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工业学院石油化工学院

作品数:381 被引量:2,164H指数:23
相关作者:许宁黄荣荣金凤明史乐文杨利民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宁夏大学能源化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1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5篇化学工程
  • 121篇理学
  • 37篇石油与天然气...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文化科学
  • 8篇生物学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医药卫生
  • 5篇农业科学
  • 4篇电子电信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矿业工程
  • 2篇电气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0篇催化
  • 30篇催化剂
  • 29篇分子
  • 27篇离子
  • 23篇柴油
  • 22篇生物柴油
  • 16篇动力学
  • 16篇甲基
  • 15篇色谱
  • 14篇加氢
  • 14篇催化合成
  • 13篇树脂
  • 12篇碳酸
  • 12篇废水
  • 10篇手性
  • 10篇烷基化
  • 9篇酸催化
  • 9篇配体
  • 8篇阳离子
  • 7篇籽油

机构

  • 376篇江苏工业学院
  • 2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3篇南京大学
  • 10篇南京工业大学
  • 7篇宁夏大学
  • 7篇浙江大学
  • 7篇常州工程职业...
  • 5篇吉林大学
  • 5篇常州大学
  • 5篇国立中山大学
  • 4篇苏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常州江工阔智...
  • 2篇江苏大学
  • 2篇苏州科技学院
  • 2篇兰州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江苏江山制药...
  • 2篇中国石化扬子...
  • 2篇江苏石油勘探...

作者

  • 57篇孙小强
  • 42篇席海涛
  • 41篇陈群
  • 38篇何明阳
  • 35篇孟启
  • 31篇邬国英
  • 30篇姜艳
  • 29篇陈智栋
  • 23篇林西平
  • 20篇王文昌
  • 17篇裘兆蓉
  • 14篇杨基和
  • 13篇杨扬
  • 13篇汪信
  • 12篇陆路德
  • 12篇王车礼
  • 12篇陈勇
  • 11篇徐鸽
  • 11篇蔡志强
  • 11篇黄荣荣

