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807 被引量:17,684H指数:62
相关作者:董树亭于振文赵斌杨兴洪赵世杰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27篇期刊文章
  • 27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44篇农业科学
  • 121篇生物学
  • 40篇轻工技术与工...
  • 18篇文化科学
  • 17篇医药卫生
  • 15篇化学工程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理学
  • 4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机械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08篇小麦
  • 418篇玉米
  • 192篇夏玉米
  • 180篇基因
  • 152篇籽粒
  • 147篇冬小麦
  • 145篇胁迫
  • 123篇花生
  • 115篇土壤
  • 110篇性状
  • 101篇氮素
  • 93篇光合特性
  • 78篇淀粉
  • 70篇利用效率
  • 69篇黄瓜
  • 66篇幼苗
  • 63篇苹果
  • 61篇酶活性
  • 60篇水分
  • 59篇氮肥

机构

  • 1,803篇山东农业大学
  • 58篇山东省农业科...
  • 35篇泰安市农业科...
  • 31篇河南科技大学
  • 2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7篇德州学院
  • 16篇青岛农业大学
  • 16篇学研究院
  • 15篇山东省果树研...
  • 14篇安徽科技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遗...
  • 13篇河北科技师范...
  • 13篇河南科技学院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1篇泰山学院
  • 11篇山东省种子管...
  • 10篇泰安市气象局
  • 10篇烟台市农业科...

作者

  • 268篇董树亭
  • 231篇张吉旺
  • 219篇刘鹏
  • 151篇赵斌
  • 89篇王振林
  • 88篇宁堂原
  • 85篇王秀峰
  • 83篇魏珉
  • 77篇陈学森
  • 76篇田纪春
  • 75篇李增嘉
  • 67篇万勇善
  • 66篇杨凤娟
  • 65篇刘风珍
  • 65篇尹燕枰
  • 63篇王洪刚
  • 60篇史庆华
  • 60篇任佰朝
  • 53篇李向东
  • 51篇毕建杰

