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敏

作品数:11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肿瘤
  • 7篇细胞
  • 5篇放疗
  • 4篇疗法
  • 4篇放射疗法
  • 3篇小细胞
  • 3篇肺癌
  • 2篇预后
  • 2篇肿瘤微环境
  • 2篇微环境
  • 2篇细胞肺癌
  • 2篇小细胞肺癌
  • 2篇立体定向放疗
  • 2篇量子
  • 2篇量子点
  • 2篇非小细胞
  • 2篇肝肿瘤
  • 2篇成像
  • 1篇动态增强磁共...
  • 1篇动态增强磁共...

机构

  • 11篇浙江省肿瘤医...
  • 2篇中山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方敏
  • 5篇陈明
  • 4篇陈梦圆
  • 2篇胡晓
  • 2篇王谨
  • 2篇徐裕金
  • 2篇马红莲
  • 2篇金莹
  • 2篇唐华容
  • 2篇董百强
  • 2篇张磊
  • 2篇杨一威
  • 2篇陈亚梅
  • 1篇张力
  • 1篇李浦
  • 1篇段青
  • 1篇刘鲁迎
  • 1篇程国平
  • 1篇余新民
  • 1篇卢红阳

传媒

  • 4篇中华放射肿瘤...
  • 2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D-1抑制剂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模式研究解读
2024年
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SABR)是无法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治疗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或两者同时发生的情况很常见。该研究旨在探索免疫联合SABR(I-SABR)对比SABR治疗早期或孤立肺实质复发性淋巴结阴性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2017年6月至2022年3月,研究共入组美国德克萨斯州3家中心的156例未经治疗NSCLC患者,其中141例接受分配的治疗。入组患者随机1∶1分为SABR治疗组(n=78)和I-SABR治疗组(n=78)。入组条件为年龄18岁及以上;病理证实为未经治疗的ⅠA~ⅠB期(肿瘤大小≤4 cm,N0M0);ⅡA期(肿瘤大小≤5 cm,N0M0)或ⅡB期(肿瘤大小>5 cm且≤7 cm,N0M0);以及孤立的实质性复发(肿瘤大小≤7 cm)的NSCLC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无事件生存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率和治疗相关毒性等。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95%CI:28.7~38.1),结果显示,I-SABR显著提高了4年无事件生存率[77%(95%CI:66%~91%)vs53%(95%CI:42%~67%)][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PP),HR=0.38,95%CI:0.19~0.75,P=0.0056;意向性(intention-to-treat,ITT)人群,HR=0.42,95%CI:0.22~0.80,P=0.0080]。SABR组没有发生3级及以上的不良事件;I-SABR组中,10例患者(15%)出现了与纳武利尤单抗有关的3级免疫不良反应,没有3级及以上的毒性发生。因此,与单纯SABR相比,I-SABR显著提高了早期或孤立肺实质复发性淋巴结阴性NSCLC患者的4年无事件生存率,毒性可耐受。
付相君楼丽姝方敏
关键词:立体定向放疗淋巴结阴性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大小总生存率肺实质
基于量子点标记探针技术的肝癌细胞体外生长模式研究
2018年
[目的]建立肝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模型,模拟在体肿瘤微环境,在体外研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生物学行为特点。[方法]基于Matrigel制作三维基质模型,跟踪观察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形态并三维重建,同时利用荧光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实时监测HCCLM9的形态学以及动力学特征。[结果]在该三维培养模型中,HCCLM9细胞呈现出典型的肿瘤侵袭多步骤特征,包括:克服衰老,局灶性增生活跃,优势克隆侵袭。HCCLM9细胞在接种后不同时态,细胞及细胞间展现出不同形态,呈现出血管拟态及不规则克隆,同时伸出伪足,促进细胞变形,并向四周浸润生长,证明肝癌细胞具备自身变形能力。[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体外人肝癌细胞培养三维模型,表达MT1-MMP的伪足以及血管形成在肝癌侵袭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方敏陈梦圆刘璐璐应航洁陈明
关键词:肝肿瘤量子点肿瘤侵袭
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21年
放射性肺损伤(RILI)是胸部肿瘤放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可分为早期放射性肺炎和晚期放射性肺纤维化。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早期炎症,而放射性肺纤维化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患者最终会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RILI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报道的相关机制包括遗传异质性、氧化应激、细胞损伤等。本文就RILI的发病机制进行文献综述。
