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品数:3,918 被引量:37,114H指数:84
相关作者:董树亭于振文毕建杰赵斌李增嘉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11篇期刊文章
  • 478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07篇农业科学
  • 266篇生物学
  • 172篇文化科学
  • 101篇轻工技术与工...
  • 70篇医药卫生
  • 67篇经济管理
  • 39篇理学
  • 28篇化学工程
  • 2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1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机械工程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电气工程
  • 4篇建筑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3篇电子电信
  • 3篇政治法律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水利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262篇小麦
  • 699篇玉米
  • 371篇基因
  • 321篇籽粒
  • 302篇冬小麦
  • 262篇性状
  • 247篇夏玉米
  • 246篇土壤
  • 226篇花生
  • 197篇胁迫
  • 174篇氮素
  • 154篇高产
  • 148篇栽培
  • 147篇水分
  • 126篇淀粉
  • 123篇光合特性
  • 120篇利用效率
  • 117篇棉花
  • 116篇酶活性
  • 109篇施氮

机构

  • 3,893篇山东农业大学
  • 145篇山东省农业科...
  • 60篇泰安市农业科...
  • 5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3篇中国科学院植...
  • 48篇河南科技大学
  • 33篇青岛农业大学
  • 32篇德州学院
  • 31篇中国科学院遗...
  • 29篇学研究院
  • 27篇中国气象科学...
  • 24篇山东省花生研...
  • 24篇西北农林科技...
  • 2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3篇山东省种子管...
  • 19篇龙口市农业技...
  • 18篇河北科技师范...
  • 18篇枣庄学院
  • 17篇河南科技学院
  • 17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379篇董树亭
  • 315篇张吉旺
  • 273篇刘鹏
  • 236篇于振文
  • 224篇王洪刚
  • 176篇宁堂原
  • 164篇赵斌
  • 160篇王振林
  • 151篇田纪春
  • 150篇李增嘉
  • 139篇万勇善
  • 129篇毕建杰
  • 125篇王建华
  • 108篇李向东
  • 99篇尹燕枰
  • 96篇张春庆
  • 95篇王空军
  • 94篇贺明荣
  • 92篇高庆荣
  • 89篇史春余

