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作品数:1,581 被引量:15,706H指数:53
相关作者:李登煜阳显斌郭夷梁如玉李成忠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28篇期刊文章
  • 23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22篇农业科学
  • 33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4篇经济管理
  • 118篇生物学
  • 40篇轻工技术与工...
  • 34篇天文地球
  • 2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9篇医药卫生
  • 18篇文化科学
  • 11篇水利工程
  • 10篇化学工程
  • 10篇理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54篇土壤
  • 74篇污染
  • 73篇养分
  • 66篇微生物
  • 62篇玉米
  • 62篇水稻
  • 62篇土地利用
  • 62篇丘陵区
  • 55篇丘陵
  • 53篇耕地
  • 52篇氮素
  • 49篇影响因素
  • 48篇紫色土
  • 46篇重金
  • 46篇重金属
  • 46篇胁迫
  • 44篇废水
  • 40篇地统计
  • 40篇有机碳
  • 38篇地统计学

机构

  • 1,563篇四川农业大学
  • 147篇四川省农业科...
  • 63篇中国科学院
  • 42篇四川大学
  • 27篇中国农业大学
  • 27篇四川省烟草公...
  • 25篇西北农林科技...
  • 19篇赫尔辛基大学
  • 16篇北京师范大学
  • 16篇西南科技大学
  • 15篇浙江大学
  • 15篇四川省国土勘...
  • 14篇川渝中烟工业...
  • 13篇中国科学院成...
  • 13篇中国林业科学...
  • 12篇西南大学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中华人民共和...
  • 7篇成都信息工程...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88篇李廷轩
  • 175篇王昌全
  • 137篇张世熔
  • 132篇张锡洲
  • 128篇张小平
  • 128篇邓良基
  • 102篇郑子成
  • 101篇夏建国
  • 86篇伍钧
  • 78篇陈强
  • 75篇李冰
  • 66篇邓仕槐
  • 56篇余海英
  • 54篇李婷
  • 54篇朱雪梅
  • 48篇王永东
  • 46篇吴德勇
  • 40篇杨娟
  • 40篇何淑勤
  • 40篇杨刚

传媒

  • 100篇四川农业大学...
  • 87篇水土保持学报
  • 86篇农业环境科学...
  • 71篇西南农业学报
  • 45篇安徽农业科学
  • 41篇土壤通报
  • 33篇生态学报
  • 33篇植物营养与肥...
  • 29篇应用生态学报
  • 27篇中国农业科学
  • 25篇核农学报
  • 23篇山地学报
  • 21篇水土保持研究
  • 2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9篇四川环境
  • 19篇土壤学报
  • 19篇微生物学通报
  • 17篇土壤
  • 16篇资源开发与市...
  • 15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21
  • 5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14篇2016
  • 92篇2015
  • 159篇2014
  • 102篇2013
  • 137篇2012
  • 136篇2011
  • 133篇2010
  • 133篇2009
  • 151篇2008
  • 144篇2007
  • 105篇2006
  • 97篇2005
  • 86篇2004
  • 29篇2003
  • 9篇2002
  • 8篇2001
1,5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郫县土壤耕层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被引量:6
2004年
在ArcGlS8.1软件系统平台上,通过分析四川郫县土壤耕层1981年93个样点和2002年46个样点的有机质含量,研究了该县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郫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1981年的26.4gkg-1增加到2002年的28.2gkg-1。其区域变化差异为:东部略微下降,中部与西部增加。近21年来水稻土有机质平均含量仅少量增加,而黄壤则增幅明显。距成都市区的远近和推广秸秆还田程度是引起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异的主要原因。
魏甦张世熔邓良基刘英华肖鹏飞
关键词:土壤耕层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土壤肥力
长期轮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籽粒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在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黄土高原旱地粮草(小麦-红豆草)、粮豆(小麦-豌豆)和粮饲(小麦-玉米)3种典型轮作制度对小麦籽粒蛋白质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制度及茬口年限可对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籽粒蛋白质营养品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与连作小麦相比,实行小麦-红豆草轮作后,小麦籽粒蛋白质营养品质较稳定,且其籽粒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评分、氨基酸比值系数、化学评分和氨基酸指数均较高,可作为黄土高原生产优质蛋白小麦的轮作制度;小麦与豌豆进行轮作,豌豆茬后1年小麦籽粒蛋白质营养品质较高,但豌豆茬后2年小麦籽粒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低,且多种必需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低于连作小麦,必需氨基酸指数比连作小麦低12.2%,营养品质较低;虽然粮饲轮作小麦籽粒蛋白质营养品质较稳定,但其粗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平衡程度均低于连作小麦.
