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国艳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唐山市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折
  • 2篇多发
  • 2篇栓塞症
  • 2篇下肢
  • 2篇下肢骨折
  • 2篇护理
  • 2篇合并脂肪
  • 1篇导航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预防性
  • 1篇预防性护理
  • 1篇预防性护理干...
  • 1篇预后
  • 1篇预后效果
  • 1篇脂肪栓塞
  • 1篇栓塞
  • 1篇盆骨
  • 1篇疗效
  • 1篇后效

机构

  • 4篇唐山市第二医...

作者

  • 4篇赵国艳
  • 3篇李翠花
  • 3篇陈伟伟
  • 3篇郝春艳
  • 3篇张雪
  • 2篇刘伟
  • 1篇杨伟欣
  • 1篇王爱平

传媒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广西医学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2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护理主导模式下导航护士在下肢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症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护理主导模式下导航护士在下肢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症(FES)中的作用。方法成立FES导航护士团队,明确导航护士的职责,包括与FES及疑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协调团队工作、参与并监督FES的诊疗过程、分析整合信息并评估FES诊疗过程、组织FES会议。结果导航护士共参与9例可疑FES患者的诊疗工作,最终确诊为FES 7例,FES团队成功救治6例,死亡1例。结论在护理人员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中,导航护士为FES的诊疗提供了安全保障,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陈伟伟张雪李翠花赵国艳郝春艳
早期损伤控制复苏联合多学科协作急救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病人疗效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急救模式联合早期损伤控制复苏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实施多学科协作急救模式联合早期损伤控制复苏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病人3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观察组模式实施前行传统积极液体复苏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2组病人24 h内胶体液、晶体液、血浆和浓缩红细胞的输注量,体温恢复、凝血功能恢复及乳酸清除时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无胶体液补充。观察组病人晶体液和浓缩红细胞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浆输注量高于对照组,体温恢复、凝血功能恢复及乳酸清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研究组DIC发生率为3.33%,死亡率为6.67%与对照组的10.00%和16.67%,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急救模式联合早期损伤控制复苏应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能够快速、有效地恢复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状态。
刘丽颖杨伟欣王爱平华霖娇赵国艳
关键词: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脂肪栓塞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2017年
目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脂肪栓塞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本文选取400例骨折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的脂肪辁塞发生率以厦相关生化指标太小变化结果。结果护理后,护理组的血氧浓度、氧分压、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心率五项相关的生化指标大小分别是(95.18±4.14)%、(100.62±8.12)mmhg、(125.08±7.07)g/l、(113.99±3.33)10^9/l以及(96.08±11.07)次/分钟.和对照组护理后对应的五项相关的生化指标大小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折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后,可以明显降低脂肪栓塞发生率.同时对于患者的预后处理效果也较好。
陈伟伟张雪李翠花刘伟郝春艳赵国艳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骨折脂肪栓塞预后效果
护理人员为主导的多发下肢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症的护理管理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总结护理人员为主导的多发下肢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症的主导的护理管理及经验。方法采用以护理人员为主导的多发下肢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症的管理模式,即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教育、脂肪栓塞症的风险评估、患者健康教育、护理查房及监护。对于并发脂肪栓塞症者立即配合临床医师开展抢救并转入ICU进行全面治疗。结果高度可疑脂肪栓塞的21例患者中,2例最终诊断为胸腔积液,1例为外伤性颅脑损伤,其余患者最终确诊为脂肪栓塞症。结论对于多发下肢骨折采用以护理人员为主导的脂肪栓塞症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对该疾病早期诊断及预防。
陈伟伟裴宝瑞张雪李翠花刘伟郝春艳赵国艳
关键词:护理管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