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作品数:302 被引量:1,825H指数:19
相关作者:殷萍萍刘赟斌王歆郁建强刘跃成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5篇农业科学
  • 34篇生物学
  • 27篇文化科学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经济管理
  • 3篇化学工程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理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9篇小麦
  • 27篇玉米
  • 21篇教学
  • 20篇种子
  • 19篇性状
  • 16篇籽粒
  • 15篇幼苗
  • 15篇栽培
  • 14篇诱变
  • 14篇辣椒
  • 13篇水稻
  • 13篇土壤
  • 13篇糯玉米
  • 13篇课程
  • 12篇萌发
  • 11篇氮肥
  • 10篇甜叶菊
  • 9篇杂交
  • 9篇离体培养
  • 9篇化学诱变

机构

  • 300篇安徽科技学院
  • 24篇山东农业大学
  • 2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2篇安徽农业大学
  • 9篇安徽省农业科...
  • 6篇甘肃农业大学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安徽省农科院...
  • 2篇贵州大学
  • 2篇安徽大学
  • 2篇甘肃省农业科...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佛山职业技术...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安徽省凤阳县...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安徽财经大学
  • 1篇江西理工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作者

  • 65篇张子学
  • 46篇崔广荣
  • 44篇胡能兵
  • 37篇杨安中
  • 32篇隋益虎
  • 28篇张从宇
  • 27篇何克勤
  • 25篇王波
  • 24篇舒英杰
  • 24篇邵庆勤
  • 23篇毕亚玲
  • 20篇刘正
  • 19篇时侠清
  • 19篇李孟良
  • 19篇詹秋文
  • 18篇李杰勤
  • 18篇李文阳
  • 17篇余海兵
  • 16篇周玉丽
  • 14篇段素梅

传媒

  • 67篇安徽科技学院...
  • 2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9篇安徽农学通报
  • 13篇种子
  • 13篇安徽技术师范...
  • 9篇激光生物学报
  • 9篇安徽农业科学
  • 9篇草业学报
  • 9篇热带作物学报
  • 5篇华北农学报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麦类作物学报
  • 5篇科技信息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稀土学报
  • 3篇中国林副特产
  • 3篇稀土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广西植物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年份

