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作品数:36 被引量:172H指数:9
相关作者:沈正康冯永革王海洋郑中华贾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篇地震
  • 6篇地幔
  • 4篇地壳
  • 4篇断层
  • 4篇岩石
  • 4篇岩石圈
  • 4篇各向异性
  • 3篇震源
  • 3篇震源机制
  • 3篇震源机制解
  • 3篇上地幔
  • 3篇GPS
  • 3篇层析成像
  • 2篇地球
  • 2篇地球内核
  • 2篇地震定位
  • 2篇动力学模型
  • 2篇信号
  • 2篇形变
  • 2篇应变率

机构

  • 36篇北京大学
  • 4篇南方科技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江汉石油学院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神户大学
  • 1篇技术公司

作者

  • 12篇陈永顺
  • 5篇周仕勇
  • 5篇冯永革
  • 5篇魏荣强
  • 5篇臧绍先
  • 4篇宁杰远
  • 3篇唐有彩
  • 3篇梁晓峰
  • 3篇沈正康
  • 3篇高彬
  • 2篇贾科
  • 2篇姜明明
  • 2篇王婷婷
  • 2篇周彤
  • 1篇张海明
  • 1篇陈晓非
  • 1篇陶玮
  • 1篇王芃
  • 1篇陶春辉
  • 1篇孙建宝