应航洁陈亚梅陈梦圆方敏陈明
关键词:放射性肺损伤发病机制
双侧乳腺癌同步放疗设计中多射野中心及固定钨门技术的应用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拟利用双射野中心及固定钨门限定射野范围方式分别设计双侧乳腺癌的容积弧形旋转调强及三维静态调强放疗计划,并对两者放射治疗计划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此放疗技术在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8例确诊且进行放疗的双侧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Ray Station v4.5系统,基于Trilogy加速器参数分别设计两种固定射野的调强计划:双射野中心容积旋转调强(D-VMAT)、双射野中心三维静态调强(D-sIMRT)。肿瘤计划靶区(PTV)处方剂量为5 000 cGy/25 f,要求双侧乳腺靶区PTV-L、PTV-R均至少95%以上的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及计划系统的Clincal goal工具比较两者剂量分布、靶区剂量的均匀性及适形性和心脏、双肺、肝脏、脊髓等重要危及器官的剂量差异。结果:两种双中心固定射野的调强计划均可以满足双侧乳腺肿瘤靶区的处方剂量,同时重要器官的剂量满足临床放疗医师限定标准。D-VMAT计划在剂量均匀性指数(HI)及靶区适形度指数(CI)方面均优于D-s IMRT计划(P<0.05)。两者在心脏V_(20)、肝脏V_5和D_(mean)以及脊髓D_(max)保护上并无明显差异。D-s IMRT与D-VMAT计划在全肺的剂量上相比较,后者可以显著降低全肺区域的剂量受量,V5(47.9%±4.6%vs 42.2%±3.9%, P=0.001)、V20(22.9%±6.7%vs 17.5%±4.3%, P=0.021)、V_(30)(15.7%±5.8%vs 11.7%±3.6%, P=0.031)、D_(mean)[(1 222.5±246.7)cGy vs(1 009.5±161.3)cGy, P=0.009],且能更好降低心脏的平均剂量(P<0.05);机器跳数MU为(1 177±311 vs 908±130, P=0.036)。结论:双射野中心及限定射野钨门技术的调强计划均可以满足双侧乳腺癌的临床放疗实施,同时D-VMAT计划可给予靶区更好的剂量均匀性及适形性,降低心脏和肺放疗损伤剂量以及提高治疗效率。
张磊李浦杨一威翁邓胡方敏邵凯南郑士明
关键词:双侧乳腺癌
局限期SCLC超分割或大分割放疗同步化疗预后比较
2017年
目的 比较超分割或大分割放疗同步化疗对局限期SCLC的生存影响。方法 超分割和大分割组分别入组患者92、96例。超分割组采用45 Gy分30次,2 次/d。大分割组采用55 Gy分22次,1 次/d。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超分割和大分割组患者1、2、5年PFS率分别为82%、61%、59%和85%、69%、69%(P=0.27),OS率分别为85%、41%、27%和77%、34%、27%(P=0.37)。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开始到放疗开始时间≤43 d是PFS的有利因素(P=0.005),化疗开始到放疗结束时间≤63 d、PCI是OS有利因素(P=0.044、0.000)。超分割组和大分割组2、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8%、9%和16%、2%(P=0.009)。结论 采用加速超分割或大分割方案联合同步化疗的PFS及OS均显著提高。控制化疗开始至放疗开始、结束时间≤43 d、≤63 d有利于提高PFS和OS。但2、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超分割组显著高于大分割组。
胡晓夏冰包勇徐裕金王谨马红莲金莹方敏唐华容陈梦圆董百强傅小龙陈明
关键词:超分割大分割预后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胸部放疗靶区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2018年
目的 通过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 SCLC)胸部不同放疗靶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2-2017年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及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2程EP方案诱导化疗后无疾病进展的309例局限期 SCLC 患者.随机分为照射化疗后残留肿瘤组(159例)和照射化疗前原发病灶组(150例). 2个组患者均采用累及野照射纵隔阳性淋巴结的完整结区.胸部放疗采用45 Gy分30次3周完成,2 次/d,与第3程EP方案化疗同步进行.共化疗4-6程.放化疗后疗效评价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的患者接受全脑预防性放疗25 Gy分10次2周完成或30 Gy分15次3周完成.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数据.结果 照射化疗后残留肿瘤组和化疗前原发病灶组 1、 2、 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 79. 4%、 61. 5%、 60. 1%和 79. 8%、 66. 5%、 57. 