蔡艳郝明德
关键词:轮作黄土高原小麦蛋白质品质营养品质
成都平原不同施肥水平下稻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初探被引量:15
2009年
通过在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建立5种不同的施肥水平处理模式,对每个小区径流水样中的氮磷含量分析,探讨成都平原区氮磷流失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下氮磷流失系数为:常规处理为氮素0.047%、磷素0.018%;优化施肥处理为氮素0.042%、磷素0.021%;增氮处理为氮素0.034%、磷素0.026%;增磷处理为氮素0.015%、磷素0.040%;保护性耕作为氮素0.018%、磷素0.017%。
陈琨赵小蓉王昌全曾祥忠赵燮京
关键词:地表径流
基于CREAMS模型的川北低山深丘区降雨侵蚀力R简易算法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川北低山深丘区的四川省南充市升钟水库水土保持试验站2001—2007年汛期(5—10月)降雨观测资料,以CREAMS模型降雨侵蚀力为基准,分别进行日雨量和月雨量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汛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4 392.06 MJ.mm/(hm2.h),日雨量模型和月雨量模型的回归方程达极显著水平,且2种模型的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值与基准值都相当接近,偏差系数Er日雨量模型(0.000 14)大于月雨量模型(0.000 11),说明月雨量模型优于日雨量模型。
朱雪梅晏巧伦邵继荣杨占彪林立金朱波
关键词:降雨侵蚀力
川西丘陵地区土壤湿害问题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以名山县为主要研究区 ,结合当地的情况和湿害的类型进行分析 ,指出该地区的土壤湿害可分为表湿型、下湿型、盐硝型和返酸型 ,由气候、地质、土壤质地等几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 ,应采取开沟排水、半旱栽培、用养结合、调整作物结构等措施以减少土壤的湿害 。
高雪松邓良基张世熔曾守鲁张玲
关键词:开沟排水
不同磷、钾肥对小麦产量及吸收镉的影响被引量:14
2009年
研究了3种主要磷肥品种和3种主要钾肥品种对不同生育期小麦吸收镉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磷、钾肥处理对小麦吸收镉存在显著差异。施用磷肥都比无肥处理增加小麦对镉的吸收,其中以磷酸二铵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高量普钙处理;低量普钙和磷酸一铵处理小麦吸收镉相对较少。所有钾肥都比无肥处理增加小麦对镉的吸收,其中以高量KCl处理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低量KCl处理;硝酸钾和硫酸钾处理小麦吸收镉最少。小麦生育前期吸收的总镉量较少,中、后期明显增大;但植株体内的镉浓度却表现为前期高,后期低,呈现随生育期递进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只有磷酸一铵和无磷处理表现为拔节期体内镉含量为最高。镉在小麦体内的累积与其生物量的增加呈正相关,从秸秆向籽粒转移的总镉量随着小麦籽/秆比的增加而降低。本试验土壤镉小于土壤环境质量污染二级标准,但籽粒含镉量均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允许量(0.1 mg.kg-1),表明土壤Cd污染指标与品种有关,而不是一个对所有作物种类或品种一成不变的固定值。在土壤Cd含量处于污染临界值附近或已受镉污染的土壤上,应选用低富集Cd的小麦品种,控制磷酸二铵和KCl的用量,或选用磷酸一铵、普钙、硫酸钾等肥料,配施碱性物质(如石灰),以降低土壤镉的活性,保证小麦的无公害生产。
赵晶冯文强秦鱼生喻华廖明兰甲卡拉铁程瑜王昌全涂仕华
关键词:磷肥钾肥小麦
农艺措施对苹果幼树长期低剂量铜胁迫的影响及缓解效果分类被引量:2
2010年
为探讨农艺措施对铜胁迫苹果树毒害效应的缓解效果,利用长期盆栽试验(600d),研究了棕壤上介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二、三级标准间的低剂量铜胁迫下,钙(CaCO3)、铁(FeSO4)、钾(K2SO4)以及半腐熟鸡粪(CM)对苹果幼树生长和果实铜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320mg·kg-1的铜胁迫600d导致苹果树春梢萌动迟缓,生物量、果实数量下降,果实铜含量升高(P<0.05)。施加CaCO3对铜胁迫苹果树的生长(新梢萌发和果实数量)有明显的缓解效果,并降低果实铜含量(P<0.05),降低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的风险。K2SO4虽能够缓解铜胁迫对总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却导致果实数量减少,果实铜含量增高(P<0.05)。FeSO4和CM对于植株生物量和果实数量没有明显的缓解作用(P>0.05),但能降低果实铜含量(P<0.05)。综合考虑对果树生长和人类食品安全的影响,将缓解效果分为"安全的解毒"、"安全的不解毒"、"危险的解毒"和"危险的不解毒"4类。K2SO4属于"危险的解毒",在农用棕壤上应慎用;FeSO4和CM属"安全的不解毒";CaCO3属于"安全的解毒",具有较好的缓解毒害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效果。
