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利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年级
  • 3篇年级学生
  • 3篇教养
  • 3篇教养方式
  • 3篇家庭
  • 2篇学龄
  • 2篇学龄儿童
  • 2篇抑郁
  • 2篇小学高年级
  • 2篇小学高年级学...
  • 2篇家庭教养
  • 2篇家庭教养方式
  • 2篇儿童
  • 2篇高年级
  • 2篇高年级学生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多巴胺能
  • 1篇多巴胺能神经
  • 1篇多巴胺能神经...

机构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北妇女儿童...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7篇刘利
  • 4篇雷晓梅
  • 2篇杨玉凤
  • 2篇王奕智
  • 2篇陈丽
  • 1篇谢雯
  • 1篇吕晔
  • 1篇王兴会

传媒

  • 5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氯丙嗪预处理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肠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氯丙嗪预处理对家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讨氯丙嗪的肠道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恒温平滑肌槽记录离体肠管收缩曲线的方法,观察不同处理方式下小肠的收缩张力及收缩频率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肠收缩张力及收缩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小剂量(1 mg/kg.BW)和中剂量(2 mg/kg.BW)氯丙嗪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小肠的收缩张力及频率均有所恢复,显著高于未预处理组。大剂量(4 mg/kg.BW)氯丙嗪预处理组小肠的收缩张力和频率与单纯缺血再灌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适量氯丙嗪预处理能够改善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小肠运动功能异常,而大剂量氯丙嗪对其无改善作用。
刘利陈丽王兴会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氯丙嗪小肠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抑郁障碍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对小学高年级儿童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调查,并分析教养方式对抑郁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陕西澄城、白水两贫困县各4所小学4~6年级833名学生,用程灶火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苏林雁编制的"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1)在激励-惩罚维度得分上女生高于男生(P=0.001)。不同年级学生在尊重-羞辱、关心-袒护、宽容-放纵、管教-控制、期望-苛求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儿童在民主-独裁、关心-袒护、宽容-放纵、管教-控制和期望-苛求维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儿童在民主-独裁、宽容-放纵、管教-控制、期望-苛求4个维度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条件、父亲不同文化水平间抑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六年级学生抑郁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尊重-羞辱维度及与母亲关心-袒护维度均呈正相关(r=0.167 6,0.161 8,0.172 6)。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抑郁得分与民主-独裁和宽容-放纵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174 2,-0.104 5)。父亲小学和大学文化程度的儿童抑郁得分与期望-苛求维度均呈负相关(r=-0.351 2,-0.241 3)。结论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在养育儿童中存在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导致儿童产生抑郁的外部因素,应该引起学龄家长们的重视。
雷晓梅杨思萍刘利杨玉凤牛世娥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小学生抑郁障碍
高糖饮食对幼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情绪活动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探讨高糖饮食对幼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情绪的影响,适量补充钙剂是否产生改善作用。方法 以幼鼠(生后30~35d)为研究对象,给予连续3周高糖饮食后,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幼鼠学习记忆能力,强迫游泳检测抑郁行为,高架十字迷宫检测焦虑行为,并观察高糖饮食并补充钙剂后动物血清钙含量的变化及其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连续高糖饮食后,幼鼠在Morris水迷宫四个象限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81.2±7.9)s,(76.8±8.4)s,(67.4±6.9)s和(61.3±6.4)s],而穿越站台次数(1.4±0.6)较正常组(3.8±0.9)减少,而钙剂补充对此并未产生明显的改善作用;强迫游泳实验的漂浮潜伏期[(99.5±10.8)s]缩短,而漂浮时间[(432.8±11.2)s]显著延长,适量补充钙剂使这些指标[(184.5±10.1)s和(332.2±12.3)s)趋于正常;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的各项指标在高糖饮食组和补充钙剂组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 高糖饮食能够造成幼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减退和抑郁表现,适量补充钙剂可以改善抑郁行为,但无助于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
王奕智刘利
关键词:高糖饮食学习记忆抑郁
