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卫红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艺术

主题

  • 1篇艺术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识形态理论
  • 1篇语文
  • 1篇语文学
  • 1篇语言
  • 1篇语言角
  • 1篇语言角度
  • 1篇造型艺术
  • 1篇身份
  • 1篇审美意识形态
  • 1篇作家
  • 1篇文化研究
  • 1篇文学
  • 1篇喜剧
  • 1篇喜剧性
  • 1篇美意
  • 1篇镜像阶段
  • 1篇话语权
  • 1篇汉语创作

机构

  • 6篇西藏民族大学

作者

  • 6篇宋卫红
  • 3篇朱霞
  • 1篇吕岩

传媒

  • 3篇西藏民族学院...
  • 1篇电影文学
  • 1篇西藏研究
  • 1篇中国藏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身份·视角·对话——浅论当代藏族作家的汉语创作被引量:4
2009年
在文学领域,语言的选择不只限于工具性的意义,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作家采用哪种语言作为创作语言,除了一般采用本民族母语外,更多地受到主体民族的语言价值、社会功能的掣肘。本文试图从双语身份、民族双重视角和文化对话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藏族作家的汉语创作。当代藏族作家以双语身份活跃在中华文学百花园中是历史的必然。当代藏族作家的汉语写作,客观上体现出一种双重视角,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融,集中体现了当代藏族作家当下的"在场"意识,以及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与重建。
朱霞宋卫红
关键词:藏族作家汉语创作身份
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批评
2006年
意识形态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审美、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又是其中最具有问题性的论题之一。本文简要梳理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史,分析了该理论兴起的原因,并说明了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意义和建设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策略。
宋卫红
关键词:意识形态
审美视域中的意识形态
2007年
本文针对我国文艺理论界流行的“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缺陷,提出“审美视域中的意识形态”概念,从意识形态的语言符号性这一逻辑起点入手,从逻辑关系、功能和存在方式三方面梳理意识形态和“审美视域中的意识形态”的相关性。认为这种理解是准确把握文艺理论与美学中的意识形态观念和理解意识形态的符号形式的前提。
宋卫红袁书会(审稿)夏阳(校对)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
藏传佛教造型艺术中的身体政治学
2011年
藏传佛教造型艺术不仅是宗教艺术,更是世俗社会的美学化表现,其中的身体表现神态包含了隐蔽的内容,身体的外在比例层次与精神层次相关联,当其与政治地位联系起来的时候,等级分明的身体表现形式又为世俗政权提供了强大的合法性依据,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个对立关系被内化于身体造型之中。
宋卫红朱霞
关键词:藏传佛教造型艺术文化研究
从语言角度看《笨贼一箩筐》的喜剧性被引量:1
2010年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通常在电影中充当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手段。在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喜剧电影中,也往往通过电影语言的狂欢来达到颠覆的目的。但是通过对语言行为本身颠覆,所形成的一种用荒诞手法解构严肃行为则并不多见。《笨贼一箩筐》这部电影中的语言行为本身则具有一种符号学意义上的代码,不仅颠覆了传统社会中的话语权问题,而且形成了具有精神分析的意味符号特质,从而引发了荒诞和严肃并存的戏谑解构色彩。
吕岩宋卫红
关键词:语言话语权镜像阶段
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转型及其意义
2012年
20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后,藏族汉语文学进入到当代发展阶段,至今已经经历了3次比较明显的转型。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第一次转型发生在和平解放之初至上世纪80年代中,是藏族汉语文学由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封建文学向社会主义文学的当代转型,以政治启蒙为旨归;第二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以文学启蒙为旨归;第三次转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现在仍在推进之中,以文化启蒙为旨归。当代藏族汉语文学书写者试图在全球经济与多元文化背景下,表达对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认识,并显示出通过文学书写发展藏族族性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努力。
朱霞宋卫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