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嘉惠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资源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低级变质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定年
  • 1篇伊利石
  • 1篇伊利石结晶度
  • 1篇上古生界
  • 1篇锆石
  • 1篇锆石U-PB...
  • 1篇街津口
  • 1篇矿物
  • 1篇矿物学
  • 1篇花岗闪长斑岩
  • 1篇极低级变质作...
  • 1篇古生界
  • 1篇斑岩
  • 1篇B值
  • 1篇变质
  • 1篇变质作用

机构

  • 2篇辽宁地质工程...
  • 2篇吉林大学

作者

  • 2篇于介江
  • 2篇张嘉惠
  • 1篇侯雪刚
  • 1篇葛文春
  • 1篇胡大千
  • 1篇柳佳成

传媒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黑龙江省东北部街津口—抚远地区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报导了黑龙江省东北部街津口-抚远地区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以限定该区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属性。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锆石多呈自形一半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值主要为0.31~1.23,指示其岩浆成因。对岩浆锆石的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闪长斑岩均形成于晚白垩世(90.2~94.8Ma),而非前人认为的晚印支期。结合研究区及其邻区同时代火成岩的组合特征和古太平洋板块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黑龙江省东北部街津口一抚远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俯冲的构造背景,该期岩浆事件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作用的开始。
于介江柳佳成张嘉惠葛文春侯雪刚
关键词:花岗闪长斑岩地质意义
黑龙江省上古生界伊利石的成因标志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XRD技术,对黑龙江省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中伊利石结晶度、多型和b值进行了测定,以揭示该区晚古生代极低级变质作用特征。测定结果表明,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主要变化于0.31~0.77°Δ2θ,伊利石(白云母)b值主要变化于8.983~9.011,伊利石(白云母)多型为1Md型、1Md+2M1混合型和2M1型。上述伊利石矿物学参数揭示出,该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主体属于中—低压相晚期成岩带-低级近变质带范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伊利石b值和伊利石结晶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随伊利石b值的逐渐增大(压力升高),伊利石结晶度逐渐减小(温度升高),暗示伊利石形成于一种正常的与埋深有关的成岩-变质环境,继而揭示出该区上古生界的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是一个统一的连续过程而不是两个相互无关的地质事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内蒙、吉林等地伊利石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东北地区上古生界并未遭受大规模的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局部出现的某些绿片岩相(或更高级别)的变质岩应是动力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
于介江胡大千张嘉惠
关键词:伊利石结晶度极低级变质作用矿物学上古生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