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品数:1,156 被引量:4,880H指数:30
相关作者:黄岭峻宋子良蔡孝恒成良斌张峰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67篇期刊文章
  • 2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7篇政治法律
  • 256篇文化科学
  • 233篇哲学宗教
  • 206篇经济管理
  • 69篇社会学
  • 33篇医药卫生
  • 26篇历史地理
  • 15篇自然科学总论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文学
  • 4篇艺术
  • 3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2篇军事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23篇主义
  • 107篇政治
  • 95篇教育
  • 75篇文化
  • 72篇高校
  • 57篇社会
  • 54篇思想政治
  • 49篇社会主义
  • 46篇大学生
  • 45篇教学
  • 45篇共产党
  • 43篇道德
  • 42篇中国共产党
  • 42篇国共
  • 41篇马克思主义
  • 40篇哲学
  • 38篇共同体
  • 35篇农村
  • 34篇民族
  • 32篇逻辑

机构

  • 1,096篇华中科技大学
  • 14篇华中师范大学
  • 14篇武汉大学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8篇河南师范大学
  • 8篇中南财经政法...
  • 7篇南开大学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杭州电子科技...
  • 6篇湖北中医药大...
  • 5篇湖北大学
  • 4篇清华大学
  • 4篇教育部
  • 4篇武汉体育学院
  • 4篇河南农业大学
  • 4篇江西财经大学
  • 4篇信阳师范学院
  • 3篇安阳工学院
  • 3篇长江大学

作者

  • 80篇董慧
  • 38篇杜志章
  • 37篇蔡孝恒
  • 35篇杨华
  • 33篇杨金华
  • 32篇文红玉
  • 27篇张峰
  • 26篇李建国
  • 25篇欧阳康
  • 23篇黄岭峻
  • 21篇成良斌
  • 21篇杨成林
  • 19篇万晶晶
  • 18篇谭亚莉
  • 18篇刘传春
  • 16篇刘家俊
  • 15篇郭小安
  • 15篇王健
  • 14篇洪明
  • 13篇黄长义

