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 作品数:17 被引量:18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发改委发改投资“城市活断层试验探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利用时空校正方法做山区地震勘探静校正被引量:2
- 2006年
- 在山区地震勘探中,由于地表高差起伏剧烈,不仅对地震波旅行时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导致水平叠加时共反射点与共中心点产生较大偏差,影响了叠加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时空校正的方法。它是根据几何地震学的基本原理,将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沿射线路径校正到基准面上地震波入射和出射的位置,以去除地表起伏引起的反射点与共中心点的偏差,并对基准面以上的射线路径进行地震波旅行时间校正。处理效果表明,该方法为解决山区地震勘探的静校正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王辉刘天放
- 关键词:静校正山区地震勘探
- 可控震源在厚沉积层地区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 <正>1.引言活断层是指近10万年以来活动过并有可能引发中强以上地震的断层。大量震例表明,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然快速错动所导致的直下型地震引起的。所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物力、财...
- 王辉丁志峰
- 文献传递
- Science:薄且软弱断层带的危险
- 2015年
- 海洋钻孔数据表明,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巨大的切开海沟的破裂是沿着一条薄且软弱的断裂带发生的。
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东北地震中,为什么日本海沟板块边界断层滑动了数十米进而引发了毁灭性的海啸?在断层的浅部位置发生巨大错动是属于俯冲带的一般过程,还是反映了该场地特有的地质情况?利用“地球号”科学钻探船和有限的钻探技术,日本海沟快速钻探工程(JFAST)的研究人员已经取回了岩石样本,并通过在发震断层区进行测量寻求答案。他们的发现经由本期的3篇论文予以发表。基于不同角度的研究, Chester等人在第1208页[1],Fulton等人在第1214页[2],以及 Ujiie 等人在第1211页[3],都表明发生巨型错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浅层断裂带薄且软弱。
- Kelin WangMasataka Kinoshita王林黄宏生王辉
- 关键词:断层带软弱断层滑动地质情况
- 基于G-R关系的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区活动被引量:12
- 2005年
- 针对过去应变积累释放曲线或模型存在的不足,根据GR关系以及能量震级经验关系,推导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应变积累速率公式.同时在活动地块假说基础上,选取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较为典型的几个地块分区,在考虑历史地震目录完整性基础上,利用1970年以来的小震资料,计算了各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年均应变积累速率,从而给出各地震分区相对的地震活动水平;并将之用于改进后的模型,通过对各地震分区现今所处应变状态以及目前状态在其地震轮回活动中所处阶段的研究,探讨了各地震分区的未来地震形势.
- 马宏生刘杰张国民张晓东王辉王新岭
- 关键词:G-R关系
- 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的变化特征被引量:36
- 2008年
- 对2008年汶川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地震余震区附近台站的近场地震记录中提取了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龙门山断裂附近7个台站的S波分裂的结果显示了快波偏振方向的空间分布特征,断裂带东南侧(四川盆地一侧)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总体为北东方向,而在断裂西北侧高原内部的PWU(平武台)则为近东西方向.观测到了快慢波之间到时差的趋势性变化,靠近余震带南端的L5501台的到时差在主震后持续减小,北端PWU台的到时差比主震前明显增大.横波分裂现象主要由台站下方岩层中随应力场方向排列的微裂隙控制,结果显示了主震和余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汶川地震余震活动带南部的应力在主震和余震中得到了释放,地壳应力场在余震带北部集中,导致了PWU台在主震后介质各向异性强度的增强.
- 丁志峰武岩王辉周晓峰李桂银
- 关键词:横波分裂地壳应力汶川地震
- 澳大利亚的巨大挑战与地球科学的作用被引量:1
- 2015年
- 本文是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Geoscience Australia,GA)首席执行官 Pigram 博士在2014年澳大利亚地球科学会议(2014 Aus-tralian Earth Sciences Convention)主题演讲的综述。引言澳大利亚独特的地质和地理特征使其成为了一个土地非常辽阔,但人口稀少的国家。为了帮助国家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重点聚焦6大主要挑战,并将其作为工作驱动力。本文结合实例,介绍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如何帮助应对这6大挑战。
- Chris Pigram赵纪东王辉
- 关键词:地球科学首席执行官地理特征驱动力地质
- 喜马拉雅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成像
- <正>喜马拉雅地区位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前沿地带,这里的地表抬升很快,是全球大陆构造运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多年来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重点地区,投入了相当多的力量进行各种观测研究,取得了众多的重要研究成果,为大陆动力学的...
- 丁志峰赵大鹏薛光琦李桂银王辉
- 文献传递
- 利用哈佛CMT目录研究全球Ⅰ级构造系统的地震活动被引量:7
- 2005年
- 地震是描述地壳现今构造带和应力场的最佳信息源,包含了全面而又丰富的动力学内涵。根据全球地震的分布及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全球最活动的构造被划分为环太平洋构造系、大洋中脊构造系和大陆构造系等 3个全球Ⅰ级构造系统。文中应用包含多种参数的哈佛CMT地震目录,研究了全球及其 3个Ⅰ级构造系统的地震震源破裂类型、地震活动特征、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等,讨论了三大构造系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别,进而说明了各个构造系在构造环境和动力作用方面的差别。
- 王辉张国民马宏生荆燕
- 关键词:地震活动特征洋中脊全球地震地震目录地震震源
- 应用地震学方法研究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应力应变场被引量:34
- 2004年
- 在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假说及活动边界研究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按照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区 .利用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和历史强震资料 ,结合小震综合节面解 ,研究了各地震区的应力应变状态 ,给出了各地震区的平均应力主轴方向和平均应变率 .应用地震应变能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了各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水平 .结果表明最大剪切应变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存在线性关系 .将地震资料给出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应变场与GPS测量给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初步说明了两种结果存在着统一性 。
- 王辉张国民汪素云马宏生
- 关键词:活动地块震源机制应力应变GPS
- 浅层地震勘探在沿海地区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被引量:73
- 2007年
- 中国沿海地区的第四系厚度变化较大,在大部分地区存在淤泥、黏土和砂层的多重互层情况,这种地层结构对地震波的传播十分不利,容易造成对高频信号能量的强烈耗散。沿海地区又具有人口密度大、工业干扰强烈的特点,地震波的激发、接收条件较差。文中给出了在粤东、天津和唐山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的地区,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开展隐伏断层探测的应用实例。较系统地介绍了野外工作、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阐述了在强干扰环境下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有效技术途径。所给实例中的反射波组能量强,隐伏断层的反应明显,经跨断点钻探验证,结果证实地震勘探确定的界面深度、断点位置和基岩错距等参数都是可靠的。所述技术方法对类似地区的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工程物探工作都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 何正勤陈宇坤叶太兰王向东王辉贾辉
- 关键词:活断层浅层地震勘探隐伏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