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榆林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作品数:1,271 被引量:3,569H指数:19
相关作者:李健马向荣闫龙张智芳陈娟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21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5篇化学工程
  • 290篇理学
  • 1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8篇文化科学
  • 72篇石油与天然气...
  • 65篇轻工技术与工...
  • 60篇一般工业技术
  • 36篇农业科学
  • 32篇机械工程
  • 30篇医药卫生
  • 19篇天文地球
  • 12篇经济管理
  • 1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0篇生物学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建筑科学
  • 6篇矿业工程
  • 6篇动力工程及工...
  • 6篇电气工程
  • 5篇冶金工程

主题

  • 112篇催化
  • 88篇教学
  • 85篇废水
  • 50篇光催化
  • 48篇纳米
  • 41篇改性
  • 40篇兰炭
  • 39篇离子
  • 38篇甲基
  • 33篇数值模拟
  • 33篇值模拟
  • 31篇教学改革
  • 29篇石墨
  • 29篇课程
  • 28篇降解
  • 27篇型煤
  • 27篇TIO
  • 25篇石墨烯
  • 25篇盆地
  • 19篇型焦

机构

  • 1,239篇榆林学院
  • 86篇西北大学
  • 21篇陕西师范大学
  • 21篇中国石油
  • 19篇中国石油天然...
  • 17篇延安大学
  • 13篇西安石油大学
  • 12篇西安科技大学
  • 11篇榆林职业技术...
  • 10篇济南大学
  • 10篇西安理工大学
  • 10篇陕西榆能集团...
  • 8篇西安建筑科技...
  • 7篇陇东学院
  • 7篇陕西延长石油...
  • 6篇西安交通大学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6篇西北政法大学
  • 6篇延长油田股份...
  • 5篇四川大学

作者

  • 124篇马向荣
  • 98篇李健
  • 93篇张智芳
  • 87篇闫龙
  • 79篇高勇
  • 77篇王战辉
  • 70篇范晓勇
  • 69篇马亚军
  • 67篇王瑞斌
  • 64篇杜芳艳
  • 61篇党睿
  • 60篇高立国
  • 59篇亢玉红
  • 58篇慕苗
  • 57篇陈娟
  • 55篇高雯雯
  • 54篇弓莹
  • 50篇卢翠英
  • 48篇王爱民
  • 45篇王玉飞

传媒

  • 177篇榆林学院学报
  • 97篇化工科技
  • 84篇当代化工
  • 47篇应用化工
  • 41篇工业催化
  • 36篇非金属矿
  • 33篇广东化工
  • 29篇广州化工
  • 26篇化工新型材料
  • 26篇食品科学
  • 24篇科学技术与工...
  • 23篇河南科学
  • 21篇硅酸盐通报
  • 20篇价值工程
  • 17篇化学与生物工...
  • 14篇科技资讯
  • 13篇冶金分析
  • 13篇能源化工
  • 1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1篇分析试验室

