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颖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主题

  • 1篇喧哗
  • 1篇通俗
  • 1篇众声喧哗
  • 1篇晚年
  • 1篇接受者
  • 1篇剧作
  • 1篇雷雨
  • 1篇话剧
  • 1篇风化
  • 1篇《雷雨》
  • 1篇曹禺话剧

机构

  • 2篇山东大学

作者

  • 2篇徐颖
  • 1篇刘方政

传媒

  • 1篇东岳论丛
  • 1篇广西科技师范...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曹禺晚年零剧作现象探因——从中期创作转型谈起
2017年
凭借《雷雨》《北京人》等作品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重要地位的剧作家曹禺,在晚年却以零剧作的事实终结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晚年创作力的枯竭其实早在曹禺创作中期就已埋下伏笔,其后曹禺创作道路中的进退选择都可在创作中期找到原型与动因,而此种原型与动因是剧作家晚年零剧作现象的根源。
徐颖
《雷雨》的风化、通俗和现实——193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不同接受群体的“众声喧哗”
2019年
既尊重研究者对文本的艺术分析、理论提升和逻辑整合,又照顾到观众的观摩感受,《雷雨》的文学史定位才能适度以至准确。193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秉持"风化"观念的观众和坚守复古立场的官方,或指责周萍与蘩漪、周萍与四凤的不伦之恋败坏道德,或因此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加以禁演;市民阶层则激赏《雷雨》情节曲折、通俗易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文学评论家主要着眼于剧作与现实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认为《雷雨》在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具有极其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存在着意识不明确、缺乏正确世界观的指引,以及现实主义不彻底等瑕疵。1949年以后《雷雨》的文学史书写,存在着倚重理性分析而忽视观摩感受的遗憾。
刘方政徐颖
关键词:《雷雨》接受者曹禺话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