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佳
- 作品数:16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盐酸非那吡啶的医药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盐酸非那吡啶的医药用途。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治疗或/和预防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或冠状病毒感染。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盐酸非那吡啶或非那吡啶盐酸盐或非那吡啶的应用,所述应用为以下(a)和/...
- 岑山王宇佳吕凯赵建元郭赛赛马铃
- 文献传递
- 来源于篮状菌的抗流感病毒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来源于篮状菌的抗流感病毒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抗病毒化合物其结构式如下所示:<Image file="DDA0002591518460000011.GIF" he="207" imgCont...
- 余利岩何文妮张冉王宇佳岑山柏菁璘张涛苏静刘红宇田永强
- 来源于篮状菌的抗流感病毒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来源于篮状菌的抗流感病毒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抗病毒化合物其结构式如下所示:<Image file="DDA0002591518460000011.GIF" he="297" imgCont...
- 余利岩何文妮张冉王宇佳岑山柏菁璘张涛苏静刘红宇田永强
- 一种包含氨基酸连接链的羰基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含氨基酸连接链的羰基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抗艾滋病药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包含氨基酸连接链的羰基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包含氨基酸连接链...
- 朱梅王玉成岑山董飚王菊仙彭宗根王宇佳张国宁单淇杜潇楠王明华牛伟萍窦月周慧宇胡尚玖王维
- 文献传递
- 新型siRNA抗流感病毒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设计合成具有广谱性抗流感病毒活性的siRNA,分别在细胞内和小鼠体内进行活性评价。方法从甲型流感病毒毒株A/WSN/33的基因(PB2、PB1、PA、M、NS)中提取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合成siRNA。通过293T-Gluc系统和单轮感染流感病毒系统对siRNA进行活性筛选。然后在细胞水平检测siRNA对流感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并且经雾化给药途径对siRNA的体内抗流感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活性筛选得到4条具有50%以上抑制活性的siRNA(siPB2-1、siPB2-2、siPB1-2和siNS-1),EC50值在0.4~1.3 nmol/L之间。4条siRNA对另外两株A/PR/8/34和B/Beijinghaidian/1386/2013(Victoria系)流感病毒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动物实验表明,siPB2-1经雾化给药途径可以对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新合成的siRNA在细胞水平和小鼠体内均具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活性。
- 张永欣赵斐王宇佳张瑞欣岑山
- 关键词:动物实验
- 一种核酸碱基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核酸碱基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该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具有明显的抑制HIV蛋白酶和/或逆转录酶的活性;毒性研究显示其具有良好的成药性,表明该类化合物作为抗艾滋病药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根据实施例...
- 王玉成朱梅王菊仙白晓光张国宁董飚彭宗根岑山王宇佳王明华赵跃杜潇楠张煊笛邵端阳李云鸽
- 环肽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抗病毒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环肽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抗病毒用途。该环肽化合物可为式Ⅰ所示的南平霉素D或式Ⅱ所示的泽尔科瓦霉素:<Image file="DDA0002767605090000011.GIF" he="307" imgCo...
- 甘茂罗郝晓萌张玉琴岑山余利岩彭宗根王宇佳李健蕊
- 文献传递
- 一种酰胺类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式Ⅰ所示结构的酰胺类衍生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该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具有明显的抑制HIV蛋白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毒性研究显示其具有良好的成药性,表明该类化合物作为抗艾滋病药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王玉成朱梅王菊仙张国宁董飚彭宗根岑山王宇佳杜潇楠王明华赵跃李云鸽张煊笛邵端阳牛伟萍
- 文献传递
- SLFN14蛋白抑制HIV-1作用机制研究
- 目的:Schlafen(SLFN)家族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具有抑制细胞增殖、驱动减数分裂、调控T细胞分化及调节免疫应答等多种功能。近几年,研究表明人SLFN11及SLFN13均具有显著的抑制HIV-1病毒活性,而其...
- 陈淑敏王宇佳张瑞欣岑山
- 关键词:蛋白抑制
- 波形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相关功能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病毒性疾病的暴发日益频繁,促使人们积极研究不同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病毒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依赖宿主细胞的酶系统、原料和能量进行复制和传播[1]。它们在感染过程中的发病机制一方面取决于病毒颗粒上的特定效应分子,另一方面取决于宿主细胞上的特定受体。宿主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主要由微管(MT)、微丝(MF)及中间纤维(IF)组成[2]。其中波形蛋白是III型细胞骨架中间纤维的一种,主要在间充质来源的细胞中表达,因此,它主要存在于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免疫系统细胞中[3]。波形蛋白的分布借助了与微丝、微管蛋白的相互作用从核周延伸到细胞膜,在细胞结构和动力学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波形蛋白与其他细胞骨架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功能,充当细胞机械功能的调控者,包括细胞迁移、分裂等[4-6]。另一方面,波形蛋白通过调控几种丝裂原活化蛋白(MAP)激酶的定位和活性、脂质代谢以及基因表达等,从而在细胞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7]。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波形蛋白对于病毒感染至关重要[8-12]。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详细介绍了波形蛋白在病毒感染各阶段的功能,包括病毒的进入、运输、复制、组装和释放。此外,我们还为靶向波形蛋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包括抗体或化学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病毒-波形蛋白相互作用,以潜在地干扰病毒的发病机制。
- 王宇佳安妮岑山
- 关键词:波形蛋白细胞骨架中间纤维病毒性疾病成纤维细胞病毒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