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强

作品数:15 被引量:268H指数:7
供职机构:甘肃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气候
  • 5篇气候暖干化
  • 5篇气象
  • 3篇土壤
  • 3篇土壤贮水
  • 3篇贮水
  • 3篇作物
  • 3篇小麦
  • 3篇黄土高原
  • 3篇谷子
  • 2篇冬小麦
  • 2篇冻害
  • 2篇生态适应
  • 2篇生态适应性
  • 2篇适应性
  • 2篇水分
  • 2篇水分生产
  • 2篇水分生产力
  • 2篇土壤贮水量
  • 2篇农作

机构

  • 15篇甘肃省气象局
  • 9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甘肃省气象科...

作者

  • 15篇王强
  • 10篇张强
  • 9篇邓振镛
  • 5篇奚立宗
  • 4篇王润元
  • 4篇王劲松
  • 2篇李春亮
  • 2篇胡文超
  • 2篇徐启运
  • 2篇倾继祖
  • 2篇尹宪志
  • 2篇王鹤龄
  • 2篇袁佰顺
  • 2篇李晓峰
  • 2篇王炜
  • 1篇陶健红
  • 1篇曹玲
  • 1篇刘文婧
  • 1篇徐金强
  • 1篇白虎志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冰川冻土
  • 2篇气象软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管理观察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与实践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初步探讨了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对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作用,提出加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并且,从转变理念、完善制度、建立机制、科学管理、加强责任、搭建平台等若干方面比较系统地归纳了关于推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些实践探索和科学思考。
张强王强秘晓东郭慧奚立宗高伟东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气象
中国北方气候暖干化对粮食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被引量:134
2010年
东北、华北和西北50a来的平均气温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候变暖明显,尤其冬季增温最显著。区域增暖的极端最低气温远比极端最高气温的贡献大。东北、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0—40mm,尤其春夏季减少最明显。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干旱化趋势非常突出。在综述我国北方现代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是暖干化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喜凉作物冬小麦、春小麦、马铃薯和喜温作物水稻、玉米、谷子、糜子等7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品种熟性、种植区域与面积、产量与品质等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揭示了气候暖干化使春播作物播期提早,苗期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营养生长期提前,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延长;秋作物发育期推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长期延长;越冬作物播期推迟,越冬死亡率降低,种植风险减少,春初提前返青,生殖生长期提早,全生育期缩短。使作物适宜种植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扩展;品种熟性向偏中晚熟高产品种发展;喜温作物和越冬作物以及冷凉气候区的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旱作区种植不较耐旱的玉米、春小麦等作物种植面积受到制约。对雨养农业区的作物气候产量影响严重,尤其对不够耐旱的小麦和玉米的气候产量受影响最大;对较耐旱的谷子、糜子、马铃薯等影响较轻。从作物属性而言,对喜温作物水稻、玉米和越冬作物冬小麦有利于气候产量提高;对喜凉作物春小麦和马铃薯的气候产量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提出了从5个方面应对气候暖干化的技术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根据不同气候年型调整各种作物种植比例;针对不同气候区域发展优势作物和配置作物种植格局;采取不同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综合配套技术提髙抵御灾害能力。为粮食作物安�
邓振镛王强张强倾继祖杨启国袁志鹏刘文婧徐金芳
关键词:气候暖干化粮食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
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防雨雾凇冻害保护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防止因雨雾凇冻害结冰造成自动气象站使用的风速传感器或风向传感器不能正常工作,或者被损坏的装置。本发明的装置是由一个可设置于风传感器的外壳内,且可置于传感器轴承外的一个电热丝、可设置于电热丝上或可设置于电热...
尹宪志张强胡文超王强李晓峰徐启运王炜袁佰顺奚立宗李春亮
文献传递
甘肃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贮水量对春小麦水分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15
2011年
选择甘肃黄土高原旱作区5个春小麦测站2m土层深度多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出发,研究了土壤贮水量和农田耗水量对春小麦水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是一个贮水和保水性能较好的天然土壤水库,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2m土层最大贮水量分别达470mm、582mm和617mm,但实际贮水量只有190mm、230mm和370mm,实际贮水量只相当于最大贮水量的40%、40%和60%,总的趋势是随湿润度增加而增大.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别为春小麦全生育期2m土层农田实际耗水量153mm、175mm和323mm,有随湿润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土壤贮水量是该区域春小麦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土壤水分籽粒生产力为0.24~1.0kg.mm-1,平均为0.67kg.mm-1,总生物产量生产力为1.41kg.mm-1,随干旱程度增加明显递减.对不同水分气候区要采取增加土壤水库库容的各种抗旱措施,以提高土壤贮水量的利用效率.
邓振镛王强张强王润元白虎志王劲松徐金芳
关键词:甘肃黄土高原旱作区春小麦土壤贮水量水分生产力
