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东

作品数:10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鱼礁
  • 4篇人工鱼礁
  • 3篇围填海
  • 2篇地形
  • 2篇近海
  • 2篇可持续发展
  • 2篇TIN
  • 1篇低山丘陵
  • 1篇低山丘陵区
  • 1篇地表形变
  • 1篇地形特征
  • 1篇地形因子
  • 1篇地震
  • 1篇多波束
  • 1篇多波束声纳
  • 1篇形变
  • 1篇生态恢复
  • 1篇数据监测
  • 1篇水下
  • 1篇丘陵区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烟...
  • 9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李东
  • 8篇侯西勇
  • 8篇李东
  • 5篇张华
  • 3篇张华
  • 2篇邹涛
  • 2篇唐诚
  • 2篇唐诚
  • 1篇王晓利
  • 1篇张立斌
  • 1篇唐诚
  • 1篇侯婉
  • 1篇宋洋
  • 1篇邹涛
  • 1篇宋洋
  • 1篇刘斌

传媒

  • 3篇海洋科学
  • 2篇测绘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自然资源遥感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沿海低山丘陵区DEM提取及精度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以具有复杂地形特征的沿海低山丘陵区为试验区,基于Sentinel-1A影像及InSAR技术提取DEM数据,对其精度进行定量评价,并分析高程异差值与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Sentinel DEM与SRTM DEM空间分辨率相当,能够较好地分辨出地形起伏的纹理特征;随着坡度增大,Sentinel DEM垂直精度降低;试验区中背对卫星拍摄方向的高程异差值比正对拍摄的要大。试验表明,利用Sentinel-1A数据反演复杂地形区域DEM的方法是可行的,能够为特定区域的大面积地形测量提供技术支持。
李东李东
关键词:DEMINSAR地形因子
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对近海环境的影响综述被引量:8
2019年
曹妃甸明显的区位优势、独特的地理特征、较强的资源支撑为其成为我国北方天然深水大港提供了必要条件。曹妃甸临港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将大大加快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规模宏大的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在带来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近海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在结合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曹妃甸海域概况及围填海工程背景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地貌景观、水沙动力、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 4 个方面详细论述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对近海环境的影响;针对曹妃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加强科学研究、优化评估方法、落实管理制度、注重生态补偿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曹妃甸围填海区域及其周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李东侯西勇李东
关键词:围填海近海环境可持续发展
基于多波束声呐的人工鱼礁区地形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建设人工鱼礁(Artificial Reef,AR)是恢复和养护近海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尽管中国沿海各地人工鱼礁规模宏大,但对于鱼礁投放后的监测明显不足。传统调查方法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缺点,多波束测深系统(Multibeam Echo Sounder,MBES)为探测鱼礁区地形地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多波束测深系统,获取礁区详细的测深数据,快速确定鱼礁位置、形态等信息;应用地形分析工具提取地形变量(坡度、曲率、粗糙度、地形耐用指数及地形起伏度),分析投石后海底地形特征。研究表明,礁石投放后海底地形发生显著变化(水深5~10 m),礁石发生沉降现象(下沉深度约0.45 m),礁石周围出现冲淤地形(礁石堆高1.65 m,影响范围5 m左右)。分析人工鱼礁引起的微地形地貌的变化,可以为鱼礁的监测与效果评估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李东唐诚邹涛刘斌侯朝伟张华
关键词:人工鱼礁地形特征
利用Sentinel-1A数据监测地表形变案例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雷达卫星结合InSA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领域。本文选取2017年九寨沟地震为研究案例,利用Sentinel-1A地震前后的单视复数影像,基于D-InSAR技术获取该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震中西北侧表现出相对均匀的下沉现象,沉降漏斗区雷达视线向最大沉降量达25.1 cm;东南侧呈现不均匀抬升状态,地表破碎较为明显,最大抬升量为11.6 cm。研究表明基于Sentinel-1A数据的D-InSAR技术可以为地震形变场的定量分析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为阐释地震发震机理及评估受灾情况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东李东
关键词:D-INSAR地表形变地震
基于长期定点观测资料的莱州湾人工鱼礁建设区局地水动力特征被引量:6
2018年
为了研究人工鱼礁区基本水动力特征,本文利用人工鱼礁投放区的座底海床基获取半年以上的水动力观测资料,通过谱分析、调和分析、滤波等方法分析了该海区潮汐、潮流特征,并讨论了余流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具有显著的全日潮周期和半日潮周期,潮汐性质指数为0.98,平均潮差为0.95m,最大可能潮差为2.25m。潮流为典型的往复潮,潮流主向为NNE-SSW,优势分潮为M2分潮。垂向上,流速大小随深度增加显著降低,海底1m的流速较表层降低约30%,流向向沿鱼礁布设方向偏转。该海域余流较小,欧拉余流与斯托克斯余流大小相当,分别为1.35cm/s,1.41cm/s,均为向岸输运,欧拉余流表层受风影响较大,拉格朗日余流为2.76cm/s,方向SEE。该海域流场垂向结构与人工鱼礁投放后底摩擦增加、鱼礁对近底层水流的阻滞作用有关。底层温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与日变化特征,短期高频变化存在显著的全日周期与半日周期,冬春季由于垂向混合加强,全日信号更为显著。底层浊度的升高主要由大风过程加强垂向混合的引起。
邹涛张立斌张华李东
关键词:人工鱼礁
基于RS和GIS的黄河三角洲主要人工地物时空特征分析
2022年
