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汉生

作品数:14 被引量:50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园艺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龙眼
  • 5篇基因
  • 4篇荧光
  • 4篇荧光定量
  • 4篇实时荧光
  • 4篇实时荧光定量
  • 3篇实时荧光定量...
  • 3篇胚性
  • 3篇柯里拉京
  • 2篇愈伤
  • 2篇愈伤组织
  • 2篇生物反应
  • 2篇生物反应器
  • 2篇胚性愈伤
  • 2篇胚性愈伤组织
  • 2篇启动子
  • 2篇启动子分析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培养
  • 2篇龙眼胚性愈伤...

机构

  • 14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三明学院

作者

  • 14篇赖钟雄
  • 14篇李汉生
  • 13篇林玉玲
  • 7篇陈晓慧
  • 5篇徐小萍
  • 4篇陈旭
  • 3篇陈裕坤
  • 2篇刘炜婳
  • 2篇张梓浩
  • 2篇白玉
  • 1篇程春振
  • 1篇林争春
  • 1篇陈发兴
  • 1篇刘生财
  • 1篇王天池
  • 1篇张舒婷
  • 1篇王嘉毅

传媒

  • 5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果树学报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亚热带农业研...

年份

  • 4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DlCK2-α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2019年
【目的】克隆龙眼DlCK2-α基因,并对其表达特性进行分析。【方法】该试验通过RACE技术对DlCK2-α进行克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以及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预测。对调控DlCK2-α的miRNA及顺式作用元件进行预测,并进行亚细胞定位观察。采用QRT-PCR技术对其在龙眼体胚不同阶段胚性培养物和不同光质的表达特性进行研究。【结果】DlCK2-α基因含有开放阅读框1002 bp,共编码333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MG181952);DlCK2-α属亲水性蛋白,不含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但是含有一个典型的STKc_CK2_alpha保守结构域,预测含有32个磷酸化位点;miRNA预测结果显示,共有miR2615a等10条miRNA可能调控DlCK2-α;顺式作用元件预测显示多个光响应与应激响应元件可能调控DlCK2-α;GFP荧光定位观察显示其定位于细胞质。QRT-PCR结果显示,DlCK2-α在黑暗条件下的表达量高于光处理下的表达量。在体胚不同发育阶段,DlCK2-α在不完全胚性紧实结构中的表达量最低,球形胚中表达量最高,整体呈先降后升趋势。【结论】DlCK2-α基因在龙眼光信号转导和体胚发育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珊珊徐小萍陈旭陈晓慧李汉生林玉玲赖钟雄
关键词:龙眼酪蛋白激酶亚细胞定位QRT-PCR
光质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柯里拉京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通过超声波提取‘红核子'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的柯里拉京[β-1-O-galloyl-3,6-(R)-hexahydroxydiphenoyl-D-glucose],并优化色谱分离条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测定其含量,探讨培养天数及光质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柯里拉京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黑暗培养25 d柯里拉京含量最高;不同光质处理下柯里拉京含量依次为:黑暗(18.81 mg·g-1)>红光(16.99 mg·g-1)>绿光(16.89 mg·g-1)>白光(15.10 mg·g-1)>蓝光(12.52 mg·g-1),黑暗条件最有利于其合成,而蓝光则抑制其合成。
廖斌李珊珊梁梓豪徐小萍李汉生林玉玲赖钟雄
关键词:龙眼胚性愈伤组织光质柯里拉京UPLC
龙眼DCL家族基因的启动子分析及时空表达被引量:7
2017年
为了解龙眼DCL基因的功能,该试验对龙眼基因组数据提取的DlDCL1、DlDCL2、DlDCL3和DlDCL4基因序列进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其受miRNA调控的分析;并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DlDCLs不同基因成员在非生物胁迫和外源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龙眼DCL基因启动子中除了TATA和CAAT外,还具有大量的光反应元件、激素应答元件、胁迫响应元件、组织特异性调控元件及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顺式调控元件,提示龙眼DCL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可能受到光、激素信号及逆境胁迫因素的诱导。(2)对调控龙眼DCL基因的miRNA进行筛选,结果显示DlDCL1受miR162和miR1024调控,DlDCL4受miR390和miR396调控。(3)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外源激素GA3、ABA和ETH均能下调DlDCLs基因的表达,而高浓度ETH处理则显著上调DlDCLs的表达。(4)高浓度蔗糖(6%)处理时DlDCL2、DlDCL3和DlDCL4显著上调表达,而低浓度(0.1%)处理时DlDCL1显著上调表达;不同温度处理下,DlDCL1在34℃时显著上升,DlDCL3随着温度的提高相对表达量逐渐减低;而DlDCL2和DlDCL4表达量差异不明显;NaCl胁迫处理下,DlDCLs在1h处理时表达量下调,但在其他不同时间点则上调表达。研究表明,龙眼DCL基因在外源激素及非生物胁迫处理下,并非是简单的一对一响应,而是存在较为复杂的响应机制。
