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芳

作品数:7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淋巴
  • 3篇EB病毒
  • 2篇性疾病
  • 2篇肿瘤
  • 2篇疱疹
  • 2篇疱疹病毒4型
  • 2篇文献复习
  • 2篇细胞
  • 2篇淋巴瘤
  • 2篇淋巴组织
  • 2篇复习
  • 2篇EB病毒相关
  • 2篇病毒
  • 2篇病毒相关
  • 1篇单克隆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瘤
  • 1篇阳性
  • 1篇液相芯片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
  • 3篇北京大学深圳...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福建省肿瘤医...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浙江省肿瘤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刘芳
  • 4篇张良运
  • 3篇梅开勇
  • 3篇胡维维
  • 2篇周小鸽
  • 2篇尹卫华
  • 2篇郭莉
  • 1篇潘华雄
  • 1篇吴梅娟
  • 1篇李智
  • 1篇尹为华
  • 1篇朱军
  • 1篇王哲
  • 1篇孟刚
  • 1篇邵建永
  • 1篇田素芳
  • 1篇阎晓初
  • 1篇宋玉琴
  • 1篇谢建兰
  • 1篇郑媛媛

传媒

  • 4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白血病.淋巴...

年份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和“原位”淋巴瘤被引量:1
2016年
最新研究发现“单克隆B细胞群”并不能诊断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其促使人们探索淋巴瘤的发生机制、B细胞前体转化成真正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单克隆B淋巴细胞扩增,最初在不同健康个体的外周血中发现,因此定义为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onoclonalB-celllym-phocytosis,MBL),同时分析显示许多患者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CLL)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依据B细胞数量的不同,临床相关性也不同:高数量MBL被认为是肿瘤前期状态,且每年以1%-2%的比率进展成CLL;而低数量的MBL可存在多年。目前,临床上尚未显示与真正白血病相关。非CLL-样的MBL代表一小部分病例,其临床及生物学意义仍不清楚。原位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lymphoma,FL)和套细胞淋巴瘤(mantlecelllym-phoma,MCL)是以非典型淋巴样细胞的定位为特点,分别具有生发中心t(14;18)(q32;q21)或套区t(11;14)(q13;q32)易位,且有正常细胞对应体存在。生发中心或套区为这些携带致癌基因的细胞提供恰当的微环境,促进其生存或增殖。然而这些病变进展成真正淋巴瘤的机率较低,也许需要其他基因改变的蓄积。因此,这些淋巴组织增殖的患者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刘芳周小鸽Karube KScarfò LCampo EGhia P
EB病毒相关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浆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且无免疫缺陷的浆母细胞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这组疾患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无免疫缺陷且HIV-PBL的组织学特点,原位杂交染色检测EB病毒(EBV)感染状态.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PBL的免疫表型、EBV潜伏类型,探索myc基因的易位.结果 HIV-PBL表现为浆母细胞样或免疫母细胞样细胞的单一增生,可见瘤巨细胞及坏死;背景反应细胞少,核分裂象较多.所有病例都有EBV感染,潜伏类型为Ⅰ型(LMP1^-及EBNA2^-).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终末分化阶段的表型CD20^-/CD3^-/CD1386+/Kappa+或Lambda^+.6例HIV-PBL均为老年患者(中位年龄69.5岁),男女各3例;结外及口腔外侵犯率高,分别为6、5例.中位生存期为25.5个月.此外,3例患者具有免疫球蛋白重链(IgH)与myc基因易位.结论 HIV-PBL是一组独立疾患,具有无HIV感染、老年人、EBV阳性、结外及口腔外侵犯率高等特点,应与HIV+的PBL相区别.
刘芳梅开勇尹卫华张良运胡维维
xTAG液相芯片技术用于肺癌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适用性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肺癌EGFR基因第18-21号外显子突变,以Sanger测序法为参照,探讨x TAG液相芯片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适用性。方法随机选择1 139例Ⅰ-Ⅳ期肺癌组织标本,提取DNA,分别采用x TAG液相芯片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第18-21号外显子突变情况,评价x TAG液相芯片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液相芯片法:共1 134例患者获得基因突变检测结果,Sanger测序法:共1 105例患者获得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检测成功率分别为99.56%和97.01%。以Sanger测序法为参照,x TAG液相芯片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59%和94.54%,两种方法均检出少数样本存在双外显子突变。两种方法检测出的突变型别完全吻合。结论采用x TAG液相芯片法可有效检测肺癌EGFR基因突变,实现突变分型,且相对测序法更方便、高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郭元杰汪威付莎刘芳郭婧邵建永
