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群

作品数:11 被引量:70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涛动
  • 4篇气旋
  • 4篇热带
  • 4篇热带气旋
  • 3篇气候
  • 3篇季风
  • 2篇东亚大槽
  • 2篇太阳活动
  • 2篇西太平洋
  • 2篇西太平洋副热...
  • 2篇夏季
  • 2篇南极涛动
  • 2篇环流
  • 2篇海冰
  • 2篇副热带
  • 2篇副热带高压
  • 2篇北极涛动
  • 2篇ENSO
  • 1篇东太平洋
  • 1篇东亚冬季风

机构

  • 11篇国家海洋环境...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贵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深中通道管理...

作者

  • 11篇周群
  • 5篇黄焕卿
  • 4篇张润宇
  • 3篇魏立新
  • 3篇陈文
  • 3篇邓小花
  • 1篇冯娟
  • 1篇陈尚锋

传媒

  • 5篇海洋预报
  • 2篇海洋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极地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口海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设立于珠江口海域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的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逐日数据集ERA-Interim,对珠江口海雾的天气气候特征、环流场及相关的气象和水文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雾日数月际变化显著,海雾盛季为2—4月;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海雾多生成于夜间—凌晨时段,多消散于早晨—上午时段。珠江口海雾发生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可分为冷锋型、均压场型、低压前部型和高压后部型4类,其中冷锋型海雾属于混合雾,其他均属于平流冷却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层结稳定且适宜的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及海-气温差等气象和水文条件,有利于珠江口海雾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这对做好海雾过程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周群黄焕卿邓小花张润宇陈越
关键词:珠江口环流形势
两类ENSO与IOD对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及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
基于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逐月再分析资料、HadISST海温数据集等,本文研究了1951-2018年期间两类ENSO型与IOD事件对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变化和热带气旋生成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无论I...
周群魏立新
关键词:IOD季风槽热带气旋
文献传递
太阳活动11年周期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被引量:7
2020年
利用1948—2017年再分析资料以及反映太阳周期活动的太阳黑子数资料,研究了太阳活动11年周期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可能影响及相关的物理过程,发现太阳黑子数与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太阳活动偏强(弱)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早)。对相关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表明,太阳活动峰值(谷值)年,5月菲律宾附近上空往往出现异常反气旋(气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西伸(偏弱、东撤)。一方面,这与赤道以南海洋性大陆的对流活动异常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局地经向环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沿赤道的纬向Walker环流异常对此也有一定贡献。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太阳活动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信号最初很可能来源于平流层温度的响应,随着太阳辐射增强,春季前期整个南半球对流层下层-平流层上层一致偏暖,温度梯度的变化削弱了对流层的平均经圈环流,导致大气质量的重新分布,引起低层出现负的南极涛动(AAO)型分布,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形成气旋性环流异常,造成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建立偏晚,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推迟。
周群陈文
关键词:太阳活动南极涛动
MJO对我国南海冬季风异常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长时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澳大利亚气象局提供的MJO指数,研究了MJO对我国南海冬季风异常的影响和过程。结果表明,随着MJO的对流中心从西印度洋进入西太平洋,南海海面风场出现偏南风-东北风-偏南风异常的振荡现象,表明南海冬季风阶段性的间断和活跃,最明显的偏南风异常和东北风异常分别位于MJO第8—2位相和第5—6位相。通过合成MJO各位相下500 h Pa东亚大槽异常和200 h Pa东亚急流异常,我们进一步证实南海冬季风活跃期(MJO第5—6位相),东亚大槽加深,高空急流加强,我国华南沿海上空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东南边缘的引导气流利于冷空气南下直达南海。相反,在南海冬季风间断期(MJO第8—2位相),东亚大槽和高空急流均减弱,不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对200 h Pa垂直速度的分析表明,MJO深对流活动的东移,调整东亚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在高空表现为反气旋/气旋式环流异常交替发展东移,最终消失在北太平洋地区。一方面通过科氏力的作用,引起东亚高空急流的异常,进而影响东亚大槽的位置和强度,从而影响冷空气的南下;另一方面直接加剧南海海面风场异常的南北向振荡。因此,在做南海冬季风季内变化特别是大风天气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时,热带MJO活动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因子考虑在内。
周群黄焕卿
关键词:MJO东亚大槽延伸期预报
2019年11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异常偏多的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基于1979—2019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HadISST全球海温资料等,研究了2019年11月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异常偏多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2019年11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强度偏强、脊线偏北,其南侧偏东气流与越赤道气流交汇形成的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偏强偏北、向东延伸,为TC生成创造了低层强的辐合、高层强的辐散、小的风速垂直切变以及对流层中层充足的水汽等有利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导致TC生成频次异常偏多、生成位置偏北偏东。采用EOF方法进行分析,发现11月东亚大槽年际变化的第二模态为南北反位相型分布,对应的第二特征向量(PC2)与WPSH脊线指数具有高度一致性,且与同期西北太平洋上空TC生成频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当11月东亚大槽北部加深而南部变浅时,对应WPSH脊线偏北,TC生成频数偏多,表明深秋季节西风带槽脊活动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有一定的调制作用。进一步的诊断分析揭示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可能是造成东亚大槽经向偶极子型变异的重要因子。
