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玉燕

作品数:4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植被
  • 2篇土壤
  • 2篇土壤碳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有机碳
  • 1篇植被配置
  • 1篇植被演变
  • 1篇沙埋
  • 1篇沙区
  • 1篇碳矿化
  • 1篇腾格里沙漠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全氮
  • 1篇人工固沙区
  • 1篇种群
  • 1篇种群特征
  • 1篇理化性质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甘肃省生产力...

作者

  • 4篇贾晓红
  • 4篇周玉燕
  • 2篇李新荣
  • 2篇李元寿
  • 2篇高艳红
  • 1篇陈凤鸣
  • 1篇赵昕
  • 1篇吴攀
  • 1篇张烜铭
  • 1篇陈国雄
  • 1篇马进琴

传媒

  • 3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白刺种群性状对沙埋的响应被引量:10
2011年
运用实验生态学和数量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不同沙埋程度的白刺(Nitrariatangutorum)种群特征,并就各特征与沙埋深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沙埋条件(湖盆低地)白刺种群特征均值都大于弱沙埋条件(山前冲积扇),但白刺种群各特征变异却是强沙埋条件小于弱沙埋条件;除弱沙埋条件白刺种群密度外,其他各性状都与沙埋有着显著相关关系;强沙埋条件的种群各性状发育最适沙埋深度均大于弱沙埋条件下;不论沙埋深度强弱和最适沙埋深度的高低,白刺种群各性状发育均受最适沙埋深度制约;低于最适沙埋深度,沙埋深度增加促进种群性状发育,高于最适沙埋深度,沙埋深度增加抑制种群性状发育。白刺种群各性状对沙埋深度的响应主要体现在高生长和生物量上;盖度和密度的发育不仅受沙埋的影响,更主要是受沙埋深度影响下的其他资源特别是水分的限制。
贾晓红李新荣李元寿周玉燕
关键词:白刺种群特征沙埋腾格里沙漠
土壤碳矿化潜力对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演变的响应被引量:4
2013年
土壤呼吸是土壤有机C矿化分解,释放无机养分的重要生物化学过程。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分析了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区不同固沙年限土壤碳矿化潜力的变化。经过103d的室内培养,土壤CO2-C的释放量表现为55龄>47龄>30龄>24龄>21龄>流动沙丘,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0~5cm>5~10cm>10~20cm。而流沙区土壤碳矿化潜力为10~20cm土层最高。不同固沙年限土壤碳矿化潜力、全氮、有机碳、电导率有明显的差异,均表现为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矿化潜力与土壤有机碳、总氮、C/N、pH、电导率、温度、土壤水分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土壤各环境因子之间亦呈极显著相关。土壤养分含量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得到明显的改善,土壤碳矿化潜力与土壤养分状况改善程度一致。人工固沙植被的建立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性,通过潜在的土壤呼吸得到表征。植被恢复和凋落物积累使土壤免遭风蚀,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输入,因而显著作用于大气C的固存。
周玉燕贾晓红张烜铭马进琴陈凤鸣高艳红
关键词:人工固沙区土壤理化性质
不同植被配置下土壤碳矿化潜力被引量:9
2011年
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沙坡头地区不同植被配置区(纯柠条、纯油蒿、柠条油蒿混交林)土壤碳矿化潜力及不同凋落物在土壤中的分解。结果表明,通过103d的室内培养,相同配置不同处理的土壤碳矿化差异不显著,灌丛密度高的植被配置碳矿化量高。不同生境土壤CO2-C的释放在灌丛下不加凋落物处理的情况下,单行油蒿与双行柠条样地间碳矿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7),其他各样地及各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总的来说,柠条样地土壤碳矿化潜力高于其他2种样地。凋落物分解速率在不同生境土壤最初的分解速率均为1年生草本混合样>油蒿>柠条,在培养40d之后,3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趋于一致,这与草本较高的C、N、C/N比有关。另外,柠条样地的土壤加油蒿凋落物比在柠条样地的土壤中加柠条凋落物有较高的初始碳矿化潜力,这除与油蒿凋落物较易分解有关外还与不同生境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有关,但在培养过程中出现拐点,这与柠条较高的C、N、C/N有关。在不同生境的土壤中,碳矿化潜力均为灌丛下>灌丛外,灌木的存在使更多的有机质和养分积聚在灌丛下,形成灌丛肥岛,对碳的固存具有显著贡献。
周玉燕贾晓红赵昕陈国雄高艳红吴攀
关键词:植被配置凋落物碳矿化
干旱沙区人工固沙植被演变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其分布特征被引量:25
2012年
通过测定干旱沙区不同年代人工植被固沙区土壤剖面1 m深度容重和有机碳、全氮含量,估算了人工固沙植被演变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特征及其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干旱沙区人工固沙植被演变过程中,0~100 cm深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呈增加趋势;有机碳氮储量表现出了固沙初期的显著增加期(<16 a),随后的缓慢增加积累期(16~25 a),及后期的显著增加期(>25 a),该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0~20 cm的表层.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增加程度随深度增加有降低趋势,并且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和全氮储量远大于深层土壤(20~100 cm);固沙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增加体现在0~100 cm各个深度,而随后积累期主要体现在0~20 cm深度,固沙后期的增加也主要在0~20 cm深度,20 cm以下增加不明显;0~100 cm深土壤有机碳氮储量表聚性随固沙植被演变越来越明显.明确了降水<200 mm的沙区人工固沙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特征的改变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分布特征的影响,为更好地理解干旱人工植被区的碳循环特征和预测该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间的反馈关系奠定了基础.
贾晓红李新荣周玉燕李元寿
关键词:干旱沙区有机碳全氮储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