年份

  • 2篇2024
  • 50篇2023
  • 82篇2022
  • 100篇2021
  • 92篇2020
  • 118篇2019
  • 134篇2018
  • 84篇2017
  • 80篇2016
  • 79篇2015
  • 43篇2014
  • 37篇2013
  • 50篇2012
  • 53篇2011
  • 36篇2010
  • 36篇2009
  • 35篇2008
  • 32篇2007
  • 43篇2006
  • 30篇2005
1,2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探索
2015年
为了满足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本专业实际特点,提出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思路,并在拓展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手段,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及运行提供指导作用。
范晓勇高勇党睿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纳米硼酸镧/聚苯乙烯复合材料制备及阻燃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将纳米硼酸镧与聚苯乙烯进行复合,制备纳米硼酸镧/聚苯乙烯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和氧指数分析仪分析手段对产品的晶体组成、微观结构、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研究表明,纳米硼酸镧/聚苯乙烯复合材料具有表面均一、致密的表面结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纳米硼酸镧添加量7%时,复合材料氧指数达到最大值32.5,聚苯乙烯阻燃性能显著增强。
高平强张岩卢翠英
关键词:聚苯乙烯阻燃性能
带腐蚀缺陷采油管线剩余强度和剩余寿命的评价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评价某采油厂采油管道实际工况,基于ANSYS有限元法对管道腐蚀缺陷进行模拟,研究了不同缺陷类型下,缺陷长度、宽度、深度因素对管道失效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腐蚀类型缺陷对管道最大工作压力的影响。利用检测数据,对管道最大腐蚀速率进行了计算,并对管道剩余寿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缺陷长度和深度是管道失效的直接影响因素,等效应力和工作压力成正比关系,管线的剩余寿命为10.2 a。此结果对管道的安全运行及维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范晓勇高勇胡军
关键词:ANSYS剩余寿命
一元气体运动学能量方程的归析
2018年
《工程流体力学》教材中一元气体运动学部分是油气储运工程"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等专业课的必备基础知识,且常作为相关能源、动力类专业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的重要考点。但由于学时所限,我校这部分内容在实际教学当中仅作自学部分处理,效果并不理想。事实上,这部分内容和《工程热力学》部分内容存在大量交叉重复,但又各有侧重。为此,以能量方程为例,将两种教材这部分内容加以比较分析,以期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毕智高梁颖
关键词:油气储运工程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
柠檬酸钠改性的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快速制备被引量:3
2018年
以FeSO_4·7H_2O为单一铁源,浓氨水为沉淀剂,柠檬酸钠为表面改性剂利用简单回流法快速合成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浓氨水加入方式对合成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影响,并利用动态光散射仪、傅立叶红外射线光谱仪及透射扫描电镜等对合成的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柠檬酸钠为表面改性剂,逐滴加入浓氨水,反应温度为(70~80)℃和反应时间为6 min时,获得的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及磁响应性。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同时表明,柠檬酸钠成功地吸附于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Fe_3O_4@SC),且Zeta电位值为-31.3 mV;透射扫描电镜显示获得的Fe_3O_4@SC磁性纳米粒子呈球状结构,粒径约为10 nm。
邢艳呼国茂王燕马向荣
关键词:催化剂工程表面改性柠檬酸钠
N,N′-二甲基邻苯二胺的合成研究
2003年
邻苯二胺与硫酸二甲酯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给出高产率的N,N′-二甲基邻苯二胺。
曹艳萍
关键词:邻苯二胺硫酸二甲酯
Zn^(2+)-Ni^(2+)-Al^(3+)-MnO_4^--LDHs制备及其表征
2018年
锌、镍和铝物质的量比为1∶3∶2,以尿素为沉淀剂,采用均相沉淀技术制备Zn^(2+)-Ni^(2+)-Al^(3+)-CO_3^(2-)-LDHs。以Zn^(2+)-Ni^(2+)-Al^(3+)-CO_3^(2-)-LDHs为前驱体,分别与Cl-和MnO_4^-进行离子交换,将MnO_4^-引入Zn^(2+)-Ni^(2+)-Al^(3+)-LDHs层间制备Zn^(2+)-Ni^(2+)-Al^(3+)-MnO_4^--LDHs新型复合材料。通过XRD、SEM、FT-IR和EDS等对合成产物Zn^(2+)-Ni^(2+)-Al^(3+)-MnO_4^--LDH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n^(2+)-Ni^(2+)-Al^(3+)-MnO_4^--LDHs复合材料结晶度较高,层间距为0.912 nm,具有明显的六边形层状结构,片层横向尺寸约为3μm,厚度约为100 nm。
王金玺党睿马向荣刘洁莹张宇鑫罗娇张鑫玲
地方本科院校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被引量:4
2015年
开放性实验是目前高校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文章对开放实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高晶晶李健慕苗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模式
核壳Fe3O4@NiSiO3磁性微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与表征被引量:7
2019年
通过改进的凝胶-溶胶法和溶剂热法合成核壳结构Fe3O4@NiSiO3磁性复合微纳米材料,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SEM分析、TEM分析、多晶X射线衍射分析、磁性分析、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以亚甲基蓝为模拟吸附染料,探究其吸附的机理和动力学吸附行为;并优化了亚甲基蓝浓度、吸附剂用量、pH值、溶液温度和平衡时间等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率达到98.5%;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且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
焦玉荣张建宏弓莹相玉琳马向荣高锐杨朝龙
关键词:磁性复合材料亚甲基蓝溶剂热法
柔性管板计算方法与几何尺寸优化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ANSYS 15.0软件对柔性管板进行热-应力耦合分析,得到柔性管板整体应力分布规律,对柔性管板厚度、换热管中心间距、过渡圆角半径进行优化,并对国内外管板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德AD方法计算出的管板厚度最小;随着柔性管板厚度的增加,薄膜应力先减小后增大,薄膜加弯曲应力逐渐增大;随着换热管中心间距的增大,薄膜应力先保持不变后减小,薄膜加弯曲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随着过渡圆角半径的增大,薄膜应力和薄膜加弯曲应力基本维持不变;在柔性管板的最有结构尺寸下,最大应力减小了18.5%,优化效果显著。
王战辉马向荣马向荣范晓勇
关键词:计算方法
共1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