传媒

  • 177篇作物学报
  • 166篇山东农业科学
  • 127篇中国农业科学
  • 120篇应用生态学报
  • 73篇植物营养与肥...
  • 57篇园艺学报
  • 50篇麦类作物学报
  • 44篇山东农业大学...
  • 40篇分子植物育种
  • 38篇玉米科学
  • 38篇植物生理学报
  • 34篇中国粮油学报
  • 33篇生态学报
  • 26篇花生学报
  • 25篇西北植物学报
  • 25篇中国农学通报
  • 24篇水土保持学报
  • 21篇华北农学报
  • 2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9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31篇2023
  • 46篇2022
  • 65篇2021
  • 56篇2020
  • 83篇2019
  • 77篇2018
  • 106篇2017
  • 104篇2016
  • 98篇2015
  • 101篇2014
  • 129篇2013
  • 152篇2012
  • 143篇2011
  • 169篇2010
  • 171篇2009
  • 149篇2008
  • 88篇2007
  • 26篇2006
  • 9篇2005
1,8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氮磷钾浓度对番茄产量及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通过番茄无土栽培试验,研究营养液中氮、磷、钾浓度对番茄产量及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番茄产量、番茄红素含量与氮磷钾浓度间的数学模型,并对主效应、单因素效应及二因素互作效应和单因素边际效应进行了分析。合理施肥可有效提高番茄产量和番茄红素含量,本试验条件下在氮浓度9.970~10.860 mmol/L、磷浓度1.364~1.635 mmol/L、钾浓度5.113~5.158 mmol/L时,可以获得高产量和高番茄红素的番茄。
张典勇王秀峰魏珉杨凤娟史庆华李岩
关键词:番茄番茄红素营养液
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紫甘蓝和羽衣甘蓝中花色苷被引量:18
2011年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紫甘蓝和羽衣甘蓝中的花色苷成分。选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mm),二元线性梯度洗脱,柱后流出液采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的正、负离子模式进行检测。根据一级质谱的分子离子和二级质谱碎片离子,获得化合物的准确分子量信息,与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比较,分别从紫甘蓝和羽衣甘蓝中分离并检测到了16种和17种花色苷,且从紫甘蓝和羽衣甘蓝中发现了锦葵-3-(p-香豆酰基)-芸香苷。本方法快速、准确,无需标准品。
刘玉芹江婷赵先恩杨国栋杜金华王晓
关键词:紫甘蓝羽衣甘蓝花色苷
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牧鸡”生态与经济效益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在群体控制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放养条件下柴鸡的饲料需求情况,并探究了浑善达克沙地放牧柴鸡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原上放牧柴鸡,能够节省26%的饲料粮,"草原牧鸡"模式下的柴鸡每产出1kg毛鸡比笼养模式下的柴鸡少消耗饲料1.48kg;在草原上放牧柴鸡,对草场生产力的影响较小,显著低于放牧牛羊,有利于退化草地植被的恢复,还能够增加牧民的经济收入,"草原牧鸡"模式下,每公顷草场可比传统放牧模式收入高1500元左右;另外,"草原牧鸡"模式产出的大量生态有机柴鸡肉和柴鸡蛋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苏本营李永庚苏华许宏蒋高明
关键词: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牧鸡节粮生产力有机食品
氮肥追施后移能减缓花后高温对小麦的伤害
为探索缓解小麦花后高温伤害的技术途径并阐明其生理生化机制,本试验选用两个小麦品种即济麦22和山农16,采用三种氮肥施用方案即氮肥全作基肥(T0)、1/2基肥1/2拔节期追肥(T1)、1/2基肥1/2孕穗期追肥(T2),于...
江文文尹燕枰杨卫兵蔡铁倪英丽彭佃亮徐彩龙杨东清刘铁宁徐海成王振林
关键词:小麦旗叶高温胁迫追氮时期
文献传递
小麦幼穗分枝发育中乙烯调控途径研究
普通小麦中导入圆锥小麦的穗分枝性状,单穗粒数从40-70上升到80-130粒,该性状在生产上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以一对穗分枝差异的近等基因系(来自正常穗型品种“泰山008”和分枝穗型品种“分33”,BC6F4代)为材料,...
张卫东赵兰飞高庆荣高建华李达
文献传递
拟南芥和水稻金属蛋白酶ftsH基因家族的基因组比较分析(英文)被引量:3
2009年
FtsH(Filamentation temperature-sensitive H)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ATP依赖型金属蛋白酶。同源性分析表明,在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中分别有12个和9个ftsH基因。ftsH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偏爱性,如拟南芥的1、2、5号染色体和水稻的1、5号染色体。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所有FtsH蛋白均定位于叶绿体或线粒体中。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1个FtsH蛋白成员可分为8个类群,其中AtFtsH12在水稻中没有发现种间同源物。每个类群成员的蛋白序列高度保守,种内同源物显示出大于80%的相似性,而种间同源物的相似性也大于70%。类群内的同源基因并非平行进化产生的,拟南芥基因组中进化出AtftsH1/5、AtftsH2/8、AtftsH3/10和AtftsH7/9共4个同源基因对,而水稻基因组中只有OsftsH3/8和OsftsH4/5两个同源基因对。每一类群中的成员在基因外显子-内含子边界分布上表现出高度保守性,在蛋白功能结构域的可变残基上具有偏爱性,而内含子在碱基组成和序列长度上表现出广泛的变异。拟南芥和水稻ftsH基因家族的比较分析为其他物种ftsH基因的特性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杰道孙爱清
关键词:拟南芥水稻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
内生型解淀粉芽孢杆菌YTB1407对甘薯根系的促生作用及其调控机理被引量:7
2018年
本实验室从西洋参根中分离筛选获得兼具生防和促生效果的内生型解淀粉芽孢杆菌YTB1407.为调查其应用潜力,以甘薯为材料,以无菌水灌根处理(CK)为对照,采用不同浓度YTB1407菌悬液灌根盆栽甘薯植株,通过对甘薯生长前期3个主要生育时间点YTB1407在植株内的内生定殖检测和根系表型效应比较,筛选菌悬液灌根的最适处理浓度.对根系内源生长素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玉米素核苷(ZR)、反式玉米素核糖核苷(t-ZR)的含量和吲哚乙酸氧化酶类中的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YTB1407促进了甘薯生长前期根系统的定殖、不定根幼根的伸长生长及侧根的发生,提高了根系活力;在甘薯生长后期形成了更大的吸收根系生物量和更低的地上部和总根系生物量比.其中OD_(600)值为0.50的菌悬液处理(T_(0.50))促生效应显著,在甘薯茎叶封垄期的单株块根鲜质量和有效薯块数量最高.YTB1407通过提高ZR、t-ZR含量,降低IAAO活性、提高PPO活性和IAA含量以及(t-ZR+ZR)/IAA,促进块根分化建成初期甘薯不定根幼根向块根的分化;通过降低IAAO、PPO活性和提高IAA含量,降低(t-ZR+ZR)/IAA,促进块根分化建成后期甘薯分化根向块根的建成.
王翠娟王英姿储昭辉王培松栾炳辉
关键词:甘薯吲哚乙酸氧化酶