气候暖干化对甘肃省谷子产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甘肃省甘州(河西温和干旱绿洲灌溉区)、安定(陇中温和半干旱旱作区)、西峰(陇东温和半湿润旱作区)气温、降水和谷子产量资料,计算出各区域谷子生育期内≥0℃、5℃、10℃、15℃、20℃活动积温以及生育关键期平均气温和降...
曹玲王强邓振镛郭小芹马兴祥窦永祥
关键词:气候暖干化谷子
文献传递
气候暖干化对甘肃省谷子产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甘肃省甘州(河西温和干旱绿洲灌溉区)、安定(陇中温和半干旱旱作区)、西峰(陇东温和半湿润旱作区)气温、降水和谷子产量资料,计算出各区域谷子生育期内≥0 ℃、5 ℃、10 ℃、15 ℃、20 ℃活动积温以及生育关键期平...
曹玲王强邓振镛郭小芹马兴祥窦永祥
关键词:气候暖干化谷子气候产量累积距平
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贮水力和农田耗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32
2010年
选择黄土高原旱作区8个冬小麦测站2m土层深度多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研究了土壤贮水力和农田耗水量对冬小麦水分生产力的影响。该区域是一个贮水和保水性能良好的天然土壤水库,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1m和2m土层内最大贮水力分别为270、299、331mm和561、605、676mm,随湿润度增加而增大;但实际贮水能力只有111、183、269mm和230、370、550mm,相当于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最大贮水力的41%、61%和81%,可达到最适宜贮水量的51%、76%、102%。半干旱区远不能满足冬小麦生长需要,达到严重干旱程度;半湿润区只能勉强维持生存需要,达到轻度干旱,必须采取一套有效保墒耕作抗旱措施。冬小麦全生育期2m土层农田实际耗水量和蒸腾系数分别为304-343mm和330-648,随干旱程度增加而增大。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只能满足耗水量的65%-95%,有5%-35%的耗水量是从播前土壤贮水量补给的。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浅层耗水量大于生殖阶段,但深层耗水量正好相反。土壤贮水量是该区域冬小麦生产力最重要因素,冬小麦土壤水分籽粒生产力为0.30-1.38kg/mm,平均为0.87kg/mm,生物产量生产力为1.416kg/mm,随干旱程度增大明显递减。旱作区冬小麦水分生产力低而不稳,但潜力很大。必须在肥力、耕作、管理等措施要跟上,水分生产力水平才能提高。
邓振镛张强王强王润元王劲松王鹤龄徐金强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作区冬小麦水分生产力水分利用率
黄土高原旱塬区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3
2011年
选择黄土高原旱塬区最具代表性的董志塬所在地西峰站冬小麦2 m土层20 a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研究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量减少是旱塬区现代气候暖干化的重要特征,冬小麦生长年度2 m土层土壤贮水量历年平均值为351 mm,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每10 a约减少21.4 mm,生长关键阶段的拔节期和孕穗-开花期变化最大,每10 a约减少32.1 mm和54.2 mm;而秋季底墒和返青期变化较平缓,每10 a约减少12.2 mm和7.6 mm,愈往生殖生长阶段干旱出现频率愈大。土壤贮水量突变年与气候产量突变年均发生在1994—1995年。不孕小穗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非常密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要素。不孕小穗率对土壤贮水量的反应尤为敏感,其次是千粒重,最小是穗粒数。不同生育期2 m土壤贮水量与千粒重均呈正相关,其中拔节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直线相关,每增加10 mm千粒重提高0.8 g,当土壤贮水量在320—500 mm时,千粒重≥30 g,出现频率为80%。土壤贮水量是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拔节期2 m土壤贮水量与气候产量关系最密切。苗期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营养生长中后期至生殖生长阶段主要利用中层和深层土壤水,而且愈往生长后期所利用的土层愈有加深的趋势。在产量形成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贮水量均起到重要作用,但浅中层(50 cm至1 m)具有突出作用;生殖生长阶段深层(2 m)土壤水向浅中层输送,对产量形成起重要的"补偿作用"。秋季底墒和返青至拔节期土壤贮水量是冬小麦需水和供水矛盾最突出的时期,对产量影响最显著。土壤贮水量对冬小麦产量贡献非常显著,产量年际波动主要受土壤贮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干前后的土壤贮水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变干前平均气候产量为604.4 kg/hm2,变干后平均气候产量为-154.2 kg/hm2,下降
邓振镛张强王强张谋草王润元倾继祖王鹤龄徐金芳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塬区土壤贮水量冬小麦产量
典型山谷城市秋冬空气质量特征及2004年重污染事件分析
山谷城市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在适当的气象条件下比其它城市更易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兰州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山谷城市,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本文利用兰州环境监测站2000年6月-2004年12月逐日平均...
许东蓓王强奚立宗丁秀静王小勇
文献传递
高原地区农作物水热指标与特点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2年
通过对作物农业气象条件鉴定、作物农业气象试验研究、作物生态气候适应性分析和作物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农业气象灾害调查记载对比评估分析等手段,整理和总结了髙原地区7种粮食作物、6种经济作物、6种特色作物、7种瓜果作物和4种中药材等共计30种农作物水热指标以及冬小麦和春小麦土壤水分指标.高原地区作物水热指标具有4个明显特点,釆用不同积温界限值来确定不同作物属性热量指标,喜凉、中性、喜温和喜热作物分別釆用≥0℃、≥5℃、≥10℃和≥15℃积温界限值作热量指标.不同温度带作物适宜的热量指标差异明显,有随温度带愈冷凉作物热量指标呈偏低的趋势.不同水分气候区作物水分指标差异较大,有随湿润度增加作物水分指标呈递减的趋势.作物水热指标随气候变化而发生缓慢变化,气候变暖使作物全生长期延长,对同一熟性品种而言,需要热量指标比变暖前有提高趋势;气候变干使作物水分指标有增加趋势.农作物水热指标是衡量作物适生种植的重要标准,是引种、作物布局、栽培管理、髙产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科学依据,是气象为农业服务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也是服务工作的前提.
邓振镛张强王强王润元王劲松徐金芳
关键词:农作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