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杰

作品数:63 被引量:41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上海市胸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上海市胸科医院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肿瘤
  • 17篇细胞
  • 17篇腺癌
  • 16篇病理
  • 14篇肺肿瘤
  • 13篇肺癌
  • 13篇肺腺癌
  • 10篇小细胞
  • 10篇临床病理
  • 9篇气管
  • 9篇基因
  • 9篇非小细胞
  • 8篇支气管
  • 7篇细胞肺癌
  • 7篇小细胞肺癌
  • 6篇针吸
  • 6篇针吸活检
  • 6篇受体
  • 6篇经支气管针吸...
  • 6篇活检

机构

  • 63篇上海市胸科医...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复旦大学附属...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市江湾医...

作者

  • 63篇张杰
  • 13篇邵晋晨
  • 11篇朱蕾
  • 9篇叶敏
  • 9篇赵兰香
  • 9篇韩宝惠
  • 8篇秦钢
  • 7篇叶剑定
  • 6篇孙加源
  • 6篇陈群慧
  • 5篇叶晓丹
  • 5篇钟润波
  • 5篇刘尽国
  • 4篇滕昊骅
  • 4篇滕家俊
  • 4篇廖美琳
  • 4篇张晴
  • 4篇赵珩
  • 4篇赵继开
  • 3篇张俭