减氮条件下分期施钾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2023年
为探究钾肥分期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减氮条件下冬小麦高产高效的钾肥运筹方案,本试验选用高产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5766作为试验材料,于2018—2020年度冬小麦生长季,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水平(240 kg hm^(-2),N1)、减氮20%(192 kg hm^(-2),N2)、减氮40%(144 kg hm^(-2),N3),两种钾肥运筹方案:钾肥全部底施(K1)和分期施钾(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K2)。结果表明,相同钾肥运筹方案下,N2处理的籽粒产量与N1处理无显著差异,N3处理的籽粒产量比N1处理显著降低,降幅达9.0%~11.6%。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分期施钾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与K1处理相比,K2处理显著抑制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增加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籽粒灌浆速率、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常规施氮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1.7%和20.2%,在减氮20%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6.9%和26.2%,在减氮40%水平下两年度分别提高25.2%和21.1%。N3K2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N1K1处理。以上结果说明分期施钾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均能大幅度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即使减氮40%,其籽粒产量仍显著高于常规施氮且钾肥全部底施的处理;采用192 kg hm^(-2)施氮量并配合分期施钾,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效率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亦到达较高水平,是高产高效的氮钾肥运筹方案。
张翔宇胡鑫慧谷淑波林祥殷复伟王东
关键词: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效率
灌溉与尿素类型对玉米花后穗位叶衰老、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包膜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穗位叶衰老、产量和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分耦合对玉米花后不同时期穗位叶含水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比较处理间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讨论花后穗位叶衰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相同水分条件下,与常规尿素相比,开花期包膜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较低,花后始终保持较高值,且越到后期优势越大。相同施氮水平下,与常规尿素相比,包膜控释尿素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穗位叶含水量、SOD、POD和CAT酶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MDA积累量,因而包膜控释尿素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灌浆水有利于延缓穗位叶衰老,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由于包膜控释尿素成本较高,在灌浆水条件下施氮量较高时经济效益低于常规控释尿素。【结论】与常规尿素相比,包膜控释尿素与灌溉对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耦合效应更显著,其原因是提高了叶片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增加了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MDA的积累量,延缓叶片衰老和提高净光合速率,有利于高产。随着包膜控释尿素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它在粮食作物生产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邵国庆李增嘉宁堂原蒋保娟焦念元
关键词:灌溉玉米衰老
不同春季追氮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及木质素积累的影响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春季不同追氮模式对小麦各节间茎秆抗倒伏能力、木质素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明确高施氮量条件下适宜的春季追氮模式,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倒伏敏感型品种山农16和抗倒伏品种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高施氮量300 kg·hm-2基施1/3条件下设置4种春季追肥模式,分别为等量二次性追氮和剩余一次性追氮,即起身期﹕孕穗期1/3﹕1/3(T1),拔节期﹕开花期1/3﹕1/3(T2),孕穗期一次性追施剩余2/3氮(T3)和拔节期一次性追施剩余2/3氮(CK)。深入研究春季不同追氮模式对冬小麦植株茎秆抗折力、木质素积累、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丰度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抗倒伏品种济麦22的各节间茎秆抗折力、木质素积累量以及单体含量均高于倒伏敏感型品种山农16,2种类型品种开花期T1、CK处理的抗折力高于T2和T3处理,木质素积累量、单体的含量表现为T1>T3>CK>T2,灌浆期和成熟期各处理间抗折力、木质素积累量以及单体的含量表现为T1>T3>T2>CK。灌浆期山农16和济麦22在T1处理下抗折力较CK、T2、T3处理分别增加24.69%、19.97%、13.15%和26.92%、15.36%、5.87%;山农16和济麦22在T1处理下的各生育阶段木质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较CK、T2、T3处理提高了21.71%、15.45%、8.85%和25.19%、21.75%、15.83%;成熟期2个品种T1处理的木质素S型单体含量平均值分别较CK、T2、T3处理高18.82%、18.48%、8.39%。不同追氮模式处理的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咖啡酸3氧甲基转移酶:COMT、香豆酸-3-羟基氧化酶:C3H、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肉桂酸4羟化酶:C4H等)表达均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其表达量高低依次为T1>T3>T2>CK。孕穗期追氮处理模式的千粒重高于其他处理,因T1处理可提高穗粒数以及群体有效穗数,其最终籽�
董荷荷骆永丽李文倩王元元张秋霞陈金金敏李勇王振林
关键词:抗倒性能籽粒产量冬小麦
共18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