周群黄焕卿张润宇邓小花
关键词:热带气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大槽
秋季巴伦支海海温异常对冬季我国渤海冰情的可能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利用美国NCEP/NCAR逐月的再分析资料、HadISST海温、中国160台站气温和反映渤海冰情轻重的渤海冰情等级资料,研究了前秋巴伦支海海温异常对后期渤海冰情和东亚冬季风的影响,并对相关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秋巴伦支海关键区海温与该区域海冰密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且具有较好的持续性,通过调节随后冬季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引起后期环流变化。偏高(偏低)年冬季亚洲纬向环流偏弱(偏强),东亚大槽加深(减弱),东亚冬季风加强(减弱),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地区显著偏冷(偏暖),这与冬季渤海海冰异常的强度和范围都偏大(小)及与之相联系的环流异常相一致。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联系上游关键区海温变化与后期东亚地区气候异常的重要途径,前秋巴伦支海海温偏高会导致200hPa高度场形成一个自西向东的波列形式,在东亚局地Hadley环流异常的作用下,加强了我国北方地区地表的北风异常。因此,前秋巴伦支海海温异常可以作为冬季渤海冰情的预报因子。
周群魏立新黄焕卿
关键词:海温异常渤海海冰大气环流异常短期气候预测
晚春北极涛动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
2021年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本文探讨了1950–2018年期间晚春(5月)北极涛动(AO)与随后夏季(6–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关系。研究表明,晚春AO对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有明显的预报指示意义,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应晚春AO指数偏高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位置偏东偏北、强度偏弱,西北太平洋上空大气低层有较强的辐合、高层辐散增强、中层水汽充足、垂直风切较弱,这些大尺度环境因子均有利于TC的生成。而在晚春AO指数偏低年,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特征与上述特征相反,造成TC生成频数偏少。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与AO变化密切相关的北太平洋风暴轴位置的南北移动,在晚春AO与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二者关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AO正位相(负位相)年,北太平洋风暴轴向北(向南)偏移,通过天气尺度波动和平均流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后期夏季西北太平洋上空低层形成气旋性(反气旋性)涡度异常,在局地经向环流的调整作用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发生改变,对西北太平洋TC的形成起到了促进(抑制)作用。
周群魏立新
关键词:北极涛动热带气旋风暴轴
RITC活跃年份的气候特征及个例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1981—2010年期间的热带气旋实况数据、ERA-Interim逐月和逐日的再分析资料及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月数据,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及天气学方法,对强度快速增强气旋活跃年份及不活跃年份的海温条件、向外长波辐射、垂直风切变、1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及季风槽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RITC活跃年份-不活跃年份的海温距平场多表现为厄尔尼诺特征,即活跃年份的整个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不活跃年份明显偏高;(2)RITC活跃年份所对应的赤道大部分地区(140°E以东)向外长波辐射值更低,表明对流活动明显东移;(3)RITC活跃年份的垂直风切变较小区域较不活跃年份总体偏东10~15个经度;(4)RITC活跃年份的南亚高压主体东端出现明显的扩展;(5)RITC活跃年份的季风槽为偏东型,不活跃年份的季风槽则为西北型。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1983年第10号热带气旋"Forrest"的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该气旋强度快速增长阶段,气旋的整个中低层增暖增湿效果明显;表征积云对流发展的大范围的对流有效位温高值区存在于气旋及其周围,尤其是前进方向上;该阶段仍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但强度及范围明显变弱、变小;各通道的水汽条件充沛。
邓小花周群张润宇黄焕卿
关键词:物理量场
2017年7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的联系被引量:9
2018年
基于1961—2017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2017年7月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异常强的北极涛动(AO)信号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2017年7月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以及有利于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因素强度偏强、位置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从而导致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次明显偏多且生成源地偏西,影响和登陆我国的TC个数均较气候平均值偏多,而影响日本、韩国的TC个数偏少。进一步的分析指出2017年7月西北太平洋TC的活动异常很可能源于同期异常强的AO活动的影响。AO可以通过改变东亚-西北太平洋上空局地经圈环流,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环流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在AO正(负)位相年7月,造成西北太平洋TC生成位置和移动路径偏西、偏北(偏东、偏南),影响我国的台风个数偏多(偏少),影响日韩的台风个数偏少(偏多)。因此,今后在做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的季节预测时应考虑北极涛动的变化。
周群张润宇
关键词:热带气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极涛动
太阳活动11年周期与南极海冰的可能联系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利用1979—2018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以及反映太阳活动11年周期变化的太阳黑子数资料,研究了太阳活动与南极海冰变化的可能联系和其中涉及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偏强年,南极半岛-威德尔海海冰密集度增加,罗斯海外围海冰密集度减少,反之亦然。通过定义一个反映上述变化的南极海冰偶极子指数,我们发现其与南极涛动(Antarctic Oscillation,AAO)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AAO密切相联系的绕极急流的非对称性结构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AAO强度较强时,西风急流在南极半岛-威德尔海一带向南偏转,在罗斯海附近向北偏转,引起暖空气易于进入南极半岛-威德尔海,而更多的冷空气进入罗斯海外围,从而造成海冰分布的偶极子结构。而当AAO为负位相时,情况与上述相反。对流层AAO模态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可能在太阳活动与南极海冰两者的联系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太阳活动影响AAO的信号很可能源于平流层温度的响应,再通过对流层的平均经圈环流的调整,大气质量得以重新分布,在太阳活动偏强年,对流层低层易于出现负的AAO型响应。
周群陈文
关键词:太阳活动南极海冰南极涛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