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强

作品数:15 被引量:624H指数:10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7篇PM
  • 6篇污染
  • 6篇颗粒物
  • 5篇PM2.5
  • 4篇数浓度
  • 4篇粒径
  • 4篇粒径分布
  • 3篇排放清单
  • 3篇污染源
  • 3篇粒径分布特征
  • 3篇固定源
  • 3篇大气污染
  • 2篇直喷
  • 2篇人为源
  • 2篇细颗粒
  • 2篇细颗粒物
  • 2篇可吸入颗粒
  • 2篇可吸入颗粒物
  • 2篇固定污染源
  • 2篇缸内

机构

  • 15篇清华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学研究院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国家卫星气象...

作者

  • 15篇张强
  • 8篇蒋靖坤
  • 7篇贺克斌
  • 5篇郝吉明
  • 4篇段雷
  • 4篇邓建国
  • 3篇杨复沫
  • 3篇马永亮
  • 2篇李振华
  • 2篇李兴华
  • 2篇吴烨
  • 2篇李振
  • 2篇莫招育
  • 1篇何立强
  • 1篇王丽涛
  • 1篇王歧东
  • 1篇霍红
  • 1篇余学春
  • 1篇姚小红
  • 1篇胡京南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电机工程...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环境化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京津冀PM2.5区域传输影响域的半定量界定
<正>1.背景简介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面临着高浓度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京津冀是PM2.5污染的典型高值区,且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特征。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PM2.5区域污染问题,科学确定区域传输及污染来源十...
刘旭艳张强贺克斌吕子峰王斯文张玉璇
关键词:京津冀
文献传递
南宁市一次污染过程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及来源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颗粒物粒径谱仪和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等,对南宁市2016年12月5~11日大气污染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分析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化学组分及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宁市20 nm^10μm颗粒物数浓度粒径主要集中在23~395 nm之间,主峰值出现在100 nm左右.期间有3次新粒子生成现象,下午14:00~18:00有30 nm左右新粒子开始生成,晚20:00~次日06:00碰并长大到40~110 nm左右,3次新粒子生成过程受机动车尾气一次排放的污染影响.对污染期间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在线溯源分析发现,污染期间有大量的二次反应颗粒物生成,判定颗粒物来源主要有生物质燃烧源、扬尘源和燃煤源,其中,远距离传输对生物质燃烧源有贡献.
刘慧琳陈志明李宏姣蒋靖坤张强黄炯丽毛敬英梁桂云杨俊超张达标莫招育
关键词:数浓度粒径分布
轻型汽油车排放颗粒物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被引量:14
2016年
我国机动车颗粒物排放研究多集中于重型柴油车,对于轻型汽油车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对3辆缸内直喷(GDI)汽车和1辆进气道喷射(PFI)汽车排放颗粒物的数浓度与粒径分布进行测试,并利用两台不同检测下限的颗粒物冷凝生长计数器(CPC)对轻型汽油车颗粒物实际排放水平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GDI汽车排放的颗粒物数浓度高于PFI汽车一个数量级,冷启动下颗粒物主要在测试循环前200 s大量产生,GDI汽车排放颗粒物数浓度与工况速度变化关系密切,而PFI汽车变化相对较小.GDI与PFI汽车排放的颗粒物粒径分布均具有核模态和积聚模态两个特征峰,核模态颗粒物峰值粒径约为20-27 nm,积聚模态约为80-95 nm.粒径检测下限为2.5 nm的UCPC测得的颗粒物数浓度比法规使用的粒径测量下限为23 nm的CPC测量结果分别高出35.0%(GDI)和50.4%(PFI).表明喷油技术是影响颗粒物数量排放水平的关键因素,法规测试会低估轻型汽油车实际颗粒物排放水平.
樊筱筱蒋靖坤张强李振华何立强吴烨胡京南郝吉明
关键词:轻型汽油车缸内直喷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
不同稀释条件与测量技术下缸内直喷汽车排放颗粒物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2套稀释采样系统和3套测试系统对GDI汽油车排放颗粒物的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测试,比较了不同稀释方式与测量技术下排放颗粒物的差异,并探究了不同稀释流量对颗粒物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DI汽油车在使用满足国V标准的汽油时,其排放颗粒物呈现核模态和积聚模态双峰分布,峰值粒径分别出现在22 nm和83 nm,而积聚模态颗粒物居多。全流定容稀释系统(CVS)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稀释流量对颗粒物粒径分布影响较小,数浓度测量结果相差±11%。法规规定的测试系统(PMP法)数浓度测量结果可重复性好,ELPI+测试结果要高于PMP法,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相差23%~100%,在速率变化较大的工况下相差更大。法规规定的CVS稀释系统测量的数浓度结果低于直采稀释系统的测量结果。
樊筱筱蒋靖坤吴烨张强李振华段雷
关键词:缸内直喷数浓度粒径分布测量技术
中国人为源颗粒物排放模型及2001年排放清单估算被引量:78
2006年
