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大鹏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小麦
  • 2篇性状
  • 2篇小麦品种
  • 2篇聚类
  • 1篇性状间相关
  • 1篇玉米
  • 1篇玉米灰斑病
  • 1篇品质性状
  • 1篇小麦赤霉病
  • 1篇霉病
  • 1篇聚类分析
  • 1篇抗赤霉病
  • 1篇抗赤霉病性
  • 1篇灰斑
  • 1篇灰斑病
  • 1篇斑病
  • 1篇SSR
  • 1篇SSR鉴定
  • 1篇病情指数
  • 1篇赤霉

机构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侯大鹏
  • 3篇张从宇
  • 3篇王敏
  • 3篇郭长安
  • 2篇胡能兵
  • 2篇崔广荣
  • 2篇张子学
  • 1篇韩静菲
  • 1篇杨信东
  • 1篇马德良
  • 1篇汪旭

传媒

  • 3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评价及聚类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对10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籽粒硬度评价,并用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强筋小麦占24.5%,中筋小麦占32.4%,弱筋小麦占43.1%。当遗传距离为28.42时,可将102个小麦品种聚为6群。筛选出一批高蛋白质、高硬度、高沉降值的优质资源,为小麦生产和品质育种提供种质基础。
张从宇王敏张子学崔广荣胡能兵郭长安侯大鹏
关键词:小麦聚类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评价、聚类及性状间相关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对108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抗赤霉病评价、聚类及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之间发病率差异颇大,病穗率为0~31.5%,严重度为0~1,病情指数为0~26.145%。通过对各品种的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将抗病性从高到低分为9个类群,分别有52个、12个、11个、17个、4个、7个、3个、1个、1个品种,其中第1类群有33个品种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相关分析表明,病穗率与严重度、病穗率与病情指数、严重度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严重度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
张从宇王敏邵磊郭长安侯大鹏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聚类
吉林省玉米灰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研究Ⅱ.病斑产孢和孢子飞散被引量:9
2007年
对玉米灰斑病在吉林省的重要流行环节——病斑产孢、孢子飞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在吉林省能够顺利越冬。病斑在直射光下不能产孢,产孢在散射光下多于黑暗条件下。保湿时间越长,病斑产孢越多,保湿时间(t)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exp[-14.59exp(-0.2t)]。病斑在20-30℃均可产孢,25℃最适合产孢,温度(x)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sin(-1.685 7x+0.252 2x2-1.63×10-3x3)。病斑长度(x)与病斑产孢潜能(y)的关系曲线为单峰曲线,病斑长度在15-22 mm时产孢潜能较高。玉米施用氮、磷、钾肥可降低灰斑病病斑产孢。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释放飞散。
汪旭侯大鹏马德良韩静菲杨信东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
Ar^+注入小麦M_3代变异的SSR鉴定及再分离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用Ar+注入小麦花培5号的干种子。结果表明,M1代的生育期和农艺性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M2代出现株高、穗长变异,变异率为0.2%,10个变异株经SSR鉴定,90对引物中有6对能扩增出特异带,突变点分别发生在2A、2D、3B、5A染色体上。10个变异株的M3代均发生严重的正向或负向分离,有利于筛选到特殊变异类型。
张从宇王敏张子学崔广荣胡能兵郭长安侯大鹏
关键词:小麦SS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