油井、风机和道路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主要人工地物,明确其时空特征对保障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SPOT、高分二号等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取并建立2000年和2015年黄河三角洲主要人工地物分布数据集,使用核密度法、平均最近邻法、加权分析法、克里金插值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2000~2015年黄河三角洲人工地物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 2015年风机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呈现两大核心区为主、3个小集聚区为辅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空间集聚特征明显;(2) 2000年和2015年油井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且存在时间变异特征,2000年油井呈现两大核心为主,团块成片分布为辅的空间分布格局,2015年油井呈现三大核心区为主、核心区周围油井呈鞍状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3) 2000~2015年黄河三角洲路网密度不断提高,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路网密度高值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中部地区,并呈现向西部和南部扩散趋势。总的来说,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工地物数量大、分布范围广、增长速度快,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通过识别和分析黄河三角洲人工地物及其时空特征,可为该地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徐鹤侯西勇李东李东李东王晓利樊超
关键词:RSGIS黄河三角洲
2010—2020年中国沿海主要海湾形态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22年
为揭示近期中国沿海主要海湾形态的变化特征,基于Landsat影像提取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中国沿海主要海湾的空间信息,以海湾岸线类型结构、岸线开发利用程度、海湾面积、海湾形状和平面重心位移作为评价指标,分析2010—2020年中国沿海主要海湾的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10年间中国沿海主要海湾岸线长度及结构变化显著,自然岸线长度和保有率下降;(2)海湾岸线开发利用程度上升,但上升速度开始放缓,大多数海湾属于中等开发程度;(3)海湾面积持续萎缩,但萎缩速度放缓,渤海海区海湾的面积萎缩幅度最大且速度最快;(4)海湾形状的变化趋势存在南北差异,北方趋于复杂,南方趋于简单,总体则趋于简单;(5)海湾平面重心在2015年后趋于稳定,位移距离减小,位移速度放缓。总的来说,海湾形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以围填海为主的人类活动,国家层面近年来实施的围填海管控政策和措施已在海湾形态变化方面初步显现成效。研究认为,应对中国沿海的海湾进行基本功能定位和划分,实施精细化分类管理,促进海湾区域“三生空间”布局优化。
徐鹤张玉新侯西勇李东
关键词:海湾围填海
渤海围填海发展趋势、环境与生态影响及政策建议被引量:54
2018年
近年来,中国沿海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下的新一轮大规模围填海阶段,环渤海围填海历史久、规模大,已成为我国围填海的重心区域。由于围填海和河口三角洲增长,1940s以来渤海面积萎缩了0.57×104km^2,萎缩速率大于82km2/a,2000年以来萎缩速率更高达141km^2/a;渤海自然岸线的长度和比例也急剧下降,由1990年的1397km减少为2014年的561km,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由54.92%下降为16.18%。围填海导致多种危害,如:海洋潮波和水动力条件变化,近岸和近海沉积环境与水下地形变化,加剧近岸水环境与底泥环境污染,潮滩湿地面积减损与生态功能下降,底栖生物栖息地减损和群落破坏,侵占和破坏渔业资源"三场一通道",加剧海岸带自然灾害风险、诱发经济社会系统风险,对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等。在分析我国围填海监督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改革和优化围填海管理体制,建立陆海协调与联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制度,控制围填海规模与速度,推进和优化保护区建设;开展已围填区及其周边海域环境和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强化已围填区新增土地资源的监管和集约优化利用;加强基础观测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公众、利益相关方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滨海湿地的保护。
侯西勇张华张华李东李东
关键词:围填海环境效益监督管理生态恢复
人工鱼礁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被引量:15
2019年
人工鱼礁是建设海洋牧场的重要技术手段,鱼礁投放后有助于改善沿海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增殖渔业资源。近几十年,随着人工鱼礁建设事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各国专家学者对人工鱼礁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鱼礁材料、结构设计、流场效应和数值模拟、鱼礁监测技术、管理体制、生态效益调查评估、经济价值评价等多个角度,对人工鱼礁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论述,最后从物理稳定性、监测管理、价值评估等3个方面提出人工鱼礁未来研究与发展的方向,以期为中国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东侯西勇李东侯西勇
关键词:人工鱼礁监测管理价值评估可持续发展
近海人工鱼礁水下物理状态探测与评估被引量:3
2022年
掌握人工鱼礁水下物理状态是评估鱼礁效益的关键条件。传统调查方法存在效率低、信息不完整等缺陷,无法满足人工鱼礁精准监测的要求。该文利用多波束测深声纳系统获取礁区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礁体分布、礁体高度、投礁空方量及礁区复杂地形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在山东近海某人工鱼礁区的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深范围在-9.92~-6.73 m之间,人工礁石堆砌成堆,礁堆间距离不一,50%的礁体高度在1.48~1.82 m之间,投礁空方量共计5458.49 m^(3);坡度、曲率、粗糙度以及地形起伏度等地形特征变量的高值区均集中在礁石分布区;受自身重力及局地水动力影响,鱼礁沉陷深度约为0.5 m,礁体周围形成特殊的冲淤地形。本研究可为人工鱼礁水下物理稳定性的监测与评估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持,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李东李东唐诚唐诚
关键词:人工鱼礁物理稳定性多波束声纳GIS空间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