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云

作品数:16 被引量:23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5篇历史地理
  • 4篇政治法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农户
  • 5篇人地关系
  • 4篇华北平原
  • 3篇干旱
  • 2篇有效性
  • 2篇政府
  • 2篇政府调控
  • 2篇中国经济
  • 2篇中国经济重心
  • 2篇中国农户
  • 2篇区域经济
  • 2篇自助
  • 2篇系统动力学
  • 2篇经济重心
  • 1篇地理学研究
  • 1篇宜居
  • 1篇宜居城市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中国人文
  • 1篇人口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桂林航天工业...
  • 1篇天津商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河南财经政法...

作者

  • 16篇李小云
  • 10篇杨宇
  • 10篇刘毅
  • 4篇刘慧
  • 2篇王钰鑫
  • 1篇金凤君
  • 1篇余建辉
  • 1篇吴锋
  • 1篇杨勇
  • 1篇董雯
  • 1篇张文忠
  • 1篇湛东升
  • 1篇党云晓
  • 1篇李志慧
  • 1篇邓祥征

传媒

  • 4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理科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2016第六...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2-2011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基于重心模型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明显,整体表现为经济和产业重心不断偏移,从宏观上明确经济和产业重心移动趋势,对了解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和制定统筹区域发展相关政策意义重大。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
李小云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差异
应对干旱:中国农户自助与政府帮扶行为及其有效性
在气候变化导致干旱频发背景下,抗旱主体及其抗旱措施的有效性是学术界及政府高度关注的话题。中国农业生产领域应对干旱的核心主体是农户和政府。本研究基于对中国粮食主产区较大规模的实地问卷调研资料,试图从两大抗旱主体的行为出发研...
李小云杨宇刘毅刘慧
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被引量:66
2016年
人地关系研究始终贯彻在地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本文在大量的文献梳理基础上,对中国人地关系的内涵特征、研究概况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综述。1阐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内涵及演进规律,发现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不断强化,其内涵随时代不断演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人地关系的内涵及理论体系。2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概述中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研究状况,对1980年以来人地关系研究的经费来源、主要研究团队和主要传播期刊等进行了定量识别,研究经费以国家级基金支持为主,并呈现多元化趋势;研究的优势团队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师范类院校;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期刊对人地关系研究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力。3资源环境是人地关系的基本载体,本文进一步聚焦到人地关系的资源环境基础研究,发现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研究经历了从单要素视角逐步向多要素综合视角演变的历程,研究主题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单一要素逐步向资源环境综合要素转变。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是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特色,未来要更加注重以发展、动态的思路关注"人"、"地"特征的变化以及新因素对人地关系的影响研究,尤其要注重资源环境绝对区位的时空变化对人地相互作用的模式影响研究,加强学科交叉以及综合集成技术的系统性研究,以推进人地关系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发展。
李小云杨宇刘毅
关键词:人地关系
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特征及对策建议被引量:9
2016年
通过资源型产业竞争力和空间集聚扩散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基础地位明显,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应,但相比全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行业竞争力相对较弱。2资源型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不同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各异。3不同资源型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态势及演化路径不同。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东北地区应针对不同资源型产业实施差异化的产业调整方案、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型产业附加值、以产业区为空间支点推动资源型产业政策精准化、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抓手推动资源型产业空间优化配置和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保障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杨宇董雯刘毅李小云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产业结构
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被引量:41
2018年
人地关系演变具有继承性,从历史视角认识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及机制有助于增加对人地关系的综合认知。从人地关系核心内涵出发,将资源环境要素视为人地作用的焦点,以人类的核心需求和主要活动、对"地"的作用强度及认知能力为主线,在梳理中国历史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归纳其演变特征,并进一步提炼其演变动力。发现: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对"地"的认知先后经历了"混沌未知、天人合一、人地相称、人定胜天、人地和谐共生"的演变历程。与此相应,中国历史人地关系经历了从萌芽到以土地为核心的一元化关系再到以土地、水、能矿等资源为核心的无序多元化关系以及现如今重新探索有序多元化人地关系的总体历程。从历史视角看,中国人地关系演变的动力机制是:生产力是最核心的动力,促进了人对"地"作用能力的发展;人口是最活跃的动力,人口需求及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增强了人和"地"作用的紧密程度;生产关系主要通过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及资源所有权而间接影响人地关系演变;战争和自然灾害对中国历史人地关系演变均起到促进和阻碍的双面作用。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人地关系研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中国现代人地矛盾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以史为鉴,提升人对"地"的科学认识,实施因地制宜,加快技术研发和生产方式转型是破解中国当下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
