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颖

作品数:17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土壤
  • 4篇养分
  • 4篇土壤养分
  • 4篇化学计量
  • 4篇化学计量比
  • 3篇灾害
  • 3篇生态恢复
  • 3篇群落
  • 3篇物种
  • 3篇物种多样性
  • 3篇灌草
  • 3篇海拔
  • 3篇干热
  • 3篇干热河谷
  • 2篇地震
  • 2篇地震灾区
  • 2篇灾区
  • 2篇震区
  • 2篇震灾
  • 2篇植被

机构

  • 17篇福建农林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7篇刘颖
  • 14篇林勇明
  • 13篇王道杰
  • 11篇李键
  • 8篇刘颖
  • 2篇孙凡
  • 2篇李美娜
  • 1篇吴松青
  • 1篇王荣
  • 1篇王荣
  • 1篇刘颖
  • 1篇刘颖
  • 1篇梁光红
  • 1篇吴则焰
  • 1篇张飞萍
  • 1篇胡霞
  • 1篇黄晨燕

传媒

  • 6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山地学报
  • 2篇农业开发与装...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昆虫学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森林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0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析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措施被引量:4
2017年
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林业中最具危害性的病虫害之一,是松树中的"癌症",该病害具有病发隐蔽、发病速度快、治理难度大的特点。文章概述了松材线虫病的致病机理和传播方式,重点介绍了松材线虫病的化学、生物等防控措施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科学可持续性地松材线虫病防治建议。
李美娜叶巧茹刘颖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
不同气候区失稳性坡面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密度的关系——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蒋家沟流域为例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泥石流频发流域不同气候类型失稳性坡面土壤密度与生物量特征及其关系,是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恢复的先决条件,对促进该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及其变化的准确评估极为重要。【方法】选择蒋家沟流域温带湿润山岭区(大地阴坡和小尖风阳坡)、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多照沟阳坡)、亚热带干热河谷区(大凹子沟阴坡和查菁沟阳坡)3个主要气候区为研究区,在各气候区失稳性坡面的不同区段(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设置样地,进行植被群落调查、植物和分层土壤样品(0~5 cm、5~10 cm、10~20 cm)采集,测定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土壤密度等。【结果】(1)乔木生物量在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显著高于温带湿润山岭区(P <0.05);凋落物生物量则表现为温带湿润山岭区显著高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P <0.05);在无乔木分布的亚热带干热河谷区失稳性坡面,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表现为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P <0.05)。(2)不同气候区失稳性坡面的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关系符合根冠异速生长幂函数模型,表现出稳定的生长比例。(3)总体上,气候区和坡面不同区段及其交互作用对生物量和分层土壤密度均存在显著的影响(P <0.05),但不同气候区坡面土壤密度空间变异不大,表现为弱变异性。(4)随0~5 cm土壤密度增大,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下降,但根冠比无显著变化。【结论】本研究阐明了泥石流频发流域土壤密度、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和根冠比沿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系统分析其相互间的关系,促进了环境因子对植被调控机制方面的认识,对基于环境因子效应开展生态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吴建召孙凡崔羽贺静雯刘颖刘颖刘颖王道杰
关键词:气候类型泥石流土壤密度生物量根冠比
蒋家沟流域植物群落灌草层数量分类、排序及其生境解释被引量:8
2020年
为探讨蒋家沟流域植物群落灌草层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在流域内不同海拔梯度选取24个样地进行植被调查,采用9个环境指标刻画植物群落的地形、空间位置和土壤养分特征;利用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CCA排序的方法,分析蒋家沟流域主要植物群落灌草层类型及影响植被类型变化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TWINSPAN数量分类将蒋家沟流域植物群落灌草层划分为7种类型.(2)样点DCA排序第1轴基本反映了海拔梯度的变化,第2轴基本反映了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DCA排序图可很好地反映TWINSPAN分类产生的7个主要群丛.(3)CCA排序表明,影响蒋家沟流域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高度、土壤含水量和放牧与否.可见,蒋家沟流域灌草层植被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格局,且植物群落中物种的分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该结果可为干热河谷的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图5表4参50)
贺静雯刘颖刘颖余杭吴建召崔羽林勇明王道杰林勇明
关键词:干热河谷植物群落环境变量TWINSPANCCA
干热河谷优势灌木种类的根系结构及碳氮磷元素含量特征被引量:10
2020年
研究干热河谷优势灌木的根系特征,有助于了解植物根系的养分和水分吸收能力、固土作用及对恶劣环境的适应与生存策略,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马桑(Coriaria sinica)、坡柳(Dodonaea viscose)和苦刺(Sophora davidii)3种干热河谷优势灌木种类,对其根系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碳(C)、氮(N)、磷(P)元素含量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马桑、坡柳和苦刺的根长、根表面积、干质量以及部分径级比根长(SRL)和比表面积(SSA)无显著差异,马桑0-2 mm根系的比根长显著高于>2 mm根系,表明其0-2 mm根的养分与水分吸收能力优于>2 mm的根;坡柳和苦刺0-1 mm根系的比根长均显著高于>1 mm根系,表明其0-1 mm根的养分与水分吸收能力显著高于>1 mm的根.苦刺根系的平均C、N、P含量显著高于马桑和坡柳,不同径级的N含量均显著高于马桑和坡柳,这与苦刺为豆科植物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有关.根据N:P判断,苦刺根系受P的限制,马桑和坡柳根系受N的限制.3种灌木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与元素含量基本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原因在于比根长和比表面积随径级变化的趋势与根系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造成两者相关性不显著.综上所述,干热河谷3种灌木的根系形态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元素C、N、P含量以苦刺最高,该结果有助于了解当地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和适应生存策略.
刘颖贺静雯李松阳余杭吴建召崔羽林勇明林勇明李键
关键词:干热河谷根系结构化学计量比
松墨天牛的防治措施综述被引量:5
2017年
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导致"松树癌症"的重要因子。在概述了松墨天牛的传播方式和生活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松墨天牛的化学、生物等防治措施,以期控制其蔓延速度和降低松树受害程度,为今后科学防治松墨天牛提供参考。
李美娜刘颖黄晨燕
关键词:松墨天牛
