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素梅

作品数:12 被引量:32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土地利用
  • 4篇遥感
  • 4篇三江平原
  • 4篇覆被变化
  • 3篇土壤
  • 2篇养分
  • 2篇植被
  • 2篇土壤养分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驱动力
  • 1篇地统计
  • 1篇地统计学
  • 1篇地形
  • 1篇地形特征
  • 1篇点源
  • 1篇点源污染
  • 1篇动态监测
  • 1篇养分状况
  • 1篇遥感和GIS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吉林省土壤肥...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宋开山
  • 12篇王宗明
  • 12篇张素梅
  • 11篇刘殿伟
  • 11篇张柏
  • 6篇任春颖
  • 5篇李方
  • 4篇张春华
  • 3篇罗玲
  • 2篇张惠琳
  • 2篇常守志
  • 2篇黄健
  • 1篇杜嘉
  • 1篇毛德华
  • 1篇黄妮
  • 1篇张树清
  • 1篇闫百兴
  • 1篇刘志明
  • 1篇许诗
  • 1篇苗正红

传媒

  • 3篇生态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3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通过历史时期地图数字化和遥感图像解译得到三江平原1954~2005年的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根据IPCC《2006指南》提供的方法,评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1954~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显著,农田大面积增加,沼泽湿地、林地、草地面积锐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农田、沼泽湿地、林地和草地之间;农田是沼泽湿地、林地、草地的主要转出对象,林地的主要转入来源为农田和草地,沼泽湿地的主要转入来源为农田和林地。1954~2005年共有1.07×10^3 km^2林地、5.73×10^3 km^2草地和2.59×10^4 km^2沼泽湿地转出为农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不断减少,1954~2005年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共减少57.48Tg。林地、沼泽湿地、草地向农田的转化及林地向草地、沼泽湿地的转化导致植被碳储量减少97.06Tg,农田向林地、沼泽湿地、草地的转化及草地、沼泽湿地向林地转化导致植被碳储量增加39.58Tg。
常守志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张柏张春华张素梅
关键词:遥感和GIS三江平原
利用地形和遥感数据预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被引量:102
2010年
在GIS支持下,选择地形因子和遥感植被指数,建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预测模型,应用回归克里格(Kriging)方法,预测吉林省农安县土壤养分(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1个环境因子中,相对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地面粗糙度和地形湿度指数与有机质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全氮的相关性不显著。相对高程、坡度、地面粗糙度、河流动能指数以及NDVI在土壤养分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中贡献较大,是预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最优因子。有机质和全氮在研究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这种分布格局受地形和植被的综合作用,同时与土壤类型密不可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克里格方法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空间分布预测精度,是一种有效的空间分布插值方法。
张素梅王宗明张柏宋开山刘殿伟李方任春颖黄健张惠琳
关键词:遥感土壤养分地形特征地统计学
三江平原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双向演替动态过程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分析1986~2005年三江平原自然湿地(湖泊、河流、沼泽湿地)与人工湿地(水田)的双向演替过程,统计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和地貌类型)对此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5年间三江平原湿地双向演替过程以沼泽湿地与水田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主。1986~1995年、1995~2000年和2000~2005年三时段内沼泽湿地转化为水田的面积占同期沼泽湿地转出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61%、37.99%和28.81%,相反,水田转化为沼泽湿地的面积占同期水田转出总面积的4.83%、13.69%和4.84%。三江平原发生沼泽湿地与水田双向演替过程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为土壤类型为草甸土和沼泽土,海拔高度为0~100 m,坡度为0~1°,地貌类型为低河漫滩、高河漫滩、洼地和一级阶地。
张素梅王宗明张柏宋开山刘殿伟张树清李方任春颖黄妮张春华
关键词:人工湿地
1986-2008年吉林省湖泊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24
2010年
利用1986年、1995年、2008年覆盖吉林省的LandsatTM遥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获取3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GIS技术,分析了过去23年吉林省湖泊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8年间,吉林省湖泊面积从1986年的3442km2减少到2008年的2622km2;湖泊个数由3134个减少到2718个.其中1986-1995年间湖泊面积萎缩主要以大中型湖泊(面积大于等于50km2)为主,减少面积为479.7km2;1995年以后,虽然大中型湖泊面积有微弱增加,但中小型湖泊的面积剧烈减少,因此导致湖泊总面积减少311.7km2.湖泊面积变化存在区域差异:过去23年间,东部地区湖泊面积增加42.1km2,中部地区减少98.9km2,西部地区湖泊面积减少最多,为337.7km2.气候干旱化、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和水利工程修建等因素对湖泊面积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许诗刘志明王宗明宋开山张素梅刘殿伟张柏罗玲
关键词:湖泊变化驱动力遥感
1954-2005年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评估被引量:10
2011年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历史时期地图数字化和遥感图像解译得到三江平原1954-2005年的6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过去50 a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定量评估了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变化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954-2005年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沼泽湿地面积比例从32.58%减少到7.44%,耕地面积比例从15.84%增加到55.16%。过去50 a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减少,减少幅度达48.00%。通过空间变化统计分析得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增加、没有变化的区域分别占58.16%、26.62%、15.2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区域内多发生由单位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沼泽湿地、林地和草地向耕地的转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区域发生了由单位生态服务价值较低的耕地向草地和林地的转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本不变的区域多为难以开垦的林地所覆盖。以上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的主导因素。图5,表3,参15。
