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永红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脊髓
  • 2篇罗哌卡因
  • 2篇脊髓损伤
  • 2篇大鼠脊髓
  • 1篇行为学
  • 1篇性细胞
  • 1篇炎性细胞
  • 1篇炎性细胞因子
  • 1篇针刺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细胞
  • 1篇坏死因子
  • 1篇脊髓功能
  • 1篇脊髓组织
  • 1篇白细胞
  • 1篇白细胞介素
  • 1篇白细胞介素1...
  • 1篇穿刺
  • 1篇穿刺损伤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3篇徐世元
  • 3篇范凤飞
  • 3篇谭永红
  • 1篇雷洪伊
  • 1篇许睿
  • 1篇张庆国
  • 1篇王越洪

传媒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鼠脊髓针刺损伤程度与脊髓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脊髓穿刺致不同损伤程度后病理生理、运动及电生理改变,寻找对脊髓损伤程度最小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局麻药脊髓毒性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健康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A组(29G)、B组(25G)和C组(21G)。实验动物暴露L4-5节段间硬脊膜,直视下分别用21G、25G、29G刺伤L4-5节段脊髓,缝合切口。各组分别在术前进行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术后各时点记录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电生理检测及脊髓病理观察。结果对照组麻醉恢复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正常。实验组29G组行为学评分最高,脊髓损伤区域无明显病理改变;21G组运动、脊髓电生理和组织病理的改变明显,2周时明显恢复。结论应用29G穿刺针对脊髓进行针刺对大鼠脊髓功能影响小,具有穿刺损伤小、重复性好的优点,可为研究局麻药脊髓毒性提供新途径。
谭永红徐世元范凤飞
关键词:脊髓损伤脊髓功能
罗哌卡因对大鼠脊髓穿刺损伤后行为学的影响
目地:研究罗哌卡因对SD大鼠脊髓穿刺损伤后脊神经毒性。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0.5%罗哌卡因组(B组)、2%罗哌卡因组(C组),每组6只。手术暴露L节段间的硬脊膜,直视下用25G带斜面的针以与...
范凤飞张庆国雷洪伊许睿谭永红徐世元
文献传递
大鼠脊髓注射罗哌卡因后脊髓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
2011年
目的:研究对大鼠脊髓注射不同质量分数罗哌卡因后大鼠脊髓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探讨罗哌卡因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脊髓内未注射任何药物),对照组(B组,脊髓内注射质量分数0.9%生理盐水4μL),质量分数0.5%罗哌卡因组(C组,脊髓内注射质量分数0.5%罗哌卡因4μL),质量分数2%罗哌卡因组(D组,脊髓内注射质量分数2%罗哌卡因4μL)。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脊髓组织注射后82、47、2 h1、和2周的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C、D组在脊髓注射后8、24、72 h、1和2周各时点的IL-1β、TNF-α蛋白表达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但随时间延长其阳性表达细胞数逐渐减少,至2周回落至A组水平。与B组比较,C、D组脊髓注射后8、24、72 h、1和2周各时点的IL-1β、TNF-α蛋白表达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C、D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鼠脊髓注射生理盐水和罗哌卡因后脊髓组织细胞因子IL-1β、TNF-α蛋白表达细胞数显著增加,以注射罗哌卡因增加更明显。罗哌卡因的神经毒性可能与压力和成分有关,与浓度无关。
谭永红王越洪徐世元范凤飞
关键词:脊髓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