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方政

作品数:34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文学
  • 3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3篇话剧
  • 7篇文学
  • 6篇戏剧
  • 4篇社会
  • 4篇民族
  • 3篇早期话剧
  • 3篇戏曲
  • 3篇话剧创作
  • 3篇悲剧
  • 2篇代文
  • 2篇学史
  • 2篇学术
  • 2篇学术批判
  • 2篇学术批评
  • 2篇英雄悲剧
  • 2篇神话
  • 2篇审美
  • 2篇田汉话剧
  • 2篇启蒙
  • 2篇文化

机构

  • 34篇山东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作者

  • 34篇刘方政
  • 2篇黄云
  • 1篇施战军
  • 1篇张巧玲
  • 1篇徐颖

传媒

  • 8篇东岳论丛
  • 7篇齐鲁学刊
  • 5篇山东社会科学
  • 4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文学评论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文史哲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7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话剧与外国戏剧被引量:2
2002年
中国早期话剧的创生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思潮意义。它与传统戏曲既有形式上的联系 ,更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一新的戏剧体式是为配合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而对西方话剧主动的“拿来”。在戏剧观念、戏剧结构和戏剧的表现形式诸方面为五四时期的现代话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刘方政
关键词:早期话剧外国戏剧
《赛金花》的评价问题及与“两个口号”论争的纠葛
2013年
《赛金花》的主题统一:以一个风尘女子的所作所为表现"国境以内的国防";主人公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而委身于八国联军统帅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在"两个口号"论争中的尴尬处境和因意识形态变化而得到的不公正评价,并不符合作品本身的艺术实际。
刘方政黄云
论曹禺话剧的民族化实践
2024年
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在中国走过了从模仿借鉴到转化创造,并最终转向民族化的艰难历程。曹禺的创作在话剧民族化实践中,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美学风格。受上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戏剧大众化理论影响,在全面抗战的背景下,曹禺从传统文化中搜寻民族传承的精神力量或展现民族独特性的美学资源,突出体现在《北京人》和《家》的创作中,两部剧作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借鉴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突破西方话剧的结构模式,形成了飘逸隽永、典雅含蓄的民族化风格。
祝贺刘方政
关键词:《北京人》《家》
基于“阅读坐标”的“文学生活史”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完整的文学史研究应该既重视作家、评论家和研究者的言说,又要照顾到普通读者的阅读。"20世纪中国文学生活史"研究是对传统文学史研究的丰富,是完整的文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将拓展新的学术生长点,是关注民生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体现,能够为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提供历史借鉴。"阅读坐标"对"文学史坐标"具有印证、补充和纠偏的作用。
刘方政
早期话剧与传统戏曲被引量:2
2001年
早期话剧是在西方话剧影响下的产物,但从戏剧审美观、编剧方法、演出形式诸方面来看,却与传统戏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当时急剧动荡的社会现实、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话剧的草创者虽然没有意识到话剧创作、演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但却以他们最早的话剧活动提出了这一戏剧理论和戏剧实践领域的重大课题。
刘方政
关键词:早期话剧传统戏曲
突围与坚守——论“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论题对于文学研究者的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当今时代的文学虽然面临着传统的阅读方式日益走向式微、人们用于书本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的危机,但实际并不缺乏阅读的欲望,而关键在于如何重新界定"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何重新认识与评价人们如今的阅读期待以及现时各种文学现象所呈现的全新价值理念及其与过去不同的表达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论题的提出,首先意味着文学研究界的又一次学术突围,它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文学研究与最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术研究直面社会人生的现实变迁。其次,将普通人的文学阅读情况纳入学术反思的范畴,这表现出一种清醒的理性自觉意识,也反映了这个喧嚣时代学者坚守责任与良知的持续努力。
张巧玲刘方政
对《懒寻旧梦录》中一件“往事”的辨析
2020年
夏衍《懒寻旧梦录》中有一段回忆,是关于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提到的那次著名的与"四条汉子"会面情形的,至今已经为一般现代文学研究论著广泛采信。但是,通过与其他当事人的叙述及相关史料的比较、辨析,认为夏衍的回忆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疑点,本文对其分析判断是:阳翰笙、周扬、田汉和夏衍约鲁迅谈话的主要目的不是汇报工作,而就是鲁迅所说的"特来通知"他胡风是"内奸";田汉参加见面并非不请自到;欢迎藤森成吉的宴会及鲁迅、田汉在宴会上的表现,在搜寻其他佐证并不困难但却搜寻不到的情况下,只能作为孤证而存疑。
刘方政
论田汉话剧创作中情感与理性的审美选择被引量:2
2004年
创作初期,田汉剧作中情感与理性互相纠缠,他往往在情感的抒写中插入理性的"教训",借人物"宣讲"作者的社会见解、艺术见解和爱情见解。反映工厂、农村生活的作品中,他想努力表现题材的现实性和主题的社会性,但创作过程中又渗入了过多的情感色彩。1927-1929年的创作则是情感与理性的反复:抒情剧表现的是不知路在何方但又倔强地探寻出路从而不知所措的迷惘,观念剧则离异突兀、情节离奇、内容无序。"转向"之后所写的社会鼓动剧,其社会意义明显高于审美意义,内容大于形式。从《秋声赋》到《关汉卿》则做到了情感与理性的高度统一。
刘方政
关键词:话剧情感
金庸武侠小说读者群调查被引量:3
2012年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行于大陆三十余年,始终处于阅读排行榜榜首,学术界也打破了武侠小说属于通俗文学的成见,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为了更好地认识并理解这一文化现象,我们利用抽样问卷的形式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调查考虑到读者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差异所导致的不同阅读偏好,其中涉及到金庸小说的有下面四个问题:如何看待金庸及其作品?您读过几部金庸的小说?您最喜欢金庸笔下的哪两个人物?喜欢阅读金庸小说的原因是什么?希望通过对于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心理真实。
刘方政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读者群金庸小说通俗文学文化现象文化程度
学术批评·学术批判·政治批判——《李慧娘》在1960年代前期
2015年
1960年代前期,戏剧界针对孟超的《李慧娘》展开了不同性质的批评与批判:根据传统戏曲的发展历史和艺术规律,在尊重观众的欣赏要求和审美趣味基础上的学术批评;为了贯彻文艺服务于工农兵的指导方针和大力创作演出现代戏曲、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对鬼戏和因《李慧娘》而引起的"有鬼无害论"的学术批判;因毛泽东的第一次"批示"和刘少奇的"点名"而开展的政治批判(对作品)和政治斗争(对作家)。
刘方政
关键词:《李慧娘》学术批评学术批判政治批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