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情

作品数:8 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曲面
  • 2篇曲面建模
  • 2篇淮河流域
  • 1篇性状
  • 1篇虚拟站点
  • 1篇样带
  • 1篇遥感
  • 1篇营养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站点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动态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学
  • 1篇生物地理
  • 1篇生物地理学
  • 1篇食物
  • 1篇食物安全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福州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8篇王情
  • 6篇岳天祥
  • 3篇辛晓平
  • 3篇卢毅敏
  • 2篇范泽孟
  • 2篇刘雪华
  • 2篇孙晓芳
  • 1篇于贵瑞
  • 1篇张宏斌
  • 1篇杜正平
  • 1篇田静
  • 1篇侯继华
  • 1篇王钦敏
  • 1篇陈传法
  • 1篇李颖
  • 1篇何念鹏
  • 1篇吕宝磊

传媒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生态经济
  • 1篇遥感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森林生态系统性状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基于中国东部样带的整合分析被引量:20
2018年
性状(Trait)或功能性状(Functional trait)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和进化后所呈现出来的可量度的特征,也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或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手段。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功能性状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物种水平的植物叶片和根性状的研究领域;然而,自然生态系统是复杂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自身的多种性状间及其不同生物间性状的相互作用是广泛存在的,因此需要跨学科、系统性、集成式地调查和研究。以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开展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性状的综合测定;基于其核心的研究结论并适当整合NSTEC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能给性状研究提供新的调查模式和分析思路。沿NSTEC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3700km样带选取了9个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在群落结构调查基础上对群落内所有植物种类(总计1177物种)开展了系统性的性状测定(叶-枝-干-根多元素含量,叶片形态性状-气孔性状-解剖性状-叶绿素含量-多元素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细根形态性状-解剖性状-多元素含量等),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土壤有机质结构与组成、土壤碳氮周转及其温度敏感性等参数。基于上述数据,不仅按传统途径系统性地探讨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多种性状的纬度变异规律与影响因素;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科学地将器官水平测定性状推导至天然森林群落水平"科学难题,并从多个性状角度建立了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性状与功能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性状网络"和"生态系统性状"概念,以其更好地用于揭示自然界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为验证和发展生态学理论、探讨多种性状间协同(权衡)的生态系统生产力优化机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希望通过解
何念鹏张佳慧刘聪聪徐丽陈智刘远王瑞丽赵宁徐志伟田静田静王情李颖李颖侯继华
关键词:样带生态系统性状影响因素生物地理学
草地地上生物量高精度曲面建模被引量:4
2013年
草地生物量的大区域精确估算对全球变化研究和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草地生物量的空间模拟精度,发展了草地地上生物量的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 HASM-GB(High Accuracy Surface Modeling for Grassland Biomass),基于内蒙古草地地上生物量野外调查资料和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采用HASM-GB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通过野外实测数据采用修正的Jackknifing方法对HASM-GB方法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之间具有较低的均方根误差(28.03 g/m2)和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2。将HASM-GB方法与遥感生物量回归模型、普通克里金和回归克里金3种方法进行了精度对比,结果表明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HASM-GB方法的模拟结果具有相对较低的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与测定值较高的相关系数。通过对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模拟结果的分析可知,由于植被指数—生物量回归模型属于非空间方法,其模拟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辅变量间的相关性水平,易受植被指数数据误差的影响。普通克里金不能考虑辅助变量的作用。HASM-GB方法能够充分考虑生物量采样点和辅助变量的空间变异信息和邻域样本的空间结构特征从而提高模拟精度,其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曲面模拟能力高于回归克里金。结果表明HASM-GB可以作为模拟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相对有效的方法。
孙晓芳岳天祥王情
关键词:遥感
中国耕地食物供需平衡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和食物营养模型,对我国主要7种耕地食物产品(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油料)实际产量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全国和各县耕地食物营养产量,结合县级人口数据,进行食物供需平衡分析。结果表明:①全国2360个县级行政单位中,1351个县(市、区)耕地食物热量供大于需(1995年-2005年平均值),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四川盆地等粮食主产区,另外1009个县(市、区)耕地食物热量供小于需,需要从外调入食物,或者利用本区域草地、林地和水域等食物;②耕地食物蛋白质供大于需的县(市、区)有896个,供小于需的县(市、区)有1464个;③耕地食物脂肪供大于需的县(市、区)仅有121个,供小于需的县(市、区)有2239个。脂肪的供给有较大的短缺,要保障食物安全,应优化种植结构,逐步使各类食物的供需达到平衡。东北、华北地区是我国食物供给充足有余的地区,应保护耕地食物供给可持续的发展;华中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食物热量供给有较大盈余但蛋白质和脂肪有所短缺,需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富含蛋白质或富含油脂作物的种植和培育,以均衡食物供给。对于耕地食物不足的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省区,保障食物调入渠道通畅的同时,应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的提高食物供给能力。