传媒

  • 363篇山东农业科学
  • 299篇作物学报
  • 212篇山东农业大学...
  • 198篇中国农业科学
  • 164篇应用生态学报
  • 124篇麦类作物学报
  • 117篇植物营养与肥...
  • 83篇玉米科学
  • 78篇中国农学通报
  • 73篇华北农学报
  • 72篇西北植物学报
  • 69篇山东农业教育
  • 64篇园艺学报
  • 64篇分子植物育种
  • 54篇中国粮油学报
  • 51篇生态学报
  • 45篇植物生理学报
  • 44篇实验室科学
  • 40篇水土保持学报
  • 38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62篇2023
  • 84篇2022
  • 101篇2021
  • 102篇2020
  • 133篇2019
  • 174篇2018
  • 167篇2017
  • 167篇2016
  • 152篇2015
  • 148篇2014
  • 186篇2013
  • 244篇2012
  • 223篇2011
  • 260篇2010
  • 259篇2009
  • 248篇2008
  • 204篇2007
  • 158篇2006
  • 184篇2005
3,9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氮耦合对小麦-玉米连作条件下小麦季氮素利用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2009-2013年,利用大型渗漏池(2.5m x2.5m x2m)研究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连作条件下冬小麦季灌溉和氮肥管理措施对氮素损失、氮素平衡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本试验选用石麦15(SM15)和济麦19(JM19...
谷利敏王敬锋董树亭刘鹏赵秉强So Hwat Bing
不同留茬高度秸秆还田冬小麦田甲烷吸收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13年
为了探讨不同留茬高度的玉米秸秆还田下冬麦田甲烷(CH4)的吸收规律,为评估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依据,该研究基于连续10a的不同耕作措施进行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4种不同玉米秸秆留茬高度还田对冬麦田CH4吸收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留茬高度即秸秆还田量的增加,麦田CH4吸收通量逐渐减少,表现为秸秆不还田(AS)≈秸秆留茬0.5m还田(S-0.5)>秸秆留茬1m还田(S-1)≈秸秆全量还田(PS),常规耕作不还田处理(AC)和免耕不还田处理(AZ)分别比常规耕作全量还田(PC)和免耕全量还田处理(PZ)高18.3%和15.1%;CH4的吸收通量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呈高低相间的三峰曲线,并且与地表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性负相关,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明显;在CH4吸收通量的日变化中,常规和免耕的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白天(6:00-18:00)分别比夜间(18:00-6:00)高18.2%和17.7%,CH4吸收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和20cm地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试验表明,常规耕作麦田的CH4吸收通量比免耕要高8.65%。从CH4的吸收和秸秆合理利用的角度来看,常规耕作0.5m的秸秆留茬高度还田是较合理的还田方式,值得今后推广和应用。
王丙文迟淑筠田慎重宁堂原陈国庆赵红香李增嘉
关键词:温室气体玉米秸秆还田留茬高度
株型对棉铃时空分布及素质的影响被引量:20
2002年
1 997~ 1 998年研究了株型对棉花结铃时空分布及棉铃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简化整枝棉花最大成铃高峰期推迟 ,伏桃数量和所占比例降低 ,主茎各果枝、果节结铃数减少 ,所占比例降低 ,平均单铃重和衣分降低 ,但叶枝可间接结铃 ,完全可以补偿主茎结铃减少数量 ,故群体总结铃数增加 ,子棉和皮棉产量与对照持平或略增产。简化整枝早打主茎顶心 ,可提高棉株基部、中下部果枝结铃数和所占比例 ,叶枝结铃数增加 ,成铃高峰期提前 ,伏桃数量和所占比例增大 ,衣分提高 ,但群体铃数、全株平均单铃重并未增加 ,对子棉。
孙学振单世华宋宪亮施培
关键词:棉花株型棉铃
甘薯施用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生物学效应被引量:10
2005年
在甘薯栽秧之前,基施新型有机—无机缓释肥料。一方面,有利于甘薯早分枝、早结薯,增加结薯数和薯块重量,显著地提高了块根产量。另一方面,可提高块根干物质率以及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块根硝酸盐含量,有效地改善了块根品质。
王汝娟史春余董庆裕余松烈梁太波
关键词:甘薯
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麦田土壤水分分布和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为了研究麦田用微喷带灌溉的适宜带长,2015—2016和2016—2017两年度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了带宽80 mm微喷带下带长为60 m(T_1)、80 m(T_2)和100 m(T_3)3个处理的试验,试验小区长度等于带长,试验小区内沿灌溉方向每20 m为一个取样区段,依次命名为A、B、C、D、E,分析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麦田土壤水分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年度不同处理A区段拔节期、开花期灌水后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T_1T_2、T_3,D区段为T_2>T_3;各处理区段间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变异系数为T_1T_2、T_3,D区段为T_2>T_3;不同处理开花后20、30 d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率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为T_1>T_2>T_3,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T_1、T_2>T_3.3)不同处理A、B区段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C区段为T_1>T_2、T_3,D区段为T_2>T_3,整畦籽粒产量为T_1、T_2>T_3.4)两年度不同处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T_1、T_2>T_3,灌溉水利用效率为T_1>T_2>T_3.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带宽80 mm、带长60 m的处理(T_1)是节水高产的最优处理,带长为80 m的处理(T_2)是较优处理.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小麦利用微喷带进行节水高产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王冰心赵俊晔石玉于振文
关键词:土壤水分分布干物质积累
节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耗水规律及其生态基础研究被引量:31
2003年
从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发育及气象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冬小麦农田耗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状况较好条件下冬小麦农田耗水强度呈双峰曲线变化,不同灌溉处理的耗水高峰出现时期及其峰值不同,而与灌水时期一致,同时灌溉能够明显降低冬小麦利用土壤底墒水能力。在拔节以前冬小麦农田耗水与大气蒸发力呈显著直线相关;拔节后与其干物质积累以及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拔节期是冬小麦需水的生理生态临界期。
房全孝陈雨海
关键词:节水灌溉条件冬小麦耗水规律生长发育气象条件土壤水分
T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药发育细胞学研究
T型(T.timopheevi)小麦雄性不育系是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深入研究T-CMS不育机理对T型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以T型不育系(T冀5418)及其保持系(冀5418)为...
李骞骞张卫东高庆荣
关键词:透射电镜
吡虫啉拌种对玉米种子活力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通过室内沙培试验,研究吡虫啉和种子不同药种比例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8℃条件下,6种拌种处理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为安全,药种比为5∶10 000处理对玉米幼苗作用效果显著,与对照(未拌种)处理相比,玉米幼苗株高、初生根长、次生根数、叶片数、第1真叶面积、单株鲜重、单株干重、根冠比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18 cm、2.85 cm、0.35条、0.28片、0.74 cm2、0.41 g、0.055 g、0.220和11.1%。种子活力结果表明,5∶10 000处理玉米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对照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38.9%、6.4%、27.6%和76.2%。各药剂处理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的变化规律相似,7 d时药种比高的处理玉米种子α-淀粉酶活性仍保持较高活性,药种比低的处理和对照均有所下降。各药剂处理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均随发芽天数的增加而增大,第7天均有所降低,但种子拌种处理后仍保持较高含量。
段强赵国玲姜兴印王冲鲍静李向东刘鹏
关键词:玉米吡虫啉种子活性幼苗生长
新的玉米矮秆突变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被引量:19
2008年
Dt基因是玉米显性矮秆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的第10条染色体长臂,目前报道的显性矮秆基因只有D8(Mpl1)和D9,它们分别位于染色体1的长臂和染色体5的短臂;Dt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敏感型,含有D8,D9基因的材料对赤霉素不敏感;Dt基因与D8,D9基因的等位性分析表明,Dt与D8,D9为非等位基因,进一步证明了Dt基因是一个新发现的玉米显性矮秆基因。
王立静哈丽旦张素梅徐春花刘保申
关键词:玉米矮秆基因等位性分析
夏大豆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对夏大豆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进行分析。在同一密度(3.09×10^5株·hm^-2)下设5种分布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A:18cm×18cm,B:27cm×12cm,C:36cm×9cm,D:54cm×6cm,E:81cm×4cm。结果表明:在夏大豆生育期间,受降雨影响,0—90cm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贮水量均呈现“三峰”曲线特点;土壤含水量在各个生育阶段均呈现“Z”型曲线,深层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且较稳定,生育阶段各处理土壤贮水量平均值顺序为D〉A〉E〉C〉B;A、B、C处理在0—90cm平均变异系数总水平高于D、E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与行距呈显著负相关(r=-0.9818^**),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9861^**),其中,A、B、C处理WUE极显著高于D和E处理,E处理极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1)。
周勋波孙淑娟陈雨海杨国敏杨荣光
关键词:夏大豆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共39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