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津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理学

主题

  • 2篇更新世
  • 2篇ESI-MS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分析
  • 1篇动物群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质...
  • 1篇乙酸
  • 1篇乙腈
  • 1篇早更新世
  • 1篇质谱
  • 1篇质谱联用
  • 1篇三氟
  • 1篇三氟乙酸
  • 1篇色谱
  • 1篇山金
  • 1篇食肉类
  • 1篇酸性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贵州省博物馆
  • 1篇贵州省文物考...

作者

  • 5篇陈津
  • 3篇刘金毅
  • 2篇王方军
  • 2篇邹汉法
  • 2篇刘哲益
  • 1篇盛桂莲
  • 1篇金昌柱
  • 1篇王元
  • 1篇陈平富
  • 1篇蔡回阳
  • 1篇赵凌霞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贵州毕节扒耳岩巨猿动物群的年代与环境——来自食肉类化石的分析和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贵州毕节扒耳岩为一处新近确认的含巨猿化石的洞穴裂隙堆积,出土了若干伴生动物化石。其中食肉类标本数量不多,历次采集的仅有19件,但基本可以鉴定到种,且大多数具有断代指示意义。这批标本鉴定计有:桑氏硕鬣狗(Pachycrocuta licenti)、中国黑熊原始亚种(Ursus thibetanus primitinus)、大熊猫小种(Ailuropoda microta)、拟豺(Cuon dubius)和豹(Panthera sp.),共计4科5属5种动物。除豹属未定种外,其他4种均是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动物群的特有种类,Ailuropoda microta和Cuon dubius则是广西柳城巨猿涮动物群的标志性物种。单就食肉类的组合而言,扒耳岩与广西柳城巨猿洞和田东么会洞两地的动物群相当,稍晚于巫山龙骨坡,早于建始龙骨洞动物群,为早更新世早期。扒耳岩动物群以森林型动物(如Ursus,Ailuropoda和Panthera)为主,缺少典型的草原型动物,呈现出单一的森林性组合面貌,据此分析推测巨猿应为典型的森林环境栖息者。
刘金毅赵凌霞陈津王新金蔡回阳张忠文
关键词:早更新世食肉类
乙腈气氛ESI-MS降低背景干扰及在多肽分析中的应用
电喷雾质谱(ESI-MS)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生物样品的高通量、高准确性的定性、定量分析[1,2],由于常规电喷雾离子化在开放式离子源中进行,空气及样品溶液所引入的背景离子干扰极大影响了质谱检测的灵敏度和重复性[3,4]。我...
陈津刘哲益王方军邹汉法
文献传递
酸性气氛ESI-MS去TFA离子抑制效应及在整体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是当今分析生物样品的核心工具[1]。LC-MS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多肽样品和代谢物样品的高通量、高效分离分析。然而,由于整体蛋白质分子量大,溶解度低,电喷雾离子化(ESI)及二级质谱碎裂效率...
王方军陈津刘哲益邹汉法
文献传递
大连骆驼山金远洞埃楚斯堪熊(Ursus etruscus)新材料及中国Ursus cf. etruscus材料的简要回顾被引量:4
2017年
本文系统描述了大连骆驼山金远洞第四层(L4)出土的熊科化石材料,并简要回顾了中国的似埃楚斯堪熊(Ursus cf. etruscus)化石材料。通过系统比较,认为金远洞L4和之前中国北方早更新世被归入Ursus cf. etruscus的材料(陕西蓝田公王岭的除外)同属于一类熊类,这种熊类和欧洲的埃楚斯堪熊(U. etruscus)最为接近,但又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因此建立一新亚种,即东方埃楚斯堪熊(U. e. orientalis subsp. nov.)。U. e. orientalis subsp. nov. 比欧洲早更新世早期的圣瓦利埃埃楚斯堪熊(U. e. saintvallierensis)更加进步,而和早更新世中期欧洲的埃楚斯堪熊指名亚种(U. e. etruscus)以及西亚的维氏埃楚斯堪熊(U. e. verescagini)演化程度近似,但个体大小明显小于这两个亚种。U. e. orientalis subsp. nov. 表现出一些和棕熊(U. arctos)近似的特征,如p4后内嵴明显内偏,可能为U. arctos的祖先。U. e. orientalis subsp. nov. 和中国南方的亚洲黑熊(U. thibetanus)虽然属于不同支系,但在牙齿适应和个体大小上较为近似,可能有着相似的生态位,相互之间较为排斥。这可能是U. thibetanus和U. e. orientalis subsp. nov. 呈现出南北分异格局的重要原因。
江左其杲刘金毅王元金昌柱刘思昭刘金远陈津
河北秦皇岛斑鬣狗巢穴(灵仙洞)及斑鬣狗的集群死亡与埋藏被引量:2
2015年
河北省秦皇岛灵仙洞发现了一批最后斑鬣狗化石,标本达上千件,至少代表了30个不同个体,包括3具骨架(其中骨架Ⅰ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最完整的1具),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哺乳动物化石,共计26属27种.根据动物群组成、地质地貌以及堆积物的综合分析判断,它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动物群的生态组合反映当时处于一个温热偏干、半封闭或开阔的山间草原而周边山上有树林的生态环境.标本(尤其是完整骨架)的保存为典型的原地埋藏,死后未受到包括斑鬣狗自身在内的动物干扰和破坏.斑鬣狗在动物群中占绝对优势以及幼年个体和粪化石的发现,表明灵仙洞是一处斑鬣狗族群的巢穴.与其他斑鬣狗巢穴不同的是:斑鬣狗的猎物稀少,鲜见斑鬣狗的活动痕迹,尤其是幼年斑鬣狗啃咬形成的特定产物“nibbling sticks”,这说明灵仙洞既非用于猎物遗骸的储藏,也非用于幼崽的抚养,而是一处共用巢穴,同时也表明灵仙洞的骨骼聚集与埋藏有着特定的成因和机理.
刘金毅Jan Wagner陈平富盛桂莲陈津江左其果刘思昭
关键词:斑鬣狗巢穴埋藏学更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