蒋家沟流域不同海拔灌草层群落特征与土壤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为了解干热河谷区不同海拔梯度植物群落灌草层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水分之间的关系,该文选择干热河谷典型流域——蒋家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流域内海拔1400~3000 m范围设置样带,对样带内8个海拔梯度的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统计不同海拔梯度灌草层的物种组成,测定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和持水量,并将土壤指标与植被多样性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样地共发现灌草层植物32科77属80种,且灌草层植物群落组成、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全磷(TP)含量、土壤含水量和持水量均受海拔梯度的影响显著(P<0.05)。其中,土壤含水量、持水量、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随着海拔升高不断增加,且高海拔区域SOC含量显著高于中低海拔区域(P<0.05)。土壤TP含量与Pielou指数、土壤含水量与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除海拔梯度外,土壤养分、水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群落灌草层组成和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贺静雯刘颖李松阳刘颖吴建召崔羽林勇明王道杰林勇明
关键词: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土壤水分
灾害干扰受损区自然恢复初期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以洪涝诱发灾害干扰受损区的次生阔叶林、杉木林和毛竹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林型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等11项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次生阔叶林和杉木林在未受损-刚受损-受损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先增大后减小,毛竹林逐渐减小;次生阔叶林和杉木林总孔隙度、含水率、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先减小后增大,毛竹林逐渐减小;3种林型土壤质地先变粗后变细。(2)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含水率、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可作为评价灾害干扰受损区土壤物理性质恢复能力的主要指标。(3)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3种林型土壤抗蚀性在未受损-刚受损-受损恢复过程中先减小后增大,受损自然恢复状态土壤抗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杉木林、次生阔叶林、毛竹林。研究结果可为灾害干扰受损区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及土壤恢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李松阳余杭罗清虎刘颖刘颖林勇明王道杰林勇明
关键词:洪涝植被恢复土壤物理性质主成分分析
蒋家沟流域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被引量:5
2021年
基于蒋家沟流域1300~2900 m的海拔范围,以200 m间隔划分8条海拔梯度,对不同海拔梯度的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相似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海拔梯度地上植被物种数均显著高于土壤种子库,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相似程度均偏低,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优势物种间存在不完全同步性,即地上植被除1700~1900、1300~1500 m外均以多年生草本占优势,土壤种子库仅在高于2300 m海拔的地区以多年生草本占优势,流域内土壤种子库对地上植被自然恢复与更新的能力较弱。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种子库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地上植被。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M、D和H最高值均出现在温带湿润山岭气候区,最低值均出现在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区,不同气候区水热条件的差异影响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蒋家沟流域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而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不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金沙江小流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刘颖刘颖李松阳余杭吴建召崔羽林勇明王道杰林勇明
关键词:海拔梯度土壤种子库植被物种多样性
震区典型受损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恢复率与空间异质性被引量:4
2019年
在我国西南强地震影响区生态恢复重建的背景下,探明不同气候区不同恢复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的恢复率以及空间异质性及其演变规律,对准确认识生态恢复作用下灾害干扰区的土壤恢复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汶川地震灾区干旱河谷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受损治理区为研究样地,以邻近的未受损区为对照,分析地震后恢复期受损治理区土壤SOC、TN、TP的恢复率以及空间异质性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两种气候区内受损治理区SOC、TN、TP的含量整体上显著低于未受损区,说明地震后受损治理区的养分状况尚未恢复至震前水平.养分恢复率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TN(53%-58%)、TP(51%-58%)高于干旱河谷季风气候区TN(32%-36%)、TP(41%-49%),SOC的平均恢复率在两个气候区表现基本一致,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更高的养分恢复率.干旱河谷气候区受损治理区和未受损区的养分变异系数均高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说明干旱河谷气候区土壤结构稳定性较差,受灾害破坏更为严重,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较大,发生水土流失及次生灾害的可能性更大.干旱河谷气候区受损治理区的C:N值大于未受损区,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则相反.上述研究表明灾区土壤养分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而气候可能是影响土壤恢复的主导因子,结果可为灾区生态恢复进程提供理论依据.
刘颖贺静雯吴建召崔羽罗清虎林勇明林勇明李键
关键词:地震灾区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
红壤区灾害受损不同林型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被引量:1
2019年
为探究福建省南平市洪涝灾害受损区不同林型自然恢复过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以该区毛竹林、杉木林和次生阔叶林等3种主要林型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板技术研究林地受损、受损自然恢复7年(自然恢复)和未受损3个阶段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结果表明:对不同林型而言,杉木林和次生阔叶林自然恢复样地对6类碳源利用情况优于受损样地,微生物整体活性优于未受损样地,而毛竹林仅对3类碳源利用较好,微生物整体活性低于未受损样地.杉木林和次生阔叶林自然恢复样地微生物多样性指数H、E和D显著优于受损样地(P < 0.05),而毛竹林2个样地差异不显著.林型与恢复阶段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除多聚物外的其他碳源与H、E、D.对3种林型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是氨基酸类、碳水化合物类和羧酸类.综上所述,3种林型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总体活性上升,但次生阔叶林和杉木林微生物群落恢复程度好于毛竹林.
崔羽贺静雯刘颖吴则焰吴则焰罗清虎李键李键王道杰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群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