传媒

  • 36篇华中科技大学...
  • 29篇毛泽东思想研...
  • 25篇理论月刊
  • 17篇学校党建与思...
  • 16篇学校党建与思...
  • 15篇学习与实践
  • 13篇江汉论坛
  • 13篇湖北社会科学
  • 13篇高等教育研究
  • 13篇理论界
  • 12篇理论导刊
  • 1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1篇学习月刊
  • 10篇武汉理工大学...
  • 10篇文教资料
  • 9篇马克思主义研...
  • 8篇湖北大学学报...
  • 8篇自然辩证法研...
  • 8篇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 8篇2024
  • 96篇2023
  • 85篇2022
  • 77篇2021
  • 69篇2020
  • 60篇2019
  • 51篇2018
  • 47篇2017
  • 52篇2016
  • 51篇2015
  • 50篇2014
  • 74篇2013
  • 62篇2012
  • 44篇2011
  • 64篇2010
  • 71篇2009
  • 59篇2008
  • 32篇2007
  • 24篇2006
  • 4篇2005
1,1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城市空间生产之价值诉求的伦理思考被引量:5
2013年
列菲伏尔、卡斯特尔、哈维等既在理论上确证了“空间”这一涵盖了丰富话语场域与经验性事实的主体地位,也在实践上开启了城市问题研究的新视域。城市是空间性的存在,城市空间生产内在的根源在于“空间”自身的物质性与社会性的价值意义:物质性空间关乎城市疆域的开拓、形态的塑造与内部资源的整合,而社会性空间则指向城市存续的合法性和终极目的,即对人及其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建构。现代城市正以有机体的样态演绎着空间这一复杂、多维的巨系统,尤其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城市化复杂进程的双重背景,更加凸显了多元化利益主体与复杂化社会过程在空间中的嬗变、更替与演进。伴随其中的城市内部空间分化、整合、缠绕与融合的过程,既印证了现代性视域下城市空间的互动性、介入性及辩证性,也体现了城市空间的目的性、意识形态性及政治性。空间形态的不合法支配与积聚、空间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与占有、空间权利的贫困与失衡、空间生活的分层与排斥,这些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和社会不正义,引发了我们对城市空间组织、政治进程的伦理思考。
董慧
关键词:城市问题伦理思考价值诉求意识形态性中国社会转型
中西文化对科学规范影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西方科技人员在对待默顿规范的态度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有较大的相关性;文化既然影响了科技人员的价值观,就会进一步影响其行为规范。其实,默顿规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进一步说明文化对科学规范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情境下科技人员应遵循不同的科学规范。这些研究为新时期我国科学规范的制定奠定了一定的学理基础。
成良斌唐玉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问卷调查默顿
现代实践主体性的多维特征及功能延伸
2008年
现代实践正经历着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首先依赖于实践主体的变革。实践的发展是实践主体本质力量的物化和对象化的结果。现代实践的主体性日益表现出多维特征,其主体功能也在朝多维方向延伸。
齐城
关键词:主体性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被引量:2
2022年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文敏梁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技术
公共领域、交往理性与网络空间中的主体性建构被引量:6
2009年
公共领域作为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国家之间的公共交往场所,为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民主化的平台。有效发挥公共领域的民主政治功能,关键是要抛弃自我中心的意识哲学范式,重新建立交往理性。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模式已经逐渐瓦解,而20世纪后期出现的网络空间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公共领域,是公共领域的又一次转型。在网络公共领域中构建主体性,使网络交往行为更加合理化,是现代社会值得人们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徐婷王健
关键词:公共领域交往理性网络空间主体性
在赓续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引量:1
2021年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各族人民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所淬炼和保留下来的先进文化因子,包括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的光荣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红色基因的润化作用,新时代要溯源基因历史,在历史意识中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起点;解码基因特质,在情感认同中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支撑;书写基因精神,在信念坚定中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激活基因活力,在学史实践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董慧王绪念
关键词:党史
论数字平台企业对消费过程的嵌入式改造——基于马克思的消费费用理论被引量:1
2023年
众多数字平台主要是在非生产领域发挥作用,应考察数字平台在非生产领域兴起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就消费环节而言,为完成相关消费活动发生的支撑性耗费属于消费费用。大量数字平台嵌入传统的消费过程,使人们的消费行为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须承担的消费费用得以降低,促进“消费革命”的实现。消费型数字平台的广泛应用,让平台本身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一种“新型基础设施”。消费型平台企业在减少消费者所承担的消费费用的同时,利用自身的市场地位来索取价值补偿,其相当一部分营收本质上属于消费费用范畴。平台企业发展不仅重塑了消费过程,而且带来了经济系统重构效应,集中表现为劳动分工体系以及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
蔡超
关键词:分工体系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共同体元素
2024年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不断探索的历史和现实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变化,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探索中,习近平以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情怀和文化自信,立足时代使命,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由小家及大家,在不同的共同体中突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家庭共同体层面提出树立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激发人们向德向善的力量;在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倡导以持久深厚的文化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同时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
文红玉魏晋
关键词:共同体家风建设
政治调适背景下的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再诠释被引量:3
2015年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适性变革,这集中体现为从发展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从范式上来看,当前的政治调适是国家与社会合力的结果,是一种"社会有需求,国家有回应"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框架;从过程上来看,当前政治调适所蕴含的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表现为:以社会公正为主的社会需求、以社会抗争为主的政治互动、以服务型政府为主的国家供给、以非选举问责为主的政治发展;从效果上来看,当前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模式兼具"有效性"与"有限性",需要通过持续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来完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
闫帅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关系服务型政府
文化自觉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被引量:18
2012年
近年来,文化自觉被频繁地提及,人们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使用这个词构筑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赋予其多样的理论内涵。面对学界关于文化自觉的众多解释,通过对文化自觉的语义辨析界定出文化自觉的基本概念,可以纠正当前文化自觉一词表意的混乱情况,为文化自觉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间的沟通与发展奠定基础。
张冉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
共1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