李小云杨宇杨宇
关键词:人地关系历史演变
政府调控对华北平原农户抗旱行为的影响及效应被引量:1
2017年
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明确农户是否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及政府对其采取措施的影响,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引导农户增强自身响应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以华北平原为例,基于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导致干旱频发背景下微观农户的响应行为,评估政府预警和政策支持是否影响农户响应行为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其响应行为。结果表明:(1)农户响应干旱态度积极,随干旱程度加深,农户选择采取响应措施的可能性增大。(2)政府调控影响农户响应行为,但仅部分调控手段效果显著。政府提供预警信息能增加农户采取响应措施的可能性,然而只有当灾前及灾中、灾后同时预警时效果才显著;电视是目前最主要的预警媒介,但其并不显著改变农户响应行为,通过两种及以上形式的媒介传播预警信息效果最显著。此外,政府(尤其是乡镇及村级机构)的政策支持对农户旱灾响应行为有一定影响,但其效果在灾害年不如正常年明显;资金补贴的调控手段能明显促进农户采取响应措施的积极性,但绝大多数农户未获得任何机构支持。政府调控的结构及力度均有待提升及完善。(3)不同特质农户的响应行为不同。灌区内的农户,家庭耕地细碎度越小的农户,家庭农业成员越多的农户,更倾向于采取响应措施。本研究可为干旱化背景下制定相关调控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李小云杨宇刘毅刘慧
关键词:政府调控干旱农户华北平原
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时空轨迹及其耦合趋势研究被引量:22
2017年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重心时空格局均存在一定规律性:第一产业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第二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格局相似,即先向东南继而(2010年前后)向西(略偏南)移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措施初见成效;第三产业重心移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大体呈现逆时针环状变动趋势,东部沿海仍处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势能区。(3)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第三产业重心有靠近趋势,但和第一、第二产业重心有分离趋势,人口和经济的协调程度总体在增加。第三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将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是未来吸纳人口的核心产业。
李小云杨宇杨宇王钰鑫
关键词:人口
2000-2015年华北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6
2017年
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统计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华北平原县域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外部作用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四期粮食生产效率均值分别为0.7544、0.7730、0.7525和0.7518,高于0.8的县区数占比较高,但大部分县区的效率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效率值空间分布从最初的相对均匀到局部集聚;增加投入要素对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仍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两个投入指标的作用较强;从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看,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耕地斑块密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负向作用,而提高耕地复种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杨勇杨勇邓祥征李志慧吴锋
关键词:粮食生产效率影响因素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土地利用变化华北平原
应对干旱:中国农户自助与政府帮扶行为及其有效性
在气候变化导致干旱频发背景下,抗旱主体及其抗旱措施的有效性是学术界及政府高度关注的话题。中国农业生产领域应对干旱的核心主体是农户和政府。本研究基于对中国粮食主产区较大规模的实地问卷调研资料,试图从两大抗旱主体的行为出发研...
李小云杨宇刘毅刘慧
中国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模型与实证被引量:32
2019年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经典问题,也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际地理学研究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命题。人地关系在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时代内涵,如何科学表征中国现代人地关系的状态,是精准认知现代人地关系进而寻求协调人地矛盾路径的基础。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在梳理中国现代人地关系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框架,从人类活动的施压强度、核心资源要素的承压能力、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力度以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4个层面选取表征指标,秉承分级评价、逐级修正的思想,以县级单元为基础对全国层面的人地关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异性及依托核心城市群布局的特征,而核心资源要素的综合支撑能力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且土地、水、核心能矿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强度四者之间的空间错配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紧密区多集中在胡焕庸线两侧及青藏高原西南部,全国层面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大约85.56%的区域人地关系状态以宽松为主,但是局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西部地区人地关系相对宽松,但人地系统演进的等级也相对较低。
杨宇李小云李小云洪辉何则金凤君刘毅
关键词:人地关系综合评价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约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