陈晓慧白玉李汉生陈旭林玉玲赖钟雄
关键词:龙眼启动子实时荧光定量PCR
红蓝复合光对龙眼愈伤组织生长及类黄酮代谢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为探究红蓝复合光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影响及对类黄酮代谢的调控机制,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为试材,研究红蓝复合光配比对其生长、总黄酮和表儿茶素含量的影响,结合qPCR技术分析类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DlCHS、DlLAR和编码光信号转录因子DlHY5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在红蓝复合光配比为1∶9和2∶8时生长率较高,分别为1107.50%、1130.0%,生长状态也较好;红蓝复合光配比为1∶9,类黄酮含量和表儿茶素含量最高,分别为12.49 mg/g和2187.54μg/g;当红蓝复合光配比为5∶5和3∶7时,DlCHS和DlLAR基因表达量较高,而DlHY5的表达量在红∶蓝=1∶9时达到最高值。红蓝复合光有利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类黄酮及表儿茶素合成,且蓝光比例越大越有利于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
刘生财李汉生杨曦晨赖钟雄
关键词:龙眼胚性愈伤组织基因表达
龙眼BRI1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光照响应表达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解龙眼BRI1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及响应光照机制,对其BRI1基因成员鉴定、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互作miRNA预测、不同体胚发生阶段和不同组织器官的FPKM值及其响应光照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lBRI1基因家族包含4个成员,分别命名为DlBRI1-1、DlBRI1-2a、DlBRI1-2b和DlBRI1-3.DlBRI1是一种无内含子基因,无内含子基因在转录的过程中不需要经历内含子的剪切步骤,是响应外界因素的一种快速应答基因.龙眼BRI1蛋白家族为植物富亮氨酸重复类受体蛋白激酶的一种,其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非生物胁迫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龙眼BRI1四个家族成员启动子均含有大量的光响应元件、激素应答元件、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表明龙眼BRI1家族基因可能是连接光信号转导与激素信号转导的重要纽带.DlBRI1-3为miR390e的靶基因.FPKM值分析表明,DlBRI1-1和DlBRI1-3在体胚发生过程和不同组织部位中均呈现高表达,推测DlBRI1-1和DlBRI1-3可能在龙眼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荧光定量PCR结果推测,蓝光信号使得miR390的表达量显著减少,导致靶基因BRI1-3的表达量增加,从而影响油菜素内脂从属基因BZR1、转录因子PIF4,进而影响龙眼功能性代谢产物积累.本研究表明DlBRI1具有功能多样性,可能在龙眼响应光信号、激素信号、非生物胁迫及代谢调控中发挥作用.
李汉生李汉生陈晓慧姚德恒林玉玲林玉玲
关键词:龙眼光照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DCL基因的分子特性及表达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从龙眼转录组unigene序列筛选获得龙眼DCL基因(命名为DlDCL)全长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及实时荧光定量等方法,对龙眼DCL基因进行研究,以明确DlDCLs在龙眼体胚、不同生长组织部位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对激素和光质应答反应,为进一步研究龙眼体胚过程中DlDCLs基因的调控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龙眼转录组数据存在DlDCL1、DlDCL2、DlDCL3和DlDCL4四个DCL家族成员,且基于Unigene的FPKM值发现不同基因在体胚发生阶段具有差异表达。(2)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DlDCLs成员间基本理化性质较为类似,均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不含信号肽、可进行跨膜运动,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如DlDCL2为碱性蛋白,而其他3个成员为酸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DlDCLs均定位于细胞核中,但DlDCL2也存在定位于叶绿体中;对DCL蛋白结构域预测显示,DCL是高度保守的蛋白。(3)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不同物种的DCL分为4个分支,同源的DCL蛋白都聚为一类,且DlDCLs与柑橘DCL亲缘关系更为接近。(4)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DlDCLs在龙眼非胚性愈伤组织和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差异较大,但DlDCLs在愈伤组织阶段均有较高的表达量,推测DlDCLs在体胚发生过程可能具有功能的独立和协作。DlDCL1和DlDCL2在叶片、花器官等组织部位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暗示DlDCL1和DlDCL2可能参与到光合作用和花器官的发育;DlDCLs还受2,4-D、MeJA、SA激素和光质诱导,表明DlDCLs可能参与激素和光质调控。
陈晓慧白玉陈旭李汉生林玉玲赖钟雄
关键词:龙眼体胚发生分子特性