  • 7篇2014
  • 36篇2013
  • 49篇2012
  • 42篇2011
  • 20篇2010
  • 37篇2009
  • 34篇2008
  • 23篇2007
  • 26篇2006
  • 26篇2005
3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钼酸铵拌种对大豆苗期生长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05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钼酸铵拌种对大豆苗期生长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钼酸铵拌种可以促进大豆苗期根系生长,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增强根系活力,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促进大豆氮代谢,从而促进大豆苗期的营养生长。
段素梅黄义德杨安中
关键词:大豆钼肥硝酸还原酶活性
外源水杨酸对提高黄瓜萌发种子抗冷性的效应被引量:13
2006年
以黄瓜(津优40号)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溶液(0.00g/L、0.01g/L、0.05g/L,0.1g/L、0.15g/L、0.2g/L)浸种对黄瓜萌发种子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试验条件下所有浓度的SA均能提高黄瓜种子发芽率(GR)、发芽指数(GI)和活性指数(VI);提高黄瓜萌发种子的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的程度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提高了黄瓜萌发种子对低温胁迫的适应性;在10℃低温胁迫条件下,外源SA的最适宜作用浓度为0.05g/L。
舒英杰周玉丽张子学隋益虎
关键词:水杨酸黄瓜萌发种子抗冷性
中草药提取物对植物病菌抑制和病害防治作用被引量:2
2007年
测定了中草药对植物病原真菌的室内抑菌作用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白藓皮对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菌、小麦黑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的菌丝生长,对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0.2 g/mL白藓皮对番茄早疫病、番茄灰霉病、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6.3%、82.3%和75.1%;胡椒对小麦纹枯病菌、小麦黑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山芋黑疤病菌的菌丝生长,对番茄早疫病菌孢子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0.2 g/mL胡椒对番茄早疫病防效为74.5%;甘草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强抑制作用,0.2 g/mL甘草对番茄早疫病防效为70.9%。
张从宇朱向阳王泽河
关键词:中草药病原真菌抑菌作用田间防效
甜叶菊的组织培养被引量:12
2011年
以甜叶菊茎段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消毒剂70%酒精和0.1%升汞的不同时间处理组合的灭菌效果和对试管苗再生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试管苗增殖、生根及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7,0%酒精处理15~30s+0.1%升汞处理4m较为适合茎段外植体灭菌,污染率低、苗再生率高;6-BA与NAA组合的试管苗增殖系数比KT、Ad与NAA组合要高,培养基中添加1.0mg/L 6-BA+0.1~0.2mg/L NAA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适合试管苗增殖,增殖系数可达7.4;培养基中添加0.0~0.5mg/L的IBA或NAA均适合试管苗生根,生根的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较高。
崔广荣何克勤胡能兵林平张子学王其斌简善亮
关键词:甜叶菊植物生长调节剂
紫色辣椒与黄瓜、芥菜混合泡制中某些品质指标的变化被引量:5
2007年
为了检测紫色辣椒新品种在加工过程中的品质,以绿色辣椒为对照,分别与黄瓜、芥菜等配料进行6个处理组合的泡制试验,测定各处理卤汁的pH值变化及各组份的原花青素、VC、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各处理卤汁pH先降低后趋向稳定;各组份间原花青素、VC含量达(极)显著差异;硝酸盐含量随泡制时间持续下降,亚硝酸盐先升高,后下降。具有紫色辣椒组份的处理,其pH略大于绿色辣椒;其辣椒、黄瓜及芥菜的原花青素、VC含量都高于绿色辣椒,而硝态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绿色辣椒。具有紫色辣椒组份的处理,其黄瓜或芥菜的营养品质及风味有了一定改善。
隋益虎张子学胡能兵王霞
关键词:辣椒黄瓜芥菜泡制品质指标
提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
2012年
为提高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克服困难的决心,分别从实验内容、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胡能兵崔广荣张子学何克勤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
不同浸种条件对小麦种子吸水特性及活力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为确定催芽机播小麦种子适宜的浸种条件,选用小麦品种偃展4110,将其种子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分别浸种,分析了种子吸水特性与种子回干后的活力。结果表明,在种子吸水率相当的条件下,采用较低的温度浸种,浸种液的电导率较低,即能够减少种子内含物渗出量,并且种子吸胀率较小。与其它浸种处理相比,30℃浸种6 h和40℃浸种4 h下小麦种子简化活力指数较高。30℃浸种6 h处理既保证了种子发芽率和活力,又相对适合机械化播种。
时侠清潘虹李文阳葛严新任代胜
关键词:小麦浸种温度浸种时间
小麦冠层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力分析
2013年
试验选用矮抗58等8个小麦亲本,按照4×4 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田间种植16个F1及亲本种子,测定了倒1叶片重、倒2叶片重、倒1叶枕相对高度、倒2叶枕相对高度、颖芒重、穗轴节片重等性状。结果表明:在杂种优势上,倒1叶片重>穗轴节片重>倒2叶片重>倒2叶枕相对高度>倒1叶枕相对高度>颖芒重;在狭义遗传力上,倒1叶枕相对高度>倒1叶片重>倒2叶枕相对高度>颖芒重>穗轴节片重>倒2叶片重。
时侠清裴娜韩欢
关键词:小麦叶片遗传力
甜叶菊SRAP分子技术优化及亲缘关系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以甜叶菊为试材,采用正交法对影响其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反应体系的5个因子进行优化,进而对来自国内外的12个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5个因素对SRAP反应体系影响大小顺序为:MgCl2,Primers,Taq,dNTPS和DNA。20μL的SRAP优化体系包括:双蒸水12.7μL,10×Buffer(含15mmol/L MgCl2)溶液3μL,2.5 mmol/L的dNTPS 0.8μL,10μmol/L的前后引物各0.75μL,20ng的模板DNA 1μL,5U Taq聚合酶;品种内遗传距离的变异范围为0.24~0.69,当遗传距离为0.48时,可将上述12个甜叶菊品种分为四类。
胡能兵何克勤张子学林平隋益虎周玉丽崔广荣
关键词:甜叶菊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亲缘关系
8个乌塌菜品种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在收集的乌塌菜品种中筛选出表现较好的8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从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主要营养品质及苗期抗虫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矮塌型黑心乌(W2)、淮南塌地乌6号(W39)和优选黄芽14(W56)的生育期较短(67d左右)、产量和主要营养品质较好、苗期虫害相对较少,可初步确定适合在江淮流域种植。
舒英杰周玉丽张兰
关键词:乌塌菜农艺性状
共3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