3% ( P=0. 73).化疗后残留肿瘤组和化疗前原发病灶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 1个月(95%CI:18.2~26. 0)和26. 9个月(95%CI:23.5~30. 3),1、3、5、7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81. 1%、31. 6%、23. 9%、 22. 2%和85. 3%、36. 6%、26. 1%、20. 0%(P=0. 51).化疗后残留肿瘤组和化疗前原发病灶组2-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32. 9%和43. 2%(P=0. 01),2-3级肺纤维化发生率分别为2. 0%和10. 9% (P=0. 01).结论 对于诱导化疗后的局限期SCLC,胸部放疗可仅照射化疗后残留原发灶,纵隔淋巴结引流区可常规采用累及野放疗.
胡晓包勇徐裕金张力王谨马红莲金莹徐晓玲宋正波彭芳唐华容方敏孔月陈梦圆董百强余新民卢红阳张沂平范云陈明
关键词:放疗靶区前瞻陛研究
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在寡转移NSCLC的临床应用和前景
2023年
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药物的快速进展,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带来了长期生存获益。尤其是针对转移病灶少的晚期肺癌,通过积极的局部治疗手段,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的可能。近年来,随着放射技术的进步,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实现了对小靶区肿瘤的精准高剂量放射治疗,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可手术的早期肺癌,而其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也正被积极探索。本文就SBRT在晚期寡转移肺癌的研究现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方敏杜向慧赖霄晶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MRI动态增强参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多项动态增强参数进行分析,并与其病理分级进行对照,探索二者的相关性,评价MRI动态增强参数在评估HCC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5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HCC患者,分别测量不同时相肿瘤实性区与正常肝实质感兴趣区的多个参数(SEE、TTP、SIpeak)值,分析不同病理分级的HCC的动态增强参数特点及其与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理学分级的HCC的多项动态增强参数,如SEE、TTP、SIpeak值存在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分级较高的HCC,SEE、SIpeak值较高,组织病理学分级较低的HCC,SEE、SIpeak值较低,二者呈正相关(P<0.05);高级别HCC的TTP值较低,低级别HCC的TTP值较高,二者呈负相关(P<0.05)。结论HCC的多项MRI动态增强参数与其组织病理学分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SEE、TTP、SIpeak值能够反映HCC的组织病理学分级。
郝盈方敏段青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组织病理学肿瘤分级
图像引导放疗技术下癌症治疗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9年
国内恶性肿瘤患者病例数越来愈多,死亡率也居高不下。放射治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三大有效方式之一,放疗环节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率有重要的作用,先进的图像引导下的放疗技术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准确的核定治疗的位置,保证剂量投射的精度,较大程度的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放疗计划的二维及三维模体剂量验证也是质量保证的重要部分,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放疗物理师设计的放疗剂量与直线加速器出束的剂量能相对一致。如何精确有效地保证放疗各环节中的治疗质量是放射治疗界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主要探讨目前放射治疗中图像引导技术实施及放疗计划剂量验证中的质量保证与控制,同时针对日新月异的设备与技术,探索新的放疗质量保证措施。
张磊刘鲁迎方敏杨一威郑士明
关键词:图像引导肿瘤放疗
基于量子点多分子成像技术的肿瘤微环境研究
目的 结合量子点原位多分子成像技术探究肿瘤微环境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肝癌和胃的临床病理标本,利用免疫组化和量子点成像技术对癌细胞及其相关微环境中的关键分子进行成像。结果 在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肿瘤微环境呈现动态改变。首...
方敏李雁
关键词:量子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