孙百晔阚世红刘春生张延宗伍钧
关键词:苹果树鸡粪
退耕植茶对川西低山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土壤有机碳库能够有效地表征土壤的固碳容量,研究川西低山丘陵典型退耕植茶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对认识退耕植茶地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不同退耕年限的茶园(2—3年、9—10年、16—17年)为研究对象,选取邻近耕地为对照,分析退耕植茶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密度的影响,并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土壤有机碳库、碳库管理指数与退耕年限的关系。【结果】退耕植茶地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对照相比,退耕植茶16年后,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5.67%、5.67%和0.78%,土壤总有机碳密度亦在该年限显著增加。退耕植茶地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增加,平均增幅是总有机碳的23倍,土壤活性有机碳密度在0—40 cm土层的增幅表现为退耕植茶16—17年(平均182.26%)>9—10年(平均177.74%)>2—3年(平均132.74%)。0—10 cm和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密度分别占0—40 cm剖面的30%和50%以上。退耕植茶地土壤非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密度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较为一致。与对照相比,退耕植茶2—3年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率最高,且表现出一定的表聚现象,但差异不显著,表明活性有机碳的有效率对土层的变化不敏感。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先下降后上升,但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在退耕植茶16—17年达到最大值。0—1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较大,说明表层和深层碳库均具有一定的固碳效应,且退耕植茶对表层碳库的影响尤为明显。【结论】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均有所增加。退耕植茶16年后,土壤0—40 cm剖面上总
李玮郑子成李廷轩王永东
关键词: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库碳库管理指数
浅析如何提高矿区的生态效益被引量:1
2008年
通过对四川雅安地区矿山弃土场以及尾矿库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特别是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代表而进行生态效益分析和研究,就如何较好地控制该地区水土流失、进行植被恢复、改善和提高矿区的生态效益提出几点建议。
王恒朱雪梅邵继荣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效益
稀土元素镧-铜胁迫下蚯蚓的抗氧化防御反应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自然土壤染毒法研究了稀土元素镧(La)和铜(Cu)复合污染对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a和Cu复合染毒对抗氧化防御系统产生了一定的联合毒性效应,其联合毒性效应与暴露时间和不同质量比的组合密切相关。不同剂量La与不同背景质量比Cu复合时,低剂量La作用下,SOD活性呈现上升趋势;高剂量La作用下,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这表明复合胁迫使蚯蚓受到的环境胁迫作用增强,且复合胁迫超过其耐受阈值。不同剂量La与不同背景质量比Cu复合时POD活性出现明显波动,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表明复合胁迫使蚯蚓受到的环境胁迫作用增强。不同剂量La与50 mg/kg Cu复合胁迫时,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表明La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u对蚯蚓的毒性效应;不同剂量La与200 mg/kg Cu、600 mg/kg Cu复合胁迫时,蚯蚓受到的环境胁迫作用增强。
李远伟王应军高鹏杜宇赵鹏
关键词: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CU2+蚯蚓
共15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