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烊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动图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心脏病患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变
  • 1篇血流变化
  • 1篇日间
  • 1篇日间嗜睡
  • 1篇嗜睡
  • 1篇双支架
  • 1篇平滑肌

机构

  • 4篇广东省心血管...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余烊
  • 2篇谭宁
  • 2篇蒋磊
  • 2篇谭宁
  • 2篇何鹏程
  • 1篇罗长军
  • 1篇申铁梅
  • 1篇杨帆
  • 1篇钟燕燕
  • 1篇刘远辉

传媒

  • 4篇岭南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日间嗜睡程度现状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调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日间嗜睡程度现状,探讨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颈围、腹围、臀围与其日间嗜睡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于广东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对41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测量患者的嗜睡程度,自编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 415例研究对象中,嗜睡阳性检出率为28.9%,主要表现为日间嗜睡严重。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日间嗜睡程度与患者的身高(r=0.108)、体质量(r=0.231)、体质量指数(r=0.199)、颈围(r=0.173)、腹围(r=0.230)、臀围(r=0.211)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日间嗜睡阳性率较高,与日间嗜睡相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应多关注冠心病患者的日间嗜睡情况,及时发现不利因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钟燕燕赖敏华余烊何鹏程谭宁申铁梅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日间嗜睡
显微操作条件下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与评估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建立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保证建模的稳定性,提高动物存活率,并使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以及伊文氏蓝与TTC双染色等手段对模型的构建进行评估。方法SPF级C57BL/6雄性小鼠16只,经口气管插管后开胸,显微镜直视条件下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模前后各检测一次心电图,术后1d先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相关数据,随后经颈外静脉注射1%伊文氏蓝,开胸取心脏切片进行TTC染色。结果小鼠死亡率为6.25%(1/16),经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评估建模成功率为93.75%(15/16)。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63.97%±2.61%下降到23.04%±5.11%;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由术前的34.24%±1.82%下降到10.56%±2.45%;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由(2.39±0.15)mm上升到(3.52±0.18)mm;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壁厚度由(1.18±0.08)mm下降到(0.78±0.08)mm。心肌梗死后心电图显示T波高耸,ST段抬高。伊文氏蓝与TTC双染色可见明显心肌梗死区。结论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伊文氏蓝与TTC双染色评估后,显微操作条件下构建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稳定可靠。
余烊余烊杨帆蒋磊谭宁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显微操作小鼠
Let-7d*在增生性血管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
2021年
目的探究Let-7d*在增生性血管疾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分别构建球囊损伤模型与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研究Let-7d*在这两种模型中的表达趋势,并调控Let-7d*的表达,研究其相关生物学功能。结果在球囊损伤诱导新生内膜生长的模型中,Let-7d*的表达水平较在正常颈动脉中明显降低,同时在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也明显下调。在体内动物模型中Let-7d*对球囊损伤大鼠颈动脉血管内膜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在体外细胞模型中Let-7d*是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的一个强有力的负性调控因子。结论Let-7d*在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膜增生的血管壁中的表达下调,且Let-7d*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及大鼠颈动脉新生内膜增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邵帅余烊秦姗姗刘远辉谭宁
关键词:平滑肌细胞微小RNA
不同双支架技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左主干分叉病变后的左前降支TIMI血流变化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4种不同双支架技术(Crush、Culotte、T、TAP)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左主干(left main,LM)分叉病变(left main bifurcation disease,LMBD)后的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descending,LAD)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变化。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ACS合并LMBD并接受双支架技术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采用双支架技术的不同,将患者分成4组,分别是Crush组、Culotte组、T组、TAP组。通过检测术后LAD的TIMI血流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各组技术的相对优劣。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M-LAD直径是双支架技术的危险因素;而LM-左旋支(left circumflex,LCX)直径和LM支架总长度是保护因素。Culotte组术后LAD的TIMI血流改善情况明显差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双支架技术对患者术后LAD血流的改善程度有差异,Culotte技术改善LAD的TIMI血流效果比TAP、T和Crush技术差,TAP、T和Crush技术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罗长军余烊柯组辉蒋磊何鹏程谭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