关键词:EGFR突变
对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理解和认识被引量:22
2016年
近年来,有关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PD)的文章越来越多,EBV+LPD被使用越来越广。然而,其中所指的含义却不尽相同,由此引发了理解的困惑和交流的障碍。为此,我们通过文献复习和实际病例观察对EBV+LPD的概念进行梳理和澄清,并阐述我们对EBV+LPD的理解和认识。总体而言,目前主流观点认为,EBV+LPD是指EBV感染的一组具有谱系的淋巴组织疾病,其中包括增生性、交界性、肿瘤性疾病。根据这个概念,EBV+LPD不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和急性重症EBV感染(EBV+嗜血细胞综合征、爆发性IM、致死性IM、爆发性EBV+T-LPD等),也不包括已经明确命名的EBV+淋巴瘤(如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EBV+LPD目前包括:(1)EBV+B细胞-LPD:淋巴瘤样肉芽肿、EBV+免疫缺陷相关LPD、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B细胞型、老年性EBV+B细胞-LPD等。(2)EBV+T/NK细胞-LPD:CAEBV-T/NK细胞型、种痘样水疱病、蚊叮超敏反应等。根据EBV+T/NK细胞-LPD的发展进程,通常可分为1级、2级和3级三个级别。第1级为增生性疾病,第2级为交界性疾病,第3级为肿瘤性疾病。EBV+LPD不同于单纯的增生性疾病(如IM)但又有重叠,也不同于典型的肿瘤性疾病(如NK/T细胞淋巴瘤)但也有重叠。临床上提高警惕,尽早识别与EBV+LPD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的苗头,从而及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在并发症发生后积极治疗挽救生命,应作为管控这类疾病更重要的任务。
周小鸽张燕林谢建兰黄雨华郑媛媛李文生陈浩刘芳潘华雄韦萍王哲胡余昌杨开颜肖华亮吴梅娟尹为华梅开勇陈刚阎晓初孟刚徐钢李娟田素芳朱军宋玉琴张伟京
关键词: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疱疹病毒4型
血管中心性胶质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血管中心性胶质瘤(angiocentric glioma,A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预后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例AG组织中EMA、GFAP、S-100、Ki-67、CD99、vimentin、NeuN、NF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4岁,伴有顽固性癫痫2年。肿物位于表浅额叶。镜下见瘤细胞在软脑膜-蛛网膜下呈平行流水状或垂直、栅栏状排列。瘤细胞是以皮质血管为中心的单形性单层或多层双极细胞,沿血管轴排列形成室管膜瘤样放射状或假菊形团样。瘤细胞核椭圆形、圆形或梭形,染色质点彩状。在神经实质内形成不同密度的瘤细胞区,包括致密纤维成分的实性生长区、栅栏状或漩涡状排列区、神经鞘瘤样结构区。瘤细胞表达GFAP、S-100,EMA核旁点状阳性,不表达NeuN、NF、Olig-2,Ki-67增殖指数<1%。结论 AG是一种少见的与癫痫相关的WHO I级神经系统肿瘤,部位表浅,应与室管膜瘤、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毛细胞型星型细胞瘤相鉴别。少数AG病例出现高增殖指数,核分裂象增多,形态间变或者伴有胶质母细胞瘤区等特点,属于不典型AG,应归入WHOⅡ级或更高级别。
刘芳张良运郭莉胡维维李智
关键词:脑肿瘤顽固性癫痫
老年性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老年性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pstein—Barrvirus—positivediffuselarge B.celllymphomaoftheelderly,EBV’DLBCL-E),由Oyama等研究组于2003年提出,又称为老年性或年龄相关性EBV阳性的B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senileorage—related EBV—associated B—celllymphoproliferativedisorders,aEBVLPD)。
刘芳张良运尹卫华梅开勇李小秋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病毒老年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年龄相关性
网状血管内皮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网状血管内皮瘤(ret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R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H组织中CD31、CD34、FⅧRAg、D2-40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主要由细长、分支状类似睾丸网的血管网组成,内皮细胞呈鞋钉样,侵犯皮肤附属器和皮下脂肪组织。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31、CD34、FⅧRAg,不表达D2-40。背景中的淋巴细胞表达CD3。结论 RH是一种极少见的具有复发倾向的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少数病例可出现转移及死亡。RH应与血管肉瘤、Dabska瘤、鞋钉样血管瘤、梭形细胞血管瘤等鉴别。
刘芳郭莉张良运胡维维
关键词:头部肿瘤血管内皮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