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华

作品数:4 被引量:45H指数:2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支气管
  • 2篇支气管哮喘
  • 2篇气管
  • 2篇黏蛋白
  • 2篇黏蛋白5AC
  • 2篇细胞
  • 2篇哮喘
  • 1篇地奈德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密度
  • 1篇炎症
  • 1篇炎症细胞
  • 1篇炎症因子
  • 1篇乙酰辅酶A羧...
  • 1篇诱导痰
  • 1篇上皮
  • 1篇上皮细胞
  • 1篇气道
  • 1篇气道上皮

机构

  • 4篇海南医学院
  • 2篇海南省人民医...

作者

  • 4篇李华
  • 2篇韩忠
  • 2篇刘峰
  • 2篇王齐
  • 2篇李琪
  • 1篇刘畅
  • 1篇吴文川
  • 1篇周向东
  • 1篇陈家亮

传媒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药房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诱导痰黏蛋白5AC对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鉴别价值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对支气管哮喘(BA)患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诱导痰黏蛋白5AC(MUC5AC)、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以及相关性分析,评估MUC5AC鉴别BA和COPD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BA稳定期患者(BA组)60例,同期COPD稳定期(COPD组)患者60例。诱导痰法采样并处理痰液,检测诱导痰MUC5AC、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Neu)、巨噬细胞(Mac)、嗜酸性粒细胞(Eos)、淋巴细胞(Lym)、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介素13(IL-13)和白介素17(IL-17)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对MUC5AC水平与Neu、Mac、Eos、Lym、VEGF、ICAM-1、IL-13、IL-17的关系进行分析。此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UC5AC、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鉴别诊断BA及COPD的效能。结果:COPD组诱导痰MUC5AC水平高于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诱导痰Mac和Eos水平均低于BA组,COPD组诱导痰Neu水平高于B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诱导痰VEGF、ICAM-1、IL-13和IL-17水平均低于B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诱导痰MUC5AC与炎症细胞Mac、Eos和炎症因子VEGF、ICAM-1、IL-13和IL-17呈负相关(P<0.05),与炎症细胞Neu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得:诱导痰MUC5AC鉴别BA和COPD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以及约登指数均高于炎症细胞Neu、Mac、Eos以及炎症因子VEGF、ICAM-1、IL-13、IL-17。结论:COPD患者诱导痰MUC5AC水平高于BA患者,MUC5AC与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有关,MUC5AC的检测有助于鉴别BA或COPD,其有望作为临床BA或COPD的监测指标和治疗靶点。
李华李琪刘峰方芳陈良臻陈志强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黏蛋白5AC诱导痰炎症细胞炎症因子
细颗粒物及冷刺激对气道上皮细胞黏蛋白5AC的刺激诱导机制研究
2022年
目的 分析细颗粒物及冷刺激对气道上皮细胞黏蛋白5AC的刺激诱导机制。方法 构建细颗粒物(PM2.5)及冷刺激的染毒细胞模型,刺激诱导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发生,并借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条件下MUC5AC蛋白的分泌水平表达。结果 ELISA法检测下PM2.5+5℃刺激组的MUC5AC蛋白(0.764±0.004)μg/ml的分泌水平分别高于PM2.5刺激组(0.422±0.003)μg/ml、5℃刺激组(0.325±0.003)μg/ml及对照组(0.215±0.004)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中,PM2.5+5℃刺激组(0.758±0.005)μg/ml的MUC5AC蛋白的分泌水平同样高于PM2.5刺激组(0.455±0.005)μg/ml、5℃刺激组(0.328±0.003)μg/ml及对照组(0.225±0.006)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寒冷环境对PM2.5致呼吸道损害效应的影响明显,此数据可为寒冷地区空气污染所致气道炎症的防控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刘峰周向东李琪刘畅李华
关键词:颗粒物黏蛋白5AC呼吸道黏膜冷刺激
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成人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2
2017年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成人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重度支气管哮喘成年患者共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每次2吸,b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粉吸入剂18μg,qd。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哮喘控制测试表(ACT)评分、呼吸功能指标和哮喘急性发作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4.55%、96.3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73%、7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CT评分、各呼吸功能指标和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CT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和最大呼气流量均显著大于治疗前,最大呼气流量变异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均显著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发作次数均显著少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与对照组的14.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成人重度支气管哮喘可有效降低病情严重程度,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次数,临床疗效好且安全性较高。
韩忠李华王齐陈家亮
关键词:噻托溴铵布地奈德福莫特罗重度支气管哮喘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P-ACC、LKB1表达变化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乙酰辅酶A羧化酶磷酸化后的产物(P-ACC)、肝激酶B1(LKB1)表达变化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NSCLC组织中的VEGF、P-ACC、LKB1、CD34,并根据CD34染色情况计算MVD,分析VEGF、P-ACC、LKB1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MVD的关系。结果 100例NSCLC组织中,VEGF、P-ACC、LKB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27%、25%;与肿瘤直径<5 cm、组织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肿瘤直径≥5 cm、组织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阳性表达率增高而P-ACC、LKB1阳性表达率降低(P均<0.05)。与同指标阳性组织比较,VEGF阴性组织中MVD升高而P-ACC、LKB1阴性组织中MVD降低(P均<0.05);NSCLC组织中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379,P<0.05),P-ACC、LKB1表达与MVD呈负相关(r分别为-0.563、-0.456,P均<0.05)。结论在NSCLC组织中,肿瘤直径大、组织分化低、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表达增加而P-ACC、LKB1表达减少;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关系,而P-ACC、LKB1表达与MVD呈负相关关系。
韩忠吴文川李华王齐
关键词:微血管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