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林
- 作品数:16 被引量:199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老年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两种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的影响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70例和经皮椎体成形术组80例,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脊柱功能障碍程度,观察两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Cobb角较术前降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术后1、6个月时Cobb角明显低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6个月ODI指数较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1、6个月ODI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063,P=0.802)。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明显改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
- 王博王庆雷臧传义赵小林
-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脊柱骨折COBB角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骨科所有住院的≥65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等,分析其术后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418例患者,住院(13.2±6.8)d,年龄(76.7±9.2)岁,住院期间新发心脏不良事件56例(发生事件组),发生率为13.4%,其中因心脏事件死亡3例,死亡率0.72%。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362例(未发生事件组)。2组患者异常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50%、血红蛋白≥90g/L、血清白蛋白≥33g/L、B型脑钠肽前体≥450pg/ml、全身麻醉、术后电解质紊乱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管系统疾病史(OR=13.58,95%CI 10.12~21.39;P<0.01)、合并≥4种内科基础疾病(除心血管系统)(OR=5.28,95%CI 1.21~15.25;P<0.0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Ⅲ/Ⅳ级(OR=4.01,95%CI 3.24~10.34;P<0.01)、年龄≥70岁(OR=2.86,95%CI 1.05~7.55;P<0.05)、血清白蛋白<33g/L(OR=2.61,95%CI 1.23~5.51;P<0.01)、血红蛋白<90g/L(OR=1.81,95%CI 1.03~6.21;P<0.01)、术后电解质紊乱(OR=1.11,95%CI 1.02~2.34;P<0.01)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既往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史的患者应给与特别关注。
- 杨波杨晋才臧传义梁智林赵小林陈晓丽
- 关键词:老年人髋部骨折心脏不良事件
- 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研究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研究临床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1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8例。对照组使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观察组使用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及再出血率、各项手术及恢复指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消除血肿率高于对照组,复发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指标包括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GCS评分、MMSE评分较对照组优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机体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周ADL分级Ⅰ级、Ⅱ级比例、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Ⅲ~Ⅴ级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小骨窗开颅能够提高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效果好,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预后,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术式选择。
- 樊玉良朱春雷赵义赵小林刘欢党福欣
- 关键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并发症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分析及输血时机探讨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评价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隐性失血量等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北京老年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利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根据Gross方程来计算隐性失血量,手术前后HCT、HGB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结果依据纳入标准,33例病例进入数据库。手术平均出血量为91.52 ml。33例病例术前HCT均值为33.34±4.79,术后第3天最低(26.53±4.49),此后有回升趋势。33例病例隐性失血量术后第3天最多(790.25 ml),占总失血量比例也最高(92.10%),此后开始减少。输血组和未输血组的HCT术前与术后第1、3、5、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CT术前和术后第3、5、7天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组HCT术后第1天和未输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GB术前与术后第1、3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第5、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输血组HGB术前与术后第1、3、5、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GB术前、术后第1天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HGB术后第3、5、7天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隐形失血量大于手术记录出血量,在临床工作中应当密切监测患者HGB、HCT变化值,尤其术后3~5d最为重要,估算出隐性失血量及围手术期失血量并给予相应治疗。
- 赵小林梁智林佟训哲王博杜骁杨波高茂龙
-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
- 选择性脑膜中动脉结扎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选择性脑膜中动脉结扎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老年医院行常规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北京老年医院行常规钻孔引流术+脑膜中动脉结扎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观察组。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自术前、术后Markwalder评分系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MGS-GC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6、63.39,P<0.01)。两组术后MGS-GCS神经外科功能障碍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P=0.037);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0.6%(5/47)比28.0%(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31)。观察组减少复发的因素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冠心病、男性、口服抗精神类药物、口服抗凝药物(χ^(2)=15.25、4.36、6.09、12.63和8.68,P<0.05)。结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选择性结扎脑膜中动脉可以减少术后复发,尤其适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冠心病、男性、口服抗精神类药物、口服抗凝药物患者;术前CT颅骨重建后修剪获取脑膜中动脉沟,可获取脑膜中动脉结扎体表定位,此手术安全,未见颅神经附加损伤。
- 樊玉良吴斌朱春雷赵小林赵义刘欢
- 关键词:疗效观察
- 两种术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其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1
- 2021年