王情岳天祥卢毅敏范泽孟辛晓平张宏斌
中国食物供给能力分析被引量:21
2010年
从中国各类型生态系统(农田、草地、水域)的实际的食物生产能力出发,结合进出口产品中的食物部分,得出全国实际的食物供给能力,根据食物营养成分表中的转化率,将各类食物折算成人类生存所需的3大营养成分(热量、蛋白质、脂肪)的产量来表示,并利用ArcGIS进行草地和农田食物供给的空间分析。以2004年为例,中国实际食物供给能力为:热量1.601×1015kcal,蛋白质6.163×107 t,脂肪2.717×107 t。其中,中国内陆生态系统实际可供给热量1.454×1015 kcal,蛋白质4.996×107 t,脂肪2.074×107 t,分别达到了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潜力的32.46%、38.33%和41.12%,内陆生态系统食物供给还有较大的增长余地。在小康水平下,中国的食物热量、蛋白质、脂肪分别可以供养人口19.12亿,20.84亿和11.03亿人,按照2010年营养目标和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热量和蛋白质的供给已经较为充足,而脂肪的供给有所不足,今后需要注重油脂作物的种植和生产。结果还表明:中国的食物供给能力中,农田占据了绝大部分,不过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从1998年的84.66%,下降到2004年的74.72%;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所提供的食物所占比例分别为4.83%~5.80%、6.02%~7.51%,波动较小;净进口食物所占比例逐年增长,1998年仅为4.04%,2004年增加到13.82%。通过平衡模型计算,在温饱、小康、富裕水平下,2004年中国可以供养的人口分别为:15.34亿,15.00亿和14.11亿,这表明,如果能够优化种植结构,合理配置植物性食物向动物性食物转化比例,均衡营养消费结构,中国实际食物供给较为充足。
王情岳天祥卢毅敏杜正平辛晓平
关键词:食物安全食物营养
基于SPOT-VGT数据的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空间格局特征--以淮河流域为例被引量:42
2013年
为探明近10多年来淮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动态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本研究基于SPOT-VGT的NDVI数据和淮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设计植被动态空间计算模型,分析了1999-2007年淮河流域植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包括年内各月变化规律、年际变化趋势、不同景观类型的植被指数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等。结果表明:①SPOT-VGT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可以较好的计算和分析流域尺度的植被状况时空格局;②淮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71.33%)在1999-2007年NDVI有显著增加趋势,表明流域整体植被覆盖明显改善;③淮河流域NDVI年内变化曲线呈双峰型,4月份和8月份分别出现波峰,8月波峰高于4月;④淮河流域植被覆盖状况空间差异显著,NDVI多年平均值的空间格局为:平原地区较高,淮河干流北岸高于南岸;山丘区差异较大,大别山区植被指数最高,沂蒙山区植被指数最低,水土流失风险较高;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植被指数低;⑤不同景观类型的NDVI多年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的平均值增长趋势显著且较为平稳。滩地在波动中有小幅度增长;沼泽地波动幅度最大。本研究可为淮河流域森林保育、水土流失防治等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王情刘雪华吕宝磊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植被动态NDVI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潜力空间格局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经济发展任务重,生态压力持续增大,为确保流域可持续的粮食增产,亟须根据流域内粮食生产潜力和现状生产等,进行流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通过作物产量限制因子逐级修正模型计算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潜力,并将潜力与现状产量进行对比计算,得出粮食生产潜力转化率,结合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淮河流域未来粮食生产的优化空间布局。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总潜力为1.95×108 t,约占全国粮食生产总潜力的16.5%,在保障未来在全国粮食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2005年为例,淮河流域粮食实际产量为8195.54×104 t,总体潜力转化率为42%。折算成食物营养总量为:热量3.02×1014 kcal,蛋白质985.78×104 t,脂肪361.04×104 t,分别可以满足3.60亿、3.33亿、1.47亿人小康生活的营养标准需求。从空间格局来看,粮食生产高潜力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和中南部地区。未来粮食生产潜力开发适宜性最高的地区为淮北平原地区、江淮丘陵的部分地区及苏北平原的部分地区。该研究可作为淮河流域粮食主体功能区划进一步细化的重要科学依据。
王情刘雪华岳天祥
关键词: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潜力
江西省食物供给时空格局被引量:4
2011年
江西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对未来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江西省1980-2005年的各类食物产量变化趋势,并结合食物营养转化式和不同生活水平的食物营养需求标准,对江西省食物营养供给总量和供需平衡进行时空格局分析,得出:①稻谷产量约占江西粮食总产量的95%,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而油料、大豆、薯类和甘蔗产量1998年以后均有下降趋势。②江西省的食物营养供给总量较为富余。2005年食物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产量分别达到80.76×1012kcal、222.67万t和137.68万t,按照小康的生活标准,分别可供养9794、7532和5588万人,均高于江西省2005年的实际人口。③江西省食物营养供给呈稳步增长趋势,1980-2005年食物脂肪供给增加了7.40倍,热量和蛋白质分别增加了0.84倍和1.30倍。④江西省食物供给结构不均衡——食物热量的供给能力最强,90%的县市供给盈余,蛋白质次之,食物脂肪的供给能力相对最弱,2000年以后仍有1/2以上县市供给不足。应优化食物种植结构,重视油脂类作物的种植,提高食物脂肪的供给能力。⑤江西省食物供给能力较强区域主要分布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鄱阳湖周边区域及赣江流域的部分县市。加强这些地区的耕地保护,对确保未来食物供给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王情岳天祥范泽孟孙晓芳辛晓平
中国区域年降水空间分布高精度曲面建模被引量:12
2010年
论文利用781个采样站点的降水数据(中国大陆729个气象台站1951—2002年间月降水观测数据、台湾地区25个站点1971—2000年年均降水数据、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年均降水量以及中国西部增设的26个虚拟站点模拟数据),选取有效的敏感性解析因子经纬度、高程、坡向修正系数与地形开阔度等,建立累年平均降水与相关解析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降水总体趋势)。并对于回归拟合后与局部变化有关的"随机指示项",采用HASM算法进一步插值处理。模型充分考虑其他地理环境因子的影响,在采样点稀疏区域使用虚拟站点辅助模拟,克服了传统模拟方法完全依赖观测站点实测资料,在站点稀疏区域等雨量线走向主观性的缺点;模型模拟结果既突出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也反映局地细节变化。
卢毅敏岳天祥陈传法王情王钦敏
关键词:年降水量空间插值虚拟站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