传媒

  • 16篇中华病理学杂...
  • 8篇临床与实验病...
  • 4篇中国肺癌杂志
  • 3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肿瘤
  • 2篇中华结核和呼...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华胸部外科...
  • 2篇2014中华...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世界肿瘤杂志
  • 1篇肿瘤影像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9篇2015
  • 5篇2014
  • 11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际胸腺恶性肿瘤兴趣组织关于WHO胸腺瘤和胸腺癌组织学分类应用共识”的解读被引量:18
2015年
一、共识产生背景 1980年以前胸腺瘤组织学分类主要采用Bernatz分类,这一分类系统主要是依据肿瘤细胞形态特征进行描述性分类。将胸腺瘤分为:梭形细胞为主型、淋巴细胞为主型、上皮细胞为主型和淋巴上皮混合型。这一分类优点是病理医师掌握相对容易,缺点是该分类与预后相关性不确定。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病理学家Muller-Hermelink 依据胸腺瘤与胸腺皮质和髓质相似程度(即皮质区和髓质区的组织形态相似性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相似程度),提出组织起源性和功能性分类( Muller-Hermelink分类),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采纳了该分类并做适当修订,将每种胸腺上皮性肿瘤分别定义为有独特组织学形态的类型,分别为A、AB、B1、B2、B3型胸腺瘤(包括一些罕见胸腺瘤)和胸腺癌,而后在全世界推广。2002年 Muller-Hermelink等分析了由上海市胸科医院陈岗教授提供的备有完整临床预后资料的200例各类型胸腺上皮性肿瘤[1],进一步证实该分类有较强的临床预后价值,使该分类得以在2004版WHO胸腺肿瘤分类继续应用[2],目前已经得到世界各国众多病理学者的认可。但随着近20年来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这一分类系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和质疑,主要是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如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Suster教授和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Moran教授)认为WHO分类缺乏明确的区分标准,造成不同医师和研究间结论的不一致。尽管WHO分类在临床病理学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相关性对照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WHO分类在应用中诊断不一致性和重复性较差,使其原本的优势难以发挥。为此,国际胸腺恶性肿瘤兴趣组织( the International Thymic Malignancy Interest Group,ITMIG)于2011年3月在纽约召开了胸腺瘤多学科高峰研讨会,共邀请了25位来自世�
张杰朱蕾
关键词:组织学分类WHO分类胸腺癌ALEXANDER
微小结节肺癌病理类型与影像学特点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外科2007年6月—2013年3月手术切除明确肺癌并具有CT薄层和三维重建的≤20 mm微小结节的161例患者,观察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从影像学角度探索具有侵袭性特征的病理类型的预测临界值。方法特定专家组根据既定的读片顺序分析影像结果,并与病理诊断对照,应用SPSS软件进行χ2、Pearson相关分析,ROC预测临界值。结果高危组与低危组影像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结节最大径、密度(磨玻璃密度影中实性病变所占比例)、血供、分叶、毛刺和胸膜凹陷征,其中以结节密度、结节最大径与病理亚型相关性最高。ROC分析显示,结节最大径的临界值为13.50 mm,结节密度的临界值为37.5%,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17和0.841。结论最大径和密度可能是判断微小肺癌侵袭性病理类型的预测值。
简红陈群慧朱莉赵晓菁罗清泉叶剑定张杰廖美琳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影像学特征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HRCT随访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AM)的高分辨率CT(HRCT)特征及随访中影像变化规律。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活检证实的10例PLAM患者的HRCT随访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并讨论随访结果。结果 10例HRCT像上均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于肺中心及周边区域、大小不等的边界清楚的薄壁含气囊腔,以中等大小囊肿为主。在对10例患者随访中,6例肺囊肿数目增多伴随囊肿直径增大,1例在随访过程中先后行左右肺移植术,2例肺部囊肿数目及直径无显著改变,1例连续间隔1年后随访出现进展,再次随访6个月后无改变。伴随征象中间质增生及类结节影无显著改变。并发症3例肺不张中2例复张、1例范围缩小;2例胸腔积液,1例吸收、1例减少;2例气胸,1例吸收、1例吸收后复发;2例液气胸均吸收。合并症有腹腔淋巴管扩张,右肾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左前纵隔血管平滑肌瘤,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各1例。结论肺部囊肿的数目及直径改变,液、气胸改变是随访过程的主要观察指标,HRCT检查是PLAM有效的诊断及随访手段。
马永红叶剑定陈群慧张杰
肺非黏液型原位腺癌与非特殊型浸润性腺癌中突变 p53蛋白过表达的意义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肺非黏液型原位腺癌(NMAIS)与非特殊型浸润性腺癌中突变p53蛋白过表达情况,比较其在肺NMAIS与非特殊型浸润性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7例肺NMAIS与70例肺非特殊型浸润性腺癌突变p53蛋白过表达情况。结果突变p53蛋白过表达在肺NMAIS中为0/17,在肺非特殊型浸润性腺癌为37/70(52.9%),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突变p53蛋白过表达在部分肺NMAIS进展为浸润性肺腺癌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崔亚艳张杰笪冀平张红雷陈东
关键词:肺肿瘤腺癌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肺腺癌IASLC/ATS/ERS国际多学科分类临床应用中的若干问题与思考被引量:13
2012年
本文通过对肺腺癌IASLC/ATS/ERS国际多学科分类与WHO(2004)呼吸系统肿瘤分类的比较,阐述新分类中的几个重要改变及若干创新点。重点讲述对肺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等新概念的理解,同时强调放射影像学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提出了新分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在临床应用时的几点个人体会和应注意的事项。
张杰
关键词:肺腺癌临床病理
同源重组修复基因在预测肺癌伴多原发癌患者药物敏感性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源重组修复基因在预测肺癌伴多原发癌患者药物敏感性中的应用,所述同源重组修复基因为Holliday交叉关键解旋酶(HJR)通路相关基因,包括GEN1、BLM、SLX4和RMI1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通过前期...
张杰袁健王浩然陈玉平周阳
液基薄层细胞学与免疫细胞化学联合在肺癌分型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hinPrep cytologic test, TCT)与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 ICC)相结合在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EBUSTBNA)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刷片细胞学肺癌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12年1~7月经EBUSTBNA和纤支镜常规细胞学诊断为低分化肺癌标本132例,所有病例均具有明确的组织病理诊断;应用TCT技术和ICC法检测p63、CK5/6、CK7、TTF-1、Syn、CD56在肺癌中的表达。结果细胞形态学与ICC联合诊断肺低分化癌132例,其中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的分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2%、90.0%和95.2%;细胞学未分类癌12例,其中鳞癌4例、腺癌5例、小细胞癌1例、类癌1例、淋巴瘤1例。p63诊断鳞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6%和93.0%;CK5/6诊断鳞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9%和74.6%;CK7诊断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0%和66.3%;TTF-1诊断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0%和76.3%;Syn诊断小细胞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0%和94.5%;CD56诊断小细胞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和84.4%。结论(1)TCT技术和ICC法相结合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可提高肺癌分型诊断的准确性,可成为EBUS-TBNA和纤支镜细胞学肺癌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不适合手术而需放、化疗的患者,通过EBUS-TBNA、纤支镜刷片细胞学检查明确肺癌的具体分型尤为重要。(2)常规细胞学诊断低分化肺癌,需进一步行ICC检查,以排除少见的肺部肿瘤或其它病变。
刘尽国张杰张俭秦钢
关键词:肺肿瘤免疫细胞化学
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对肺内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评价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对肺内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胸科医院于2009年10月9日至2011年11月30日行EBUS-TBNA检查的78例肺内病变患者,胸部CT检查显示气管、支气管周围肺内病变的患者行EBUS-TBNA,未采用现场细胞学方法检测,必要时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一步完善诊断。结果78例患者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25~80岁,中位年龄为58岁。其中恶性病变65例,良性病变13例。经EBUS-TBNA诊断75例,其中原发性肺癌61例,转移性肺癌1例,肺炎7例,肺结核5例,肺纤维化1例,70例获得了特异的病理学诊断依据,5例仅诊断为良性而未获得特异的病理学诊断依据,3例为假阴性。EBUS-TBNA对肺内良恶性病变鉴别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5%、100%、100%、81%、96%。8例来源或类型不明的恶性肿瘤中,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断5例原发性肺癌和1例转移性肺腺癌。1例高凝状态患者术中因穿刺部位的出血形成的阻塞中央气道引起血氧饱和度急剧降低,其余患者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EBUS—TBNA是一项微创、安全的检查方法,对气管、支气管周围的肺内良恶性病变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明确恶性病变的病理来源和类型。
杨会珍滕家俊钟润波张杰孙加源韩宝惠
关键词:活组织检查针吸
肺癌骨转移机制研究的新动向被引量:2
2007年
与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相比,对肺癌骨转移机制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就影响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因素,肿瘤细胞与骨间质细胞之间的分子网络,骨代谢相关的生化指标与骨转移和骨转移模型的建立作一综述。
张杰陆舜陆舜
关键词:肺癌骨转移骨代谢
气管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2017年
患者女,56岁.因胸闷、咳嗽伴活动后加重于2015年4月在当地医院就诊,经抗炎止咳治疗后无好转,遂行胸部CT及气管镜检查,发现位于左主支气管腔内灰红色肿块(图1,2),大小约2.5cm×2.0cm×1.5cm,活检后病理提示梭形细胞恶性肿瘤.2015年6月来我院会诊并住院,全身体格检查包括口腔黏膜、四肢皮肤、肛门及外生殖器均未见异常,遂行气管肿瘤切除手术,患者术后行全身PET-CT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异常代谢病灶.
赵继开邵晋晨张杰
关键词:原发恶性黑色素瘤全身体格检查医院就诊胸部CT气管腔内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