农村贫困儿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调查陕西关中农村两贫困县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家庭影响因素,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16年5月选取陕西关中两贫困县在校小学生1 000名,用Conners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并对结果完整的836例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不同年级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及焦虑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四、五年级儿童在品行问题和焦虑两因子得分上,四、六年级儿童在学习问题和冲动-多动两因子得分上,五、六年级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焦虑因子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男童在心身问题和焦虑两因子得分上高于女童(P<0.01)。3)不同经济状况儿童在学习问题和冲动-多动因子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学习问题因子上贫困家庭儿童得分较家庭经济一般和较好的儿童均高,冲动-多动因子上家庭贫困儿童得分高于家庭较好儿童。4)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儿童在焦虑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1,P<0.05)。其中,母亲小学文化程度的儿童焦虑得分高于母亲大学文化程度儿童。结论陕西关中农村贫困学龄儿童存在一定的行为问题,家庭影响因素不可忽视,应该引起学龄儿童家长们的重视。
雷晓梅杨思萍刘利
关键词:学龄儿童
陕西两县4~6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调查
2016年
目的对陕西关中澄城、白水两贫困县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教养方式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6年5月选取两县共4所小学4~6年级944名学生,用程灶火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中,不同性别儿童在激励-惩罚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91、3.143,均P〈0.05);不同年级学生在尊重-羞辱、宽容-放纵、管教-控制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589、4.100、11.300,均P〈0.05);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儿童在民主-独裁、关心-袒护、宽容-放纵、管教-控制和期望-苛求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830、6.996、3.693、12.600、13.200,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儿童在管教-控制、期望-苛求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960、6.230,均P〈0.05);不同家庭类型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之间无差异,但父亲教养方式在温情-粗暴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70,P=0.016)。结论陕西关中两贫困县家庭在养育儿童中存在消极的教养方式,同时也有条件教养方式,应该引起学龄儿童家长们的重视,也应该开展在家长中教养方式的宣教工作。
雷晓梅刘利
关键词:教养方式学龄儿童家庭类型文化程度
小学高年级学生焦虑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焦虑障碍的影响因素和家庭教养方式,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陕西澄城、白水两贫困县各4所小学4~6年级841名学生,用苏林雁编制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和程灶火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1)本次调查小学生焦虑障碍164人(19.5%)不同经济状况儿童在躯体化/惊恐和学校恐怖两个因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96,3.252,P均<0.05);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在学校恐怖因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5,2.667,P均<0.05)。2)父亲版教养方式中,男童在接纳-拒绝、民主-独裁、尊重-羞辱、宽容-放纵、激励-惩罚和温情-粗暴维度得分上均低于女童(P<0.05或<0.01)。母亲版教养方式中,女童在激励-惩罚得分上高于男童(P<0.01)。3)相关分析发现,焦虑因子与教养方式呈正相关的有:分离性焦虑与管教-控制、社交恐怖与激励-惩罚,广泛性焦虑和社交恐怖与民主-独裁,躯体化/惊恐与期望-苛求;焦虑因子与教养方式呈负相关的有:躯体化/惊恐和社交恐怖与宽容-放纵和尊重-羞辱、广泛性焦虑和社交恐怖与管教-控制、学校恐怖与宽容-放纵等。结论贫困县4~6年级学生存在焦虑障碍,同时也存在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导致儿童产生焦虑的外部因素,应该引起重视。
雷晓梅杨思萍刘利吕晔杨玉凤
关键词:焦虑障碍
多巴胺系统功能在青春期前大鼠精神分裂症中的异常调节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青春期前大鼠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机制,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预防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母鼠孕期17d时腹腔注射甲基氧化偶氮甲醇醋酸盐(methylazoxymethanol acetate,MAM)/盐水(25mg/kg),选取出生后35~40d龄的雄性子鼠作为模型实验动物,出生后10周作为成年动物。实验一:随机分为青春期前模型组和对照组,成年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动物,于腹侧海马埋置刺激电极,通过自由运动行为法检测各组动物在接受阿朴吗啡刺激和腹侧海马电刺激后的行为变化;实验二:另有正常或MAM处理后的青春期前和成年大鼠各10只,记录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放电活动,并于腹侧海马(vHipp)注射盐水/MK801,观察自发放电的变化。结果细胞外记录实验发现,MAM处理大鼠的子代VTA自发放电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且被vHipp注射MK801所翻转。成年精神分裂模型大鼠基础活动明显增加,对vHipp刺激后阿朴吗啡的刺激反应也明显增强;而青春期前和精神分裂模型组大鼠对vHipp电刺及对阿朴吗啡的刺激均无明显反应。结论精神分裂症大鼠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在青春期前已经出现,但并未引发行为异常,青春期是多巴胺受体功能改变的关键期。
刘利王奕智谢雯陈丽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腹侧海马多巴胺能神经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