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嘉

作品数:20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中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蚂蟥
  • 9篇养殖
  • 5篇干品
  • 4篇冬眠
  • 4篇室内养殖
  • 4篇消化酶
  • 3篇高效养殖
  • 3篇光照
  • 3篇光照处理
  • 2篇蛋白
  • 2篇越冬
  • 2篇越冬保种
  • 2篇月龄
  • 2篇室外养殖
  • 2篇投喂
  • 2篇人工冬眠
  • 2篇组织学
  • 2篇梨形环棱螺
  • 2篇耗氧
  • 2篇耗氧率

机构

  • 20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20篇王嘉
  • 19篇史红专
  • 19篇郭巧生
  • 11篇戴道新
  • 8篇刘飞
  • 6篇李蒙蒙
  • 5篇刘宏
  • 2篇吴斌
  • 2篇施国伟
  • 1篇孟凡国
  • 1篇耿天华
  • 1篇刘立涛
  • 1篇勾玲
  • 1篇芦鑫
  • 1篇龚飞龙
  • 1篇程搏幸
  • 1篇李燕娴

传媒

  • 1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药材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光质对蚂蟥生长和内在品质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50 d实验期内,比较红光(610±10)nm、蓝光(450±10)nm、白光(全光谱)和自然光(full spectrum)对30日龄蚂蟥生长和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0~40日龄期间,蓝光对蚂蟥的促生长作用最强,红光组和白光组在50 d后表现出明显的促进蚂蟥生长的优势,红光和白光最终质量显著高于蓝光和自然光(P<0.05);红光下蚂蟥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消化酶活力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白光下蚂蟥SOD,CAT,ALP酶活性最高,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光质对蚂蟥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p H和抗凝血酶活性影响不显著。蚂蟥50日龄后,红光下消化酶活性最高且生长最快,白光下抗逆酶活性最高,光质对蚂蟥内在品质无显著影响。
戴道新郭巧生史红专王嘉卢鑫
关键词:蚂蟥光质免疫
蚂蟥性腺及生殖细胞周年发育的组织学研究被引量:14
2018年
采用组织切片和电镜技术,对蚂蟥生殖系统及生殖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蚂蟥具有完全独立的雌雄生殖系统,11个月为1个生殖周期;精巢先于卵巢发育,当卵细胞仅为原始生殖细胞团时,精子已经初步具备了完整的形态,精细胞和卵细胞有序发育同步成熟;根据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发育情况,将精巢发育分为增殖期(1~3月龄)、生长期(4~5月龄)、休眠期(6~8月龄)、成熟期(9月龄)、排放期(10月龄)和退化期(11月龄)共6个时期,将卵巢的发育分为形成期(1~2月龄)、增殖期(3~4月龄)、生长期(5~8月龄)、成熟期(9月龄)、排放期(10月龄)、休止期(11月龄)共6个时期。结论:蚂蟥是"同步性雌雄同体"动物,精卵巢发育各有6个分期,精卵细胞有序发育同步成熟。
史红专刘宏郭巧生王嘉刘飞
关键词:蚂蟥性腺发育组织学
蚂蟥与梨形环棱螺营养成分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采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ICP-AES、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蚂蟥、梨形环棱螺体液和全肉中总蛋白、粗脂肪、总糖、无机元素、氨基酸的含量,比较和分析蚂蟥与梨形环棱螺体液和全肉中的营养成分,为蚂蟥人工饲料的研究以及资源开发提供基础。结果表明,蚂蟥、螺蛳体液、螺蛳全肉中总蛋白量分别为65.01%,32.12%,43.31%,粗脂肪的量分别为5.317%,8.828%,4.896%,蚂蟥总蛋白、粗脂肪、总糖的量与螺蛳体液和全肉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蚂蟥、螺蛳体液和全肉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氨基酸和无机元素,三者中人体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32.6,221.59,40.78 mg.g-1,鲜味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7.51,14.5,32.03 mg.g-1,抗氧化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8.81,5.91,9.73 mg.g-1;蚂蟥、螺蛳体液和全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前3位均为Glu(谷氨酸)、Asp(天冬氨酸)、Leu(亮氨酸),钙(Ca)、磷(P)、镁(Mg)等大量元素的含量均较高,微量元素锌(Zn)、硅(Si)、铁(Fe)的含量排列很相似。实验结果提示可以考虑将蚂蟥作为新资源食品进行开发,同时可为其人工饲料的开发提供依据。
孟凡国史红专王嘉刘宏郭巧生龚飞龙
关键词:蚂蟥梨形环棱螺氨基酸无机元素
一种蚂蟥室内高密度养殖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蚂蟥室内高密度养殖方法。本发明目的在于在现有室外高密度养殖方法基础上提供一种在室内环境可控条件下便于管理、节约成本、亩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养殖方法。采用本发明方法,蚂蟥干品亩产可比现有室外高密度养殖方法提高...