传媒

  • 89篇江苏工业学院...
  • 20篇化工进展
  • 16篇精细石油化工
  • 13篇化学试剂
  • 9篇精细化工
  • 9篇高校化学工程...
  • 9篇石油化工
  • 8篇化学通报
  • 8篇应用化学
  • 8篇江苏工业学院...
  • 7篇化学世界
  • 6篇化工新型材料
  • 6篇天然气化工—...
  • 5篇无机化学学报
  • 5篇分析试验室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燃料化学学报
  • 4篇中国油脂
  • 4篇化学研究与应...
  • 4篇合成化学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1
  • 35篇2010
  • 62篇2009
  • 52篇2008
  • 65篇2007
  • 42篇2006
  • 42篇2005
  • 41篇2004
  • 31篇2003
3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子氧/乙醛/过渡金属盐体系氧化环己烯的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采用分子氧 /乙醛 /过渡金属盐催化剂体系氧化环己烯合成环氧环己烷 ,此方法与传统的有机过氧化物氧化的方法相比 ,具有安全、简便、高效的特点。通过对影响此反应的过渡金属盐催化剂种类、用量以及反应物配比等主要因素的考察 ,可使氧化反应产物 1,2 -环氧环己烷的收率最高可达 78 2 %。
宋国强郑晓林陶菊凤
关键词:分子氧乙醛环己烯环氧环己烷
用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的NiO-TiO_2/ZSM-5催化剂的喷气燃料加氢脱芳性能的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研究了原位溶胶凝胶镀膜法制备NiOTiO2/ZSM5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和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iOTiO2/ZSM5催化剂克服了NiOTiO2SiO2催化剂对孔结构过分依赖的缺点,在喷气燃料加氢中显示出了很高的加氢脱芳性能。该催化剂加氢脱芳反应适宜的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在380~400℃,Ni与Ti摩尔比为3.43~6.52,并且反应温度范围较宽,当压力大于1.2MPa,镍含量大于6.0%时,压力和空速的变化对催化剂加氢脱芳性能的影响不明显。在反应温度180℃、压力1.2MPa、LHSV2.0h-1、氢油体积比500∶1的条件下,该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脱芳烃活性和稳定性,产品中的芳烃含量低于100μg/g。
林西平邬国英魏科年周永生
关键词:分子筛催化剂加氢脱芳
多胺型螯合树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采用悬浮聚合方法,以丙烯酸和苯乙烯为共聚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甲苯和环己烷为混合致孔剂,引入多胺基团,合成了一系列多胺型螯合树脂。研究了共聚单体比例、致孔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多胺基团结构以及吸附条件对树脂螯合金属镍离子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n(AA):n(St)=2.17、交联剂用量(占共聚单位质量)15%、致孔剂用量(占共聚单位质量)50%的条件下合成的树脂外观规整。以二乙烯三胺为螯合基团,在pH=5时,树脂吸附Ni2+的性能最佳,吸附容量达37.7mg/g,优于目前的离子交换树脂。
汤红仙金加洪陈强张秀芹孙小强
关键词:螯合树脂
草酸盐共沉淀法制备Ce_(0.8)Y_(0.2)O_(1.9)超细氧化物固溶体被引量:1
2007年
实验采用草酸二乙酯、Ce(NO_3)_3·6H_2O、Y(NO_3)_3·6H_2O为原料,以尿素为pH值调节剂,利用均相共沉淀法制备了20%(摩尔分数)Y_2O_3掺杂CeO_2(Ce_(0.8)Y_(0.2)O_(1.9))的氧化物前驱体,通过优化沉淀反应过程中尿素用量、pH值及沉淀物醇洗和干燥处理等制备工艺条件,实现对草酸盐沉淀物的制备过程中的团聚控制,得到分散良好的亚微米级草酸盐共沉淀物,进一步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温度,得到亚微米级的超细Ce_(0.8)Y_(0.2)O_(1.9)粉体。
杨春娟董如林陈智栋
关键词:草酸二乙酯均相沉淀法
MCM-56分子筛的静态合成及对苯与长链烯烃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被引量:1
2007年
以六甲基亚胺为模板剂,静态水热晶化法合成了MCM-56分子筛,通过X-射线衍射、N2等温吸附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当硅铝比低于20时易生成MCM-49和丝光沸石,加入少量碱能提高分子筛的相对结晶度,最佳合成温度为135-150℃,时间分别为3天。考察了MCM-56对苯和长链烯烃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并与MCM-22进行了对比。实验表明,在最佳反应温度120℃时,烯烃的转化率为29.35%,烷基苯(LAB)的选择性为98.22%,MCM-56的催化活性明显低于MCM-22。
江林浪刘天华佟慧娟郑振涛李工
关键词:MCM-22催化活性烷基化反应
电位滴定法和反滴定法测定烯烃含量的比较被引量:1
2005年
比较了电位滴定法和反滴定法测定烯烃含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质量分数范围内电位滴定法的相对误差为2%~10%;反滴定法的相对误差为-4.5%~8.5%。烯烃的质量分数在2%~10%之间时,电位滴定法比反滴定法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相对误差约为2%~3%;烯烃的质量分数在0.040%~0.62%之间时,反滴定法比电位滴定法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相对误差约为-3.5%^-4.5%。
佟惠娟
关键词:电位滴定
DWC分离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进行DWC分离苯/甲苯/二甲苯3组分混合物实验:在相同操作条件下,与常规侧线采出精馏塔进行对比,并通过改变DWC的进料位置、侧线采出位置及隔板位置等条件,考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隔壁精馏塔侧线采出产品纯度高出常规侧线采出塔28个百分点以上,达到96.4%。同时,侧线进料口位置、采出口位置及隔板位置等均对分离效果产生明显影响,在分离上述3组分芳烃混合物时,当进料位置取进料口2,采出位置取采出口2,隔板位于塔中部时,分离效果最佳。
钱春健叶青黄恒文魏亮裘兆蓉
关键词:分隔壁精馏塔甲苯二甲苯
脂肪聚醚醇催化胺化反应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研究了三甘醇在Raney镍催化下,直接还原胺化生成1,8-二氨基-3,6-二氧杂辛烷的反应。结果表明反应条件对产物组分及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催化剂用量大会导致醚键断裂的副反应;氢压的增加会生成较多的二氮杂18-冠醚-6副产物;液氨量的增加可抑制副反应的发生。
王海艳陈群孙富安郭一何明阳
关键词:还原胺化RANEY镍三甘醇
新型香豆素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三聚氰胺的识别性能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合成了一系列基于香豆素的新荧光探针化合物,荧光性质测定表明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的香豆素荧光探针对三聚氰胺具有识别作用,检测限为5.0×10-11mol/L.
熊敏秋席海涛付永胜孙小强
关键词:香豆素荧光探针三聚氰胺
两个2-芳基-2,3-二氢-1,5-苯并噻庚因-4(5H)-酮化合物的合成并用XRD和热分析对其表征(英文)
2006年
用改进的方法合成和确证了2-苯基-2,3-二氢-1,5-苯并噻庚因-4(5H)-酮(PDBT)和2-(2-呋喃基)-2,3-二氢-1,5-苯并噻庚因-4(5H)-酮(FDBT)两个化合物,其纯度分别为99.5%和99.6%.并得到了其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最强线用Hanawalt法表示.另对这两个化合物的TG和DSC曲线进行测试,并对其特征值进行指征.结果发现,两化合物在熔化时就发生了分解,其熔点测定具有程序性,就此引起不同文献报道的熔点值存在明显差异.根据GB/T617-1988对其熔点测定,给出了两化合物的熔点值:PDBT T始175.86°C,T终177.09°C;FDBT T始158.54°C,T终159.31°C.
陈勇张新兵顾浩
关键词:热分析熔点
共3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