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作品数:6,649 被引量:10,289H指数:33
相关作者:朱光武史建魁孙辉先尤红建梁金宝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学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885篇期刊文章
  • 2,104篇会议论文
  • 943篇专利
  • 524篇学位论文
  • 175篇科技成果
  • 1篇标准

领域

  • 2,171篇天文地球
  • 1,413篇航空宇航科学...
  • 958篇自动化与计算...
  • 823篇电子电信
  • 189篇理学
  • 94篇电气工程
  • 83篇机械工程
  • 56篇一般工业技术
  • 51篇核科学技术
  • 46篇文化科学
  • 2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7篇经济管理
  • 16篇建筑科学
  • 15篇农业科学
  • 14篇金属学及工艺
  • 13篇医药卫生
  • 9篇化学工程
  • 9篇动力工程及工...
  • 9篇自然科学总论
  • 8篇生物学

主题

  • 555篇卫星
  • 329篇雷达
  • 310篇电离层
  • 287篇航天
  • 221篇图像
  • 214篇信号
  • 200篇遥感
  • 196篇等离子体
  • 190篇地磁
  • 187篇航天器
  • 185篇磁层
  • 173篇星载
  • 161篇仿真
  • 159篇太阳风
  • 144篇行星
  • 141篇天线
  • 141篇通信
  • 141篇FPGA
  • 139篇星际
  • 136篇电路

机构

  • 6,632篇中国科学院
  • 500篇中国科学院大...
  • 46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25篇中国科学院电...
  • 170篇北京大学
  • 80篇中国科学院光...
  • 73篇中国科学技术...
  • 61篇中国科学院国...
  • 46篇北京航空航天...
  • 38篇清华大学
  • 36篇中国科学院空...
  • 35篇中国科学院近...
  • 31篇中国气象局
  • 30篇中国地震局地...
  • 27篇南京信息工程...
  • 26篇北京理工大学
  • 26篇武汉大学
  • 25篇南京航空航天...
  • 21篇解放军理工大...
  • 20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69篇刘振兴
  • 213篇朱光武
  • 208篇王世金
  • 201篇孙辉先
  • 191篇史建魁
  • 186篇孙越强
  • 179篇梁金宝
  • 153篇姜景山
  • 146篇韩建伟
  • 136篇吴季
  • 126篇曹晋滨
  • 121篇孟新
  • 117篇安军社
  • 116篇张升伟
  • 115篇陈晓敏
  • 109篇徐寄遥
  • 107篇王英鉴
  • 107篇王咏梅
  • 93篇魏奉思
  • 93篇沈超

传媒

  • 567篇空间科学学报
  • 21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18篇遥感技术与应...
  • 90篇微计算机信息
  • 59篇科学通报
  • 59篇中国空间科学...
  • 55篇国外科技新书...
  • 53篇电子与信息学...
  • 51篇宇航学报
  • 46篇计算机仿真
  • 45篇电子设计工程
  • 43篇第十二届全国...
  • 42篇电波科学学报
  • 42篇科学技术与工...
  • 40篇物理学报
  • 39篇中国空间科学...
  • 38篇第九届全国日...
  • 36篇地球物理学进...
  • 33篇天文研究与技...
  • 30篇上海航天