- 目的评估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骨科住院有症状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PKP术的189例患者为PKP组,行PVP术的173例患者为PVP组,随访1年,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以随访时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25例患者为病例组,未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337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362例患者,PKP和PVP两种术后均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明显减低,两种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75,95%CI:1.040~1.112,P<0.001),骨密度T值减低(OR=0.576,95%CI:0.351~0.946,P=0.030),骨水泥渗漏(OR=2.284,95%CI:1.200~4.344,P=0.018),术后矢状位Cobb s角过度矫正(OR=1.188,95%CI:1.124~1.255,P=0.009)是OVCF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KP和PVP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以提供效果相当的疼痛缓解率,两种术式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骨密度T值降低、骨水泥渗漏(椎间盘内渗漏)和术后局部矢状位Cobb’s角过度纠正是OVCF术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杨波王庆雷马建华梁智林唐杰赵小林高茂龙
-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通过对比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寻找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适宜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北京老年医院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非手术组,72例)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组,56例)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病例128例。骨折类型按AO分型:非手术组,A型33例,B型23例,C型16例;手术组,A型10例,B型12例,C型34例。对非手术组与手术组治疗的优良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28例患者中1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2±1.9)个月。对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定依据Cooney功能评分标准:手术组优良率高于非手术组(94.6%vs 8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7,P=0.037)。两组患者并发症:非手术组手法复位外固定失败转为手术治疗者5例;手术组有1例切口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中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稳定或相对稳定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仍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 佟训哲赵小林
-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老年人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46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274例(59.57%),女性186例(40.43%),平均年龄(77±17)岁,其中371例(80.65%)单间隙患者均采用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89例(19.35%)双间隙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进行疗效评定,随访并观察所有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60例患者均随访时间12个月,全部获得随访,随访率100%。JOA评分中优313例(68.04%),良112例(23.34%),中32例(6.96%),差3例(0.65%),优良率92.39%,并发症发生率7.83%。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平均出血量为(200±35)ml,平均引流量为(150±20)ml。结论老年患者常合并全身疾病,手术难度大,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众多,把好术前诊断、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梁智林臧传义杨波唐杰赵小林佟训哲高茂龙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外科手术并发症
- 轻中度老年腰椎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症患者骨盆平衡矫正情况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轻中度老年腰椎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症患者骨盆平衡矫正情况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73例老年轻中度腰椎峡部裂性椎体滑脱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CT检查,进行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测量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前倾角(sacral slope,SS),根据PT和SS值,将骨盆分为平衡和失衡状态,根据手术前后骨盆平衡状态,将患者分为术前骨盆失衡(UPPBO)组和术前骨盆平衡(BPPBO)组。另根据术后骨盆平衡状态,将上述两组各分为组内的术后骨盆失衡(UPPAO)亚组和术后骨盆平衡(BPPAO)亚组。术前和术后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ODI指数评估患者的腰部功能。比较UPPBO组和BPPBO组术后的骨盆失衡发生情况;另比较各亚组术后的VAS评分、ODI指数改善情况。同时,观察PT降低与术后VAS评分、手术前后VAS差值、术后ODI指数、手术前后ODI差值是否存在关联。结果UPPBO和BPPBO组患者术后UPPPAO、BPPAO的发生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UPPBO组患者的术后骨盆平衡状态,该组术后UPPAO和BPPAO亚组患者VAS、ODI评分的术前、术后、差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PPBO组患者术后骨盆平衡状态,该组术后UPPAO和BPPAO亚组患者VAS、ODI评分的术前、术后、差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术后UPPAO和BPPAO组患者VAS、ODI评分的术前、术后和差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显示,PT差值与患者术后VAS、ODI及VAS差值、ODI差值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人轻中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的临床预后与术后骨盆平衡状态改变和术后PT降低均无相关性;应侧重手术减压融合固定以解除神经压迫和重建腰椎稳定性,而不应过度追求对骨盆平衡的纠正。
- 杨波李冬月梁智林佟训哲王健赵小林杜骁臧传义
- 关键词:峡部裂腰椎滑脱临床预后
- 髓内及髓外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失血特点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总结髓内及髓外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失血特点,探讨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75例行髓内固定手术治疗(髓内组)和88例行髓外固定手术治疗(髓外组)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总失血量,术前及术后3 d的Hb及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分析不同性别、年龄、BMI患者隐性失血量的差异。结果髓内组手术时间短于髓外组[(40.2±4.0)min比(60.8±6.0)min,P<0.05],术中出血量[(48.8±2.6)ml比(123.8±6.9)ml]、术后显性失血量[(62.4±13.9)ml比(74.0±14.8)ml]亦明显少于髓外组(P<0.05),术后隐性失血量[(384.0±26.3)ml比(243.5±26.4)ml]、术后总失血量[(446.4±35.5)ml比(317.5±30.4)ml]明显多于髓外组(P<0.05)。髓内组和髓外组术后3 d的Hb分别为(82.4±7.3)g/L和(94.1±8.8)g/L,HCT分别为(25.8±4.4)%和(29.5±4.7)%,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髓内组术后3 d的Hb、HCT明显低于髓外组(P<0.05)。髓内组中,普通老年患者隐性出血量大于高龄老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BMI患者的隐性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外组中,不同性别、年龄、BMI患者的隐性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及髓外固定治疗均存在较多的术后隐性失血量,且髓内固定手术更多,应注意围术期生命体征及Hb、HCT水平的监测,注意补充循环血量,尤其是普通老年患者。
- 唐杰赵小林佟训哲
- 关键词:髓内固定髓外固定隐性失血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