颗粒物是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且细颗粒物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了解颗粒物的源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对开展颗粒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按经济部门、燃料类型和技术类型对颗粒物排放源进行分类,建立了一个基于技术的、自下而上的排放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出2001年全国主要人为源共向大气排放TSP(总悬浮颗粒物)2.651×107t,PM10(可吸入颗粒物)1.712×107t,PM2.5(细颗粒物)1.210×107t.水泥生产、生物质燃料和燃煤源是最主要的PM2.5排放源,分别占PM2.5排放总量的35%,26%和20%.颗粒物排放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排放量最大的5个省份为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和广东.进一步将排放分配到0.5°×0.5°的网格,从而为区域大气污染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张强ZbigniewKlimontDavidG.Streets霍红霍红
关键词:大气污染颗粒物排放清单排放因子
中国大陆CO人为源排放清单被引量:68
2005年
在经济部门、燃料类型、燃烧方式/工艺技术3个层次对排放源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各类源的能源消耗/产品产量及相应的排放因子,建立了中国大陆2001年分省区CO人为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中国大陆2001年CO人为源排放量为1·5×108t.生物质、煤炭和汽油是CO排放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总排放的35·24%、31·67%和20·31%;CO主要来源于居民生活(32·15%)、工业燃烧(23·77%)和机动车排放(21·75%).CO排放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山东、河北、山西、辽宁等12个省区的年排放量在5·0×106t以上,集中了全国总排放的2/3;上海、北京和天津3市的年均排放强度最高(大于100t·km-2·a-1);而西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4个省区的CO排放强度均不足5t·km-2·a-1·
王丽涛张强郝吉明贺克斌
关键词:CO排放清单人为源
北京秋冬季近地层PM_(2.5)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82
2005年
选取秋冬两季各14d对北京地区近地层ρ(PM2 5)垂直分布进行监测,获得ρ(PM2.5)垂直廓线;结合同步测得的气象数据,就气象因素对垂直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终拟合了ρ(PM2.5)垂直廓线方程。研究表明:秋冬两季ρ(PM2 5)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增加而呈对数递减的规律;风速随高度的变化遵循对数规律;发生逆温时,大气层结稳定,垂直方向上的湍流受到抑制,风速与PM2 5逐时质量浓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呈较好的线性关系,ρ(PM2 5)随高度改变呈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而在非逆温的情况下,PM2 5逐时质量浓度垂直分布与风速线性相关的概率较小,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与高度的对数关系不显著。
杨龙贺克斌张强王歧东
关键词:PM2.5逆温近地层
用于滤膜称重的饱和氯化镁溶液恒湿系统搭建与评估
2017年
目前中国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许多颗粒物测量工作使用基于滤膜采样的重量分析法,滤膜称重过程的质量保障至关重要.本文搭建了一套具有恒湿能力的滤膜平衡称重箱(1.2 m×0.6 m×0.8 m)并自制流量控制系统用于平衡和称量滤膜.通过测试空白滤膜和负载大气颗粒物的滤膜在不同相对湿度下的质量变化确定了30%~40%的平衡相对湿度并选用饱和氯化镁溶液控制称重箱内的相对湿度.用20 L·min^(-1)的干燥气通过装有饱和氯化镁溶液的恒湿箱,再将平衡后的气体通入平衡称重箱使其相对湿度达到稳定,随后用5 L·min^(-1)的流量维持.通过一个月的测试表明,系统在称重箱外相对湿度变化较大时,仍可维持称重箱内相对湿度在30.1%~34.0%之间.使用该恒湿系统称量60张滤膜,恒湿3次后称量的偏差均值不超过±0.02mg.相比于其他恒湿系统,这套系统具有简单、稳定、易于维护和成本低的特点.
李晓晓张强邓建国蒋靖坤郝吉明
关键词:滤膜氯化镁
北京大气细粒子PM_(2.5)的化学组成被引量:133
2002年
为了解北京大气细粒子(PM2.5)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特征,在车公庄和清华园进行了连续1年、每周1次同步采样和全样品分析。2个采样点PM2.5的化学组成相似。含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是主要的组分,其质量浓度之和超过PM2.5的50%。有机碳、元素碳和细粒子PM2.5的季节变化一致,即冬季质量浓度最高,夏季最低。夏季NO-3的质量浓度最低且在采样过程中从特氟隆滤膜上有近50%的挥发。SO2-4不同于PM2.5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SO2的转化率。地壳元素的质量浓度从冬季到春季大幅度上升,春季沙尘天气频是一个重要原因。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张强姚小红Chak K. ChanSteven CadleTai ChanPatricia Mulawa
关键词:PM2.5化学组成水溶性离子大气污染
北京PM_(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M_(10)、TSP的关系被引量:178
2002年
在连续2年进行累积1周同步采样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城区和居住区2个采样点环境空气中PM2.5的浓度及其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PM2.5周平均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7~346μg/m3,年均浓度接近或超过PM10的二级年均标准.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即冬季最高,夏季最低.2个采样点PM2.5浓度的周变化与季节变化均相似.PM2.5与PM10、TSP的比值均在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反映采暖燃烧源对细颗粒物的贡献较大,而沙尘天气对粗颗粒物的贡献较大;其年均值分别为55%和29%.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张强余学春
关键词:PM2.5浓度PM10TSP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