年份

  • 3篇2024
  • 16篇2023
  • 16篇2022
  • 15篇2021
  • 12篇2020
  • 33篇2019
  • 58篇2018
  • 92篇2017
  • 152篇2016
  • 268篇2015
  • 356篇2014
  • 449篇2013
  • 373篇2012
  • 338篇2011
  • 439篇2010
  • 395篇2009
  • 290篇2008
  • 455篇2007
  • 403篇2006
  • 283篇2005
6,6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地区电离层E-F谷区研究:探空火箭数据分析
电离层E-F 谷区(E-F valley)是电离层中电子密度下降的区域,在频高图中无法呈现,因而探空火箭是对其进行实地测量的主要手段.海南电离层观测研究站于2011 年5 月7 日早上7 点发射的探空火箭首次在东亚低纬度...
王铮史建魁王国军
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包括一种用于干涉式成像微波辐射计的扫描装置,包括转动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天线单元分别通过连接装置与转动装置相连,使得天线单元能够共轴地在同一平面内独立旋转;所述至少两个...
吴季张成刘浩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功率放大器的加电顺序控制电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功率放大器的加电顺序控制电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控制加电顺序。该电路包括:正电源电路和负电源电路,所述正电源电路具有一输出控制端,一场效应管的漏极端连接到所述正电源电路的输出控制端,源极端接地,门极端和...
谢春坚陈晓敏孙辉先屈晨阳
文献传递
轻便式气球、火箭高空大气探测共用系统
本文介绍一套低成本轻便式气球、火箭高空大气探测共用系统.它由调频发射机及高空大气探测有关仪器和地面宽波束抛物面接收天线、低噪声接收机及数据处理设备组成,载波频率为1680MHz.主要用于探空气球和气象火箭探测数据的接收和...
罗福山陈敏捷何渝晖田国璋张健
关键词:探空气球探空火箭
低地球轨道航天器与空间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尾迹效应的实验室模拟
<正>一、引言航天器与空间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是高速飞行体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特例。而航天器与轨道环境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空间科学所关注的领域。关于航天器——空间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早期的研究工作是集中于地球同步高...
高福中林云龙于得江
文献传递
磁暴不同相位期间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扩展F分布特性研究
2013年
基于2002—2007年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探测数据,对海南地区电离层四种类型扩展F,包括频率型(FSF)、区域型(RSF)、混合型(MSF)和强区域型(SSF),在磁暴不同相位期间的年际变化和总体分布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初相期间,较为活跃的扩展F是在高年(2002)和下降年(2003—2004)的SSF,以及低年(2005—2007)的MSF;(2)在主相期间,较为活跃的扩展F是2002、2006年的SSF和2005、2007年的MSF;(3)在恢复相期间,较为活跃的扩展F是2002年的SSF和2003—2006年的MSF,并且MSF的发生率随太阳活动减弱(从2002年到2006年)有增加趋势。总体上,最为活跃的是SSF和MSF,其次是FSF,而最不活跃的是RSF。分析还表明,初相期间扩展F的发生率要高于主相和恢复相的发生率,这说明快速渗透电场对初相期间的扩展F有促进作用;而主相和恢复相期间扩展F的发生率则受到了快速渗透电场、扰动电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王国军史建魁王霄罗智贤
关键词:低纬电离层扩展F
海南地区电离层闪烁监测及初步统计分析被引量:35
2005年
为开展赤道区的电离层闪烁形态特性及相关物理过程的研究,空间中心海南台站建立了一套 GPS电离层闪烁监测系统.该系统是利用 Plessey GPS Builder-2 系统开发的,对软件的源码进行了修改,使其能以高采样率(50/s)同时并行记录11个通道 GPS 信号强度数据.对2003年7—12月间 L-波段电离层闪烁事件的初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电离层闪烁主要发生在日落后到午夜附近,其中9—11月较7—8月闪烁发生和结束的时间明显提前;电离层闪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在9—11月较其他月份明显增强,其中10月达到最大;电离层闪烁的逐日变化具有很强的随机性,闪烁的发生在秋分附近9月底到10月中旬的磁静日期间达到最大;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增强通常会抑制电离层闪烁的发生,这种情形在秋分附近尤为明显.
尚社平史建魁郭兼善罗熙贵P.M.Kintner甄卫民武顺智张满莲王霄
关键词:电离层磁静日地磁活动台站赤道L-波段
极尖区电离层离子与地磁活动及太阳风的相关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对2001~2003年间Cluster星簇穿越极尖区期间观测到的电离层起源的离子(O+离子,He+离子和H+离子)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研究了这些离子的数密度与地磁活动以及太阳风动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O+离子数密度和地磁活动指数Kp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He+离子数密度和地磁活动指数Kp不相关,O+离子和He+离子数密度都和太阳风动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离子数密度与太阳风动压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和地磁活动指数Kp不相关.最后,对这些离子的特性与太阳风动压及地磁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郭建广史建魁T.L.Zhang刘振兴A.FazakerleyH.RèmeI.DandourasE.Lucek
关键词:极尖区离子KP指数太阳风动压
非对称日冕物质抛射的数值模拟——强磁场驱动机制
1997年
1980年8月18日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是检验日冕物质抛射理论的极好事例.在分析事件运动特征的基础上,用多种模式对事件进行磁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注意到爆发日珥顶端偏离冕流对称轴这一观测事实,作出了扰动源位置偏轴的重要推论.模拟结果说明,传统的热压力和流速增强并不能解释非对称事件.只有偏轴的反向磁场增强才能形成月牙形的非对称高密度云,模拟结果与观测形态非常相象.
章公亮王赤
光学薄膜制备用的多离子束电子束系统被引量:1
1997年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光学薄膜制备用多离子束电子束系统。该系统既可采用聚焦离子束溅射沉积,也可采用传统的电子束蒸发沉积薄膜,并辅助以低能离子轰击,离子可以是惰性元素也可以是反应气体离子。系统的特征是:任何与真空相容的材料均可用作靶材,制备薄膜。系统采用一台10cm直径宽束离子源作为辅助沉积;二台特殊设计的聚焦离子源用于溅射沉积。为了能对绝缘样品或在沉积绝缘薄膜时对离子束进行有效而无污染的中和,系统还配置了一台新型的宽束电子源。文中对装置的特点,各个离子源、电子源的性能及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利用该系统已制备了如TiOx、ZrOx和多层ZrO2/SiO2等特殊的光学薄膜。
冯毓材李哓谦尢大纬况元珠王宇
关键词:光学薄膜
共66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