传媒

  • 15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地震学报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地幔柱的地震观测证据
海南岛北缘及雷州半岛被新生代玄武岩覆盖,明显区别于华南板块和海南岛主体的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限于地震台站的分布,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南岛,提出在琼州海峡附近存在一个地幔柱。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北京大学理论与...
魏松峤金戈陈永顺
一种黏声波方程逆时偏移成像中的衰减补偿方法被引量:6
2018年
在存在强衰减介质的区域进行逆时偏移成像,需要既能补偿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振幅衰减,又能保持其相位不变的高效算法.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有限差分模拟进行声波衰减补偿的方法来实现考虑衰减的逆时偏移.这种方法以线性黏弹性体模型为基础,保持其复模量的实部不变,并采用多项式多级优化方法修正复模量的虚部,从而实现在保持相位不变的同时补偿振幅,进而有效提高偏移成像的清晰程度,尤其是对于介质对地震波衰减极为强烈的情形.这一方法在声波方程中只增加了整数阶微分算子进行修正,能够保证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求解,有利于进行高效的大规模细粒度并行计算和GPU加速计算.数值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很好地提高强衰减介质区域的偏移成像质量.
周彤胡文毅宁杰远
关键词:有限差分逆时偏移
应变率对Westerly花岗岩强度的影响
为了定量研究应变率对岩石强度的影响作用,本文收集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Westerly花岗岩的应变率对其强度影响作用的实验资料.
臧绍先魏荣强
关键词:应变率花岗岩岩石强度
文献传递
地球内核时变信号的来源
来自重复地震的内核透射相PKIKP的时变信号确认了地球内核的时变性,并且被广泛地解释为内核差速旋转使其不均一的结构发生横移所致。另外在128-142度的范围内,内核边界的反射相PKiKP的信号也偶尔显现出时变现象,并被解...
杨翼宋晓东
文献传递
新疆地区环境噪声层析成像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新疆地震监测台网12个月连续地震记录数据,采用环境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新疆地区的周期从10~35 s范围内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研究结果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新疆地区的天山、两盆大地构造与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短周期10~20 s的图像显示两个盆地内都呈现低速异常,对应盆地较厚的沉积层.中长周期25~35 s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东西天山地区存在明显异常差异.本文获得的新疆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相速度结果,也为进一步结合传统天然地震面波成像方法,最终获得新疆地区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奠定基础.
唐小勇范文渊冯永革唐有彩陈永顺朱丽霞
关键词:环境噪声层析成像
基于横波分裂方法的海南地幔柱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横波分裂方法,对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及桂林理工大学在广东和广西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以及国家地震台网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的固定台站记录的XKS震相进行计算,得到海南及邻近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参数,分裂延迟时间在0.35~1.90 s之间。综合研究区域内前人发表的和本文的横波分裂结果,认为自新生代以来,伴随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后撤,华南地区西部软流圈物质向东流动进行补充,导致广东及广西的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上地幔橄榄石晶格大体上沿E-W方向定向排列。受控于海岸线处大陆岩石圈迅速减薄,广东沿海地区横波分裂多数沿NE-SW方向,与海岸线近似平行。特别是,海南岛附近沿海地区分布若干显著不具有横波分裂的台站;海南岛东北角的分裂方向很乱,且横波分裂快慢波到时差(δt)很小。这些观测结果都支持海南地幔柱可能存在于雷州半岛的东南方向,大致位于20.5°N,111.5°E。
葛天雨陈永顺张晨
关键词:横波分裂各向异性地幔流
中国及周边地区2000—2004年构造应力图被引量:3
2006年
郑中华陈永顺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深源地震
1989—1999大同地震序列的隐伏断层研究:库仑应力分析和余震JHD重定位被引量:7
2016年
1989年到1999年,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系列MS≥5的中强地震.本文基于前人对1989年三次MS≥5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的结果,通过建立不同断层模型,利用库仑应力方法,计算前震对于主震,以及前震和主震对于余震的库仑应力触发关系,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破裂模型,即1989年前震沿北西西方向发生左旋破裂,之后主震和余震沿北北东方向发生右旋破裂.根据这种破裂模式计算得出,前震发生后,主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增加了约2×105 Pa,余震震源处的库仑应力出现下降;主震发生后,余震处的库仑应力出现回升,最后余震处的库仑应力几乎没有变化.基于大同地震台网的近场观测数据,用JHD(Joint Hypocentral determination)定位方法,对1999年11月1日MS=5.6地震后一个月的余震进行重定位,得到一条走向118°,倾角85°的左旋走滑断层,余震的深度分布在5km至20km范围内,显示该断层是隐伏断层.另外提出对主震震中位置约10km的修正.本文对1989年三次MS≥5地震序列和1999年MS=5.6地震余震空间分布的研究揭示该地区存在两条活跃的共轭隐伏走滑断层(1989年主震的北北东方向和1999年地震的北西西方向),并且推断已知的大王村断裂和团堡断裂是地下这两条共轭的隐伏走滑断层构造/地震活动在地表的响应.
冯永革王海洋陈永顺黄清华
关键词:大同地震库仑应力地震触发
塔里木盆地南部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2021年
塔里木南缘位于塔里木块体同青藏高原碰撞的前缘,是认识青藏高原同周围块体相互作用的重要位置.横波分裂方法可以获得岩石圈及软流圈地幔的介质各向异性特征,进而探讨岩石圈变形和地幔流动.本文利用横波分裂方法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联合布设在塔里木盆地南部的8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SKS和SKKS震相进行分析,获得了塔里木盆地南部上地幔各向异性参数.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快波偏振方向总体比较一致呈近东西向,但存在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变化,而慢波延迟时间分布在0.3~1.5 s,差异较大.综合前人对青藏高原北缘和阿尔金断裂周边的横波分裂研究结果,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地幔流动方向和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保持一致,推测青藏高原北缘同塔里木盆地接触带,青藏高原北缘软流圈南东东向流动对塔里木块体下方地幔流动造成扰动,随着深入到塔里木块体内部,干扰越来越弱;同时青藏高原北部软流圈物质可能对塔里木盆地岩石圈产生影响,随着地幔软流圈物质持续向北运动逐渐冷却,对盆地内部岩石圈的影响程度减弱.
许启慧盖增喜冯永革王冠之郭震梁晓峰
关键词:各向异性塔里木盆地横波分裂
广域InSAR时序分析技术对华北平原地表形变的监测
2023年
基于2015—2019共4年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影像,提出一种广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时序分析技术,对华北平原的地表形变进行高精度连续监测。首先对SAR影像进行干涉处理,得到干涉图。在此基础上,使用经过并行化改进的永久散射体技术斯坦福改进(StaMPS)方法,提取干涉图中所有永久散射体(PS)像元,获取研究区域全分辨率的时序形变信息。之后,使用大气模型校正法与共景叠加法相结合的联合大气校正方法,估计并去除形变信息中的大气噪声。经过上述处理流程后,成功地获取华北平原地表大空间尺度、长时间跨度、全空间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形变信息,进而监测到平原内部由长期地下水开采导致的高达100mm/a的大范围强烈沉降信号。相较于既有算法,并行化StaMPS方法通过在多个计算节点之间的实时分配,节约至少60%的计算时间,联合大气校正方法则可以去除约74.3%的大气噪声项,有效性显著高于两种校正方法的单独使用效果。广域InSAR时序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大范围地表形变的高精度连续监测。
李明佳孙建宝薛莲沈正康
关键词:地表形变华北平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