常守志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张柏张素梅张春华
关键词:生态价值损失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挠力河上游流域水文过程及其驱动力模型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以三江平原挠力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年均流量和洪峰流量两个水文参变量,对流域降水、耕地面积和各水文参变量的统计回归分析,分别建立水文过程的单因素模型,用于分析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在定量区分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水文效应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基于降雨量和耕地面积两种因素的流域水文过程驱动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1956-1975年间降雨量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非常显著,之后影响逐渐降低,总体上为气候模型对年均流量的模拟能力高于洪峰流量;(2)流域耕地面积,自1954年以来不断扩张,但未对水文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对洪峰流量的影响高于对年均径流的影响;(3)研究区的水文过程驱动力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相比单因素模型,年均流量和洪峰流量的模拟精度均得到较大提高,RMSE分别为0.5和1.04;对年均流量的模拟精度更高一些,决定性系数为0.933;(4)总体上,研究区水文过程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高于土地利用变化,但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洪峰流量的影响呈增大趋势。
张素梅王宗明张柏宋开山刘殿伟李方任春颖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洪峰流量三江平原
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被引量:79
2011年
利用1982~2006年的NOAA AVHRR-GIMMS和MODIS 2种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年际动态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了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值较高,且空间差异明显;森林为该区主要植被类型,NDVI值较高,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伊春地区;草地集中分布于西南部,NDVI值相对较低.东北多年冻土区过去25a间植被生长的变化趋势为:伴随着气温的显著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植被NDVI显著下降.较气温而言,降水量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要因子(r=0.77,P<0.01).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在1982~2006年间表现为4个阶段:1982~1990年,植被NDVI虽有小幅波动,但整体上呈持续增加的趋势;1990~1993年,植被NDVI呈迅速下降趋势;1993~1997年,植被NDVI呈现回升态势,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1998~2006年,植被NDVI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不同植被类型表现出不同的NDVI年际变化规律,尤以草地NDVI值波动最大.植被NDVI变化空间异质性显著.气候变化和多年冻土退化影响了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动态.年均气温升高和年降水量降低影响了植被的生长.从像元尺度来看,研究区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变对植被NDVI的大小和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德华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张柏张素梅罗玲张春华
关键词:气候变化
辉发河流域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5
2008年
为分析景观格局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本文应用基于GIS的修订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了吉林省中低山水蚀区辉发河流域的土壤侵蚀量。选择聚集度、Shannon多样性等6个景观指数,在RS、GIS和Fragstats软件平台下得到两个尺度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二级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指数数据。以流域内29个子流域为样本,用SPSS软件计算侵蚀模数和景观指数的相关性。把29个子流域分为低强度侵蚀区和高强度侵蚀区,分别探讨景观格局对低、高强度侵蚀区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辉发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主要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占流域总面积的90.27%。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13.89 t/hm^2·a.为轻度侵蚀,但远超过土壤容许流失量。(2)在各种植被类型区中,草地的侵蚀较为强烈,平均侵蚀模数为31.28 t/hm^2·a,高出流域平均侵蚀模数125%,侵蚀贡献水平达到1.74.成为辉发河流域土壤侵蚀的风险区。(3)6个景观指数与侵蚀模数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除斑块密度外,均与土壤侵蚀模数高度相关。其中聚集度与侵蚀模数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602,聚集度和侵蚀模数间有较强的非线性关系。(4)研究区低、高强度侵蚀区的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不同,在低强度侵蚀区的影响更为显著。
张素梅王宗明闫百兴张柏宋开山刘殿伟李方国志兴
关键词:景观指数土壤侵蚀
基于遥感技术的吉林省生态资产定量评估与动态监测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TM/ETM+卫星影像,在对生态参数测量的基础上,依据生态资产估算方法,对吉林省2000年和2008年的生态资产进行定量测量,得到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图,并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吉林省生态资产总价值由4 385.61亿元增加到6 751.31亿元,单位面积价值增加了24.17万元/(km2.a)。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有林地生态资产总价值的变化最大,8 a间增加了1 193.60亿元;而未利用地生态价值增加得最少,只有15.75亿元。从生态资产总价值的空间分布上来看,2000年和2008年的吉林省生态资产总价值分布都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苗正红王宗明宋开山任春颖杜嘉张素梅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生态资产遥感
不同利用方式对松嫩平原典型县耕地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耕地是受人为活动影响最强、对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土地资源类型之一,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耕地的利用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可以为土壤资源管理与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本文选取国家重点商品粮食基地松嫩平原九台市,在获取大量土壤养分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种土壤养分中,有效锌和有效磷的总变异系数最大,pH值和阳离子变异系数最小。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土壤缓效钾的影响不显著。因农户对菜地的投入及管理水平明显高于粮田,造成菜地土壤的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含量高于粮田。除有效钼在不同利用方式中的含量无显著差异外,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硼具有显著影响。水田和菜地的pH和CEC高于旱田。
王宗明张柏宋开山张素梅刘殿伟黄健张惠琳
关键词:耕地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