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萍
-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突发性耳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导致突发性耳聋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年龄21~70岁,病程在1周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调查发病前1周有无熬夜(凌晨后入睡),有无劳累、紧张压力感,是否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发病前是否有病毒性感冒病史,有无噪音接触史;运用SPSS 20.0软件对影响突发性耳聋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和极重度聋4类突发性耳聋中,"熬夜"、"感冒"和"劳累紧张压力感"3个因素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平坦下降型和高频下降型这两类突发性耳聋中,"接触噪音史"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平坦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和极重度聋3类突发性耳聋中,以"年龄小于35岁"为参考类别,其他3个高年龄段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熬夜"、"感冒"和"劳累紧张压力感"是4类突发性耳聋的危险因素。"接触噪音史"是平坦下降型和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发生的另一危险因素。年龄增加是平坦下降型和高频下降型及全聋型突发性耳聋的另一种危险因素。
- 张红茹吴文赵丽英白宇孙艳萍
- 全聋型突发性耳聋临床预后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全聋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年龄21-70岁,病程在1周内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纯音测听全部频率听阈升高,0.5、1、2、4kHz平均听阈≥81 dBHL)。采用统一治疗方案,前列地尔注射液+舒血宁+腺苷钻胺+激素和高压氧治疗。将不同治疗时间、不同频率听力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52例,其中男22例(42.31%),女30例(57.69%),连续用药1周、2周和3周总有效率分别为38.46%、57.69%、65.38%,组间听力改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8,P=0.018)。第2周和第3周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650,P=0.420)。第2周和第3周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865,P=0.451)。第2周和第3周总显效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44,P=0.1622)。治疗3周后备频率听力恢复情况比较,不同频率间痊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32),其中低频0.25 kHz痊愈率为46.16%,0.5 kHz痊愈率为34.61%,明显高于其它频率。不同频率间总显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243,P〈0.001)。不同频率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008,P〈0.001),其中0.25、0.5 kHz总有效率均为78.85%。经过3周治疗后,不伴有眩晕的极重度聋患者总有效率为77.78%,痊愈率为26.92%,伴有眩晕的极重聋患者总有效率为52%,痊愈率为1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11,P=0.051);但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05,P=0.0000)。结论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连续治疗3周可明显改善患者听力,且低频区听力恢复要好于高频区。不伴有眩晕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痊愈率要高于伴有眩晕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
- 张红茹孙艳萍陈涵赵丽英吴文白宇
- 关键词:眩晕预后
- 突发性聋的预后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分析突发性聋的预后与常见影响因素的关系,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突发性聋患者的病历。治疗方法包括:改善微循环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神经营养类药物、高压氧治疗。对于伴有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疗程2~4周。统计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发病至初诊时间、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是否伴有眩晕与耳鸣等与疗效的关系。结果:痊愈30例,显效48例,痊愈率为24.19%,痊愈、显效率为62.90%。年龄<60岁各组与61~75岁组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病程<7d、7~14d、>14d的3组疗效比较均差异显著(均P<0.05)。初诊听力损失轻、中度与重、极重度疗效差异显著(P<0.05)。初诊听力曲线上升型、平坦型与下降型的有效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伴耳鸣或(和)眩晕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伴耳鸣或(和)眩晕的患者(P<0.01)。结论:>60岁突发性聋患者的疗效显著下降;发病后初诊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发病>14d就诊疗效明显不佳;初诊听力曲线为平坦型和上升型、不伴耳鸣或(和)眩晕的患者预后好。
- 张欣陈涵孙艳萍
- 关键词:听力损失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