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艺

作品数:2 被引量:15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生长因子受体
  • 2篇受体
  • 2篇脊髓
  • 2篇脊髓损伤
  • 2篇表皮
  • 2篇表皮生长因子
  • 2篇表皮生长因子...
  • 2篇大鼠脊髓
  • 2篇大鼠脊髓损伤
  • 1篇电针
  • 1篇夹脊
  • 1篇夹脊电针

机构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2篇彭彬
  • 2篇刘晓春
  • 2篇李熳
  • 2篇李玲俐
  • 2篇孟宪芳
  • 2篇施静
  • 2篇张静
  • 2篇罗艺
  • 1篇陈锋

传媒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年份

  • 2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大鼠脊髓损伤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脊髓的表达特点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脊髓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CI术后3 d、7 d和14 d组。应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损伤段脊髓组织中EGFR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损伤段脊髓灰质中EGFR蛋白表达情况;并对EGFR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与BBB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行为学观察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下肢神经功能逐步恢复;RT-PCR结果显示EGFR mRNA在假手术组大鼠脊髓中微量表达,SCI术后3 d表达显著升高,随后趋于下降,14 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损伤段脊髓灰质中EGFR阳性细胞数在损伤后3 d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随后趋于下降,但14 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EGFR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与BBB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56,P<0.05;r=-0.966,P<0.05)。结论EGFR在大鼠脊髓损伤后具有时相分布特点,且与动物行为呈负相关,提示其表达可能阻碍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彭彬孟宪芳李熳罗艺刘晓春李玲俐张静施静
关键词:脊髓损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夹脊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胶质酸性纤维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的分子机制。方法: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5只)。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SCI模型。电针组采用夹脊电针分别治疗3、7和14 d,频率为2 Hz等幅波,电流为2~6 mA,每日电针1次。应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损伤段脊髓灰质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行为学实验观察到,电针组大鼠术后1周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①模型组术后3 d,损伤段脊髓灰质中EGFR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增多,7 d后开始减少;电针组EGFR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1)。②损伤后GFAP的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相应时间点电针组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夹脊电针治疗可通过抑制损伤部位EGFR的表达,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从而有利于损伤后的神经再生。
彭彬孟宪芳李熳罗艺李玲俐张静刘晓春施静陈锋
关键词:电针脊髓损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