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东东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嗅鞘细胞
  • 2篇周围神经
  • 2篇细胞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嗅鞘细胞移植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反应
  • 1篇神经损伤
  • 1篇神经损伤修复
  • 1篇神经再生
  • 1篇通路
  • 1篇缺损
  • 1篇缺损修复
  • 1篇周围神经损伤
  • 1篇周围神经损伤...
  • 1篇周围神经再生
  • 1篇坐骨
  • 1篇坐骨神经
  • 1篇微环境

机构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1篇重庆市畜牧科...

作者

  • 3篇李兵仓
  • 3篇张洁元
  • 3篇姚东东
  • 2篇刘彬
  • 1篇李冠桦
  • 1篇周婵
  • 1篇陈魁君
  • 1篇段朝霞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微环境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微环境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机制的相关文献,对其修复过程中的微环境变化进行综述。结果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依赖于损伤神经所在的微环境,包括神经再生通道建立、神经营养因子调节、炎性反应、激素调节、信号通路调控及酶的调节,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深入了解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胞体轴突近远端的变化。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其修复微环境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结合纳米技术、材料科学、基因工程和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姚东东张洁元刘彬李兵仓
关键词:周围神经炎性反应信号通路微环境
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挫伤后急性期巨噬细胞向M2亚型极化的影响及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OECs)移植对脊髓挫伤后急性期损伤区巨噬细胞向M2亚型极化的调控作用,探讨OECs移植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原代OECs,移植备用。暴露SD大鼠T10脊髓,并用NYU-Ⅱ撞击机将撞击棒(10g)从25mm高处垂直落下挫伤脊髓。伤后即刻将24只脊髓挫伤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OECs移植组,每组12只,分别将DMEM/F12培养基或OECs悬液(浓度3×10^4个/μL,1μL×3次)注入损伤脊髓处。伤后1-9周时每周采用BBB评分法对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分。伤后1周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并计数损伤区M2型巨噬细胞及髓鞘相关抑制因子Nogo-A阳性细胞,同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炎症因子白介素(IL)-4、IL-6蛋白的表达。伤后9周时采用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的病理改变。结果伤后1-9周时,OECs移植组每周BBB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周时,OECs移植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24%±0.56% vs.0.63%±0.21%1,Nogo—A阳性细胞数量、荧光强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3±24)个/视野 vs.(207±88)个/视野;0.042±0.006 vs.0.062±0.011],抗炎因子IL-4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0.717±0.152 vs.0.183±0.063),促炎因子IL-6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550±0.124 vs. 1.060±0.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9周时,HE染色显示OECs移植组囊性空洞面积[(1.511±0.581)mm^2]较对照组[(2.939±0.823)mm^2]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ECs移植可促进脊髓损伤区巨噬细胞向M2亚型极化,并改善炎症微环境、抑制Nogo-A表达,从而促进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张洁元李越姚东东段朝霞陈魁君李冠桦冯华李兵仓
关键词:嗅鞘细胞M2型巨噬细胞细胞极化细胞移植
嗅鞘细胞在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中的炎性调节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cell,OEC)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其在修复过程中对坐骨神经局部微环境内炎性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转基因SD大鼠嗅球,原代培养GFP—OEC并鉴定。取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制备右侧坐骨神经缺损(10mm长)模型后,采用聚乳酸一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 acid-co-glycolic acid), PLGA]神经导管修复缺损处,实验组(n=55)于导管两端注入GFP—OEC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 Uularmatrix,ECM)的混合液,对照组(n=45)注入等量DMEM与ECM的混合液。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6h、1d、3d以及1、2、3、4、6周Westernblot检测IL-4、IL-6、IL-13和TNF—α的表达;术后2、4、6周实验组取材观察GFP—OEC存活情况;9周两组取材行HE染色观察神经组织形态,并行坐骨神经感觉及运动功能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经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原代培养细胞为GFP—OEC。Western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2~6周实验组IL-4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3d、1周时IL-6及TNF—α相对表达量降低,1d以及3~6周时IL-13相对表达量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6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组神经移植体内的神经再生端均有GFP—OEC存活;术后9周,HE染色示实验组再生神经组织较松散,细胞形态不规则;对照组再生神经组织成泡状空隙,细胞明显减少。术后9周,实验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后足回缩时间、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缺损后植入OEC可促进抗炎因子IL-4和IL-13的表达,同时抑制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改善了坐骨神经局部的炎症微环境,进而有效地促进坐骨神
姚东东张洁元李兵仓周婵刘彬
关键词:周围神经再生嗅鞘细胞抗炎因子促炎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