龙眼miR159家族成员进化特性及时空表达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解植物miR159家族成员的进化特性及其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规律,以龙眼miR159家族为例对miRNA家族进行探讨.通过龙眼miR159家族前体与成熟体序列比对、前体二级结构预测、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靶基因预测及实时荧光定量等手段,对龙眼miR159基因家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龙眼miR159家族存在7个前体成员和6个成熟体成员,序列比对发现5个成熟体可以高度定位于7个前体序列中一个共有的、约20个碱基的保守区域,推测miR159成熟体主要来源于该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6个成熟体序列中仅2个可定位于pre-MIR159中.mfold预测结果显示miR159家族7个前体的最小折叠自由能在-56.54--92.53 kal/mol之间,均能自发形成典型、稳定的茎环二级结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龙眼miR159家族前体与成熟体成员均具有保守性与多样性.靶基因预测发现龙眼miR159家族所有成员共预测出14个不同靶标,其中3个成员也可以作用于同一靶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龙眼pre-MIR159家族成员间在不同组织部位表达量差异显著,但表达趋势却几乎一致,其中花器官中表达量最高,提示了dlo-miR159在生殖器官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雄花中作用显著.本研究表明龙眼miR159家族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保守性与多样性并存的进化特性,并且可能在花器官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陈旭曾友竞王嘉毅陈晓慧徐小萍李汉生张梓浩陈裕坤赖钟雄王天池林玉玲
关键词:龙眼实时荧光定量
野生蕉miR395a前体克隆与进化特性及启动子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植物miR395参与硫代谢调控,并在应答逆境胁迫等方面起重要调控作用.为了解香蕉miR395的分子特性和进化规律,在参考香蕉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上,结合RT-PCR技术,从三明野生蕉(Musa itinerans)叶片中获得81 nt miR395a前体序列,包含21 nt miR395a成熟体序列.进化特性分析表明,植物miR395a前体存在于27个物种中,野生蕉pre-miR395a序列与双子叶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最为接近,与单子叶的水稻、玉米、高粱最远,表明野生蕉pre-miR395a的起源比较特殊;前体序列长度差异较大(57-226 nt);miR395a成熟体序列分析发现,来自5p臂上的miR395a序列特异性较大.野生蕉miR395a前体能形成典型的发卡结构,miR395a成熟体位于前体的3p臂上.转录起始位点分析表明,野生蕉pri-miR395a转录起始区域位于-87 bp--38 bp,A为转录起始位点.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分析表明,野生蕉miR395a启动子包含多个激素、胁迫、生物钟及光响应元件,可能与响应胁迫密切相关.qPCR检测结果也发现miR395a的表达量在低温胁迫下极显著下调,表明响应低温胁迫.综上表明三明野生蕉在响应低温胁迫过程中miR395a起着重要调控作用,这对于进一步研究野生蕉miR395a在低温胁迫中的作用机制具有参考价值.
刘炜婳林争春刘彦英李汉生倪珊珊林玉玲赖钟雄
关键词:野生蕉克隆启动子分析
蓝光对龙眼细胞培养及类黄酮代谢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采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放大培养龙眼悬浮细胞,探讨蓝光对龙眼细胞生长及类黄酮积累的影响。基于已建立并优化的龙眼细胞悬浮培养体系,首先研究龙眼细胞在黑暗和蓝光的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量、类黄酮含量、细胞活力、培养液的底物消耗量等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龙眼细胞培养9 d后,蓝光的细胞干重比黑暗增长了0.28 g/L,类黄酮含量增长了0.77 mg/g。细胞培养前期蓝光的培养液蔗糖消耗速度慢于黑暗培养,此后蔗糖含量均稳定在2 g/L。培养过程中,蓝光培养的还原糖含量均高于黑暗培养,蓝光的磷酸盐的消耗量基本大于黑暗培养。其次,通过qPCR技术分析光信号转录因子DlHY5、调控基因DlPAP1及类黄酮途径合成基因DlCHS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蓝光可能通过光信号转录因子DlHY5调控基因DlPAP1的表达,进而调控龙眼类黄酮代谢途径合成基因DlCHS的表达,从而导致类黄酮的积累。
李汉生姚德恒陈晓慧刘炜婳陈裕坤林玉玲王云赖钟雄
关键词:龙眼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蓝光类黄酮
西番莲TeMV和CMV双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建立西番莲夜来香花叶病毒(Telosma mosaic virus, Te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双重RT-PCR检测体系。【方法】根据TeMV和CMV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并对引物组合浓度、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进行优化。【结果】优化结果显示:TeMV和CMV最佳引物组合浓度分别为2.0 mmol·L^-1和8.0 mmol·L^-1;最佳退火温度为57 ℃;最佳循环次数为35次。【结论】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在样品cDNA原液稀释到10^-5时,仍能检测到两种病毒扩增出的目的条带。同时,以健康组培苗作为对照组,应用建立的双重RT-PCR检测技术对采集于福建省不同产地的36份西番莲样品进行了病毒检测,发现有8 份样品同时感染两种病毒,8份样品仅感染TeMV,10份样品仅感染CMV。本研究可为西番莲TeMV和CMV的检测提供便利。
焦楠朱宁程春振林玉玲李汉生陈发兴赖钟雄
关键词:西番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