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琴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小麦
  • 2篇基因
  • 2篇ISSR
  • 2篇雌蕊
  • 1篇雄蕊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 1篇糖基转移酶基...
  • 1篇突变体
  • 1篇人工合成六倍...
  • 1篇位点
  • 1篇六倍体
  • 1篇六倍体小麦
  • 1篇酶基因
  • 1篇聚类分析
  • 1篇克隆
  • 1篇基因表达
  • 1篇基因克隆
  • 1篇合成六倍体小...
  • 1篇倍体
  • 1篇ISSR标记

机构

  • 4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西昌学院

作者

  • 4篇罗琴
  • 3篇彭正松
  • 3篇廖明莉
  • 3篇杨在君
  • 2篇魏淑红
  • 2篇张莉
  • 2篇代畅
  • 2篇路璐
  • 2篇唐海峰

传媒

  • 1篇种子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小麦三雌蕊基因Pis1的精细定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且在农业生产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显,人们对小麦产量要求更高,因此通过发掘小麦种质资源中的优良基因来加速小麦育种进...
罗琴
文献传递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I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为了解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用了100条ISSR引物对11份人工合成小麦和3个普通小麦材料(TP、HTS-1、C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了42条引物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有24条引物对供试材料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42条引物共扩增出了273个条带,每条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是3~12,平均每条为6.5,同时检测到在14份小麦试材中有170(占62.3%)个等位变异位点,引物等位变异数为1~11,平均每个位点出现4.5个等位变异。42条引物扩增产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499~0.879,平均为0.767,多数引物扩增的多态性信息量在0.800左右。14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63~0.934,平均为0.790。根据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聚类,14个材料被聚为3类,其中聚为第2类的试材最多。本研究表明,14份小麦材料遗传相似性较大,亲缘关系较近,但参试材料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聚类分析结果与试材系谱及亲本来源相吻合。结果表明ISSR标记技术可应用于物种的鉴别、遗传多样性研究和遗传图谱构建。
罗琴杨在君彭正松魏淑红廖明莉
关键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ISSR聚类分析
小麦雌蕊和雄蕊突变体与川麦28之间特异性ISSR标记筛选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42条ISSR标记对小麦三雌蕊突变体(TP)和雄蕊同源转化为雌蕊突变体(HTS-1)与川麦28之间特异性的ISSR分子标记进行筛选,为利用ISSR标记定位Pis1基因和控制雄蕊同源转化成雌蕊的hts1和hts2基因奠定基础。结果表明:42条引物共扩增403个条带,有9条引物能在TP和CM 28之间扩增出差异条带,占所用引物的21.4%。有20条引物能在HTS-1和CM 28之间扩增出差异条带,占所用引物的47.6%。有21条引物能在TP与HTS-1之间扩增出差异条带,占所用引物的50%。每条引物最多能扩增出4条差异条带,大部分产生1~2条差异性条带。差异条带大小主要集中在250~750bp之间。这也证明了ISSR标记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子标记,可作为SSR的一种重要补充标记用于遗传图谱的构建。
唐海峰杨在君路璐彭正松廖明莉张莉罗琴代畅
关键词:小麦ISSR标记
小麦糖基转移酶基因TaUGT73D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为探讨TaUGT73D1基因在小麦花发育过程中雄蕊和雌蕊形成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小麦三雌蕊突变体TP和雄蕊同源转化型不育突变体HTS-1两个品种,从中克隆得到了TaUGT73D1(UDP-glycosyltransferase73D1)的3个同源基因TaUGT73D1-2A、TaUGT73D1-2B、TaUGT73D1-2D,通过基因碱基序列分析表明TaUGT73D1-2A、TaUGT73D1-2B、TaUGT73D1-2D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1 907 bp、1 912 bp、1 905 bp,开放阅读框分别为1 365 bp、1 467 bp、1 461 bp,分别编码454、488、486个氨基酸残基,通过与小麦基因组比对,发现这3个同源基因分别位于染色体2AL、2BL、2DL上。TaUGT73D1-2A、TaUGT73D1-2B、TaUGT73D1-2D与乌拉尔图小麦Tu UGT73D1的编码区相似度分别为97.68%、96.52%、99.05%,蛋白序列相似度分别为73.57%、95.08%、95.7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类基因与单子叶植物的UGT基因聚在一起,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双子叶植物相隔较远,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远。利用Real-time PCR分析TTaUGT73D1-2A、TaUGT73D1-2B、TaUGT73D1-2D基因在不同花器官雌蕊(P)、雄蕊(S)及雌蕊化雄蕊(PS)中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该类基因在雄蕊中表达量最高,在雌蕊及雌蕊化中几乎不表达。因此推测TaUGT73D1基因可能与小麦雄蕊同源转化为雌蕊性状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小麦TaUGT73D1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代畅彭正松杨在君廖明莉路璐魏淑红张莉罗琴唐海峰
关键词:小麦基因克隆基因表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