类型抑制性
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机制的实质在于教学反思。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是培养教师反思能力工作的前提。国外对职前教师的反思内容处于什么水平做了大量研究。在我国王凯荣(2001)对小学骨干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反思内容特征也做了深...
张志祯刘加霞申继亮
关键词:教师教学反思影响因素
文献传递
中小学生发展观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2年
世间万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的。“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成语也警示我们,采用发展变化的视角看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观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形成“人是可以改变”的观念,“。让学生以动态、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和生活事件。正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和青少年,
黄慧张兰鸽白宝玉寇彧
关键词:学生发展观教育刻舟求剑青少年成长期
健康源于好心情
2013年
人到中年,不但会,在生理上发生转变,而且生活压力加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比较重。因此,中年女性往往承受着超过男性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而慢慢积累起来,会进一步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甚至免疫系统。所以,中年女性要认真对待心理压力问题,并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如何自我调节呢?一、做情绪和压力的主人。身心医学研究发现,当人的心情放松和愉快时,脉搏、血压、肠胃蠕动和新陈代谢等都会处于平稳协调的状态,身体内部的免疫活性物质分泌也会增多,从而抗病能力增强;相反,如果整日闷闷不乐、眉头紧锁,
衣新发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系统好心情健康中年女性免疫活性物质自我调节
经验信息与共变信息对判断两原因共同作用的影响
2007年
本研究考察了被试在使用经验信息和共变信息进行两原因共同作用因果判断时所具有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两原因的性质对于被试的选择有着显著影响。当两原因的可信度相等时,更多被试认为两原因都可以引起结果。(2)两原因都不出现时结果出现的概率P(e/~i^j)对于被试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3)两原因单独出现时结果出现的概率对于被试的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一变量是与两原因的可信程度共同产生影响的。
胡清芬林崇德
不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情绪特征比较被引量:39
2008年
调查和比较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积极与消极情绪特征。结果表明:在积极情绪上,留守儿童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单亲在外明显低于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单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积极情绪间存在正相关;三类儿童积极和消极情绪特征的年级差异显著;在消极情绪上,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女生高于留守男生,留守时间越长消极情绪越强,消极情绪与三类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关不显著。留守儿童在积极情感上的具体特征都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消极情感方面的特征主要是与留守有关的孤独感和莫名烦躁。
池瑾胡心怡申继亮
关键词:留守儿童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共26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