郭巧生史红专李蒙蒙王嘉刘飞
文献传递
一种蚂蟥室内人工冬眠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蚂蟥室内人工冬眠方法。本发明目的提供一种在室内操作简便、存活率高的蚂蟥人工冬眠方法。采用本发明方法,蚂蟥存活率可比现有室外自然越冬提高约67%。本发明在基本不减损蚂蟥体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蚂蟥保种率。与现有...
史红专郭巧生闫士猛王嘉戴道新
文献传递
高温环境下蚂蟥病害病原初探被引量:2
2018年
该文以健康蚂蟥为对照利用高通量测序对高温环境下患病蚂蟥病变肌肉、肠道、发病蚂蟥养殖水体环境与沉积物的细菌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细菌多样性,分析高温环境下患病蚂蟥细菌性疾病的致病菌。结果表明,各处理原始序列达83 000以上,并且有效序列占比在87%以上,GC量在52%~54%,细菌多样性丰富。细菌相对丰度分析表明各处理中均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细菌含量最为丰富。与健康蚂蟥肌肉、肠道相比,发病蚂蟥肌肉、肠道中拟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脱硫弧菌属细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且在发病蚂蟥养殖水体和沉积物中具有丰富的含量,推测诱发蚂蟥夏季高温细菌性疾病的致病菌为拟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脱硫弧菌属细菌。
魏伟威史红专郭巧生刘飞王嘉闫士猛丁安东施国伟吴斌
关键词:蚂蟥养殖环境细菌多样性致病菌
不同养殖密度和换水频率对蚂蟥生长和内在品质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采用生物量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对-棕榈酸硝基苯酯(ρ-NPP)比色法、福林-酚法等方法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和换水频率对蚂蟥生长、消化酶活性、生化指标和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蚂蟥的最终质量,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活力,SOD,CAT,ALP酶活性与密度呈反比,与换水频率呈正比(P<0.05);换水频率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呈负相关,与溶氧量呈正相关;养殖密度和换水频率对蚂蟥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p H和抗凝血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因此,每亩50万条为较适宜的养殖密度,每72 h 1次为较适宜的换水频率。
李蒙蒙郭巧生史红专王嘉戴道新闫士猛齐恒基芦鑫刘立涛
关键词:蚂蟥养殖密度消化酶
日本医蛭血餐后消化道生理特性和消化周期的初步研究
2022年
目的:研究日本医蛭吸食血液后消化道生理特性和食物消化周期,探讨其长期消化食物机制。方法:测定日本医蛭进食后0 h、12 h、24 h、10 d、30 d、90 d和150 d体重、消化道内容物中无机离子、蛋白质和葡萄糖浓度以及消化酶比活力变化。结果:日本医蛭进食后体重先增加后降低;消化道内容物红细胞进食24 h后出现破裂,10 d后完全消失;无机离子浓度进食后0 h时最高,24 h内降低到稳定水平,蛋白质和葡萄糖浓度缓慢增高,在90 d达到稳定;消化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比活力先增高后降低,30~90 d达到最高,脂肪酶比活力无明显变化趋势。结论:日本医蛭吸食血液后主要通过降低Na^(+)、Cl^(-)等无机离子浓度来降低渗透压引起溶血,释放营养物质,但由于消化酶活性低,消化周期可达90 d。
缪一休史红专郭巧生王嘉郭丽媛常淮阳
关键词:渗透压溶血反应消化酶
一种蚂蟥室内高效养殖的红光光照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蚂蟥室内高效养殖的光照处理方法。本发明目的在现有室内养殖方法基础上提供一种显著增加经济效益的养殖方法。采用本发明红光处理方法,蚂蟥干品亩产可比自然光养殖提高约103.9%。本发明在不扩大蚂蟥室内养殖面积的前...
史红专郭巧生戴道新王嘉刘飞
文献传递
蚂蟥不同月龄口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石蜡切片、HE及AB-PAS染色法研究不同月龄蚂蟥口器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3月龄口径与口宽增加幅度较小,分别为0.6,0.3 mm;3-4月龄增幅最大,为1.2 mm;4-6月龄口径、口宽达到最大值,基本不再增加。口唇位于口部最前端的外缘,外被薄的保护膜,随着生长口膜上皮细胞由立方上皮细胞到柱状细胞再到长柱状细胞。口腔深处共有3个颚,较大1个居背面,另外2个较小的分居左右腹侧,与肌肉质的咽相连,颚从外到内由角质层、上皮细胞层、肌层、颚腔组成,颚上均存在具有分泌酸性颗粒的乳突,从2月龄开始存在大量酸性颗粒状物质;口腔由内向外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组成,周围有着丰富的围口神经。咽由内向外由黏膜层、肌层、浆膜层构成,黏膜褶皱随生长增高增厚,黏膜上皮由复扁平上皮变为柱状上皮,肌层发达且随着生长逐渐增厚,4月龄厚度最大。蚂蟥黏液细胞主要由管状、梨状2种形态4种着色类型构成,不同时期AB-PAS染色变化不大,口唇1月龄黏液细胞少,2,3月龄黏液细胞增多且主要为Ⅱ型黏液细胞,口腔中含有较多Ⅰ型黏液腺细胞,咽部肌层下的结缔组织层分布着较少的Ⅱ型黏液细胞。
刘宏郭巧生史红专王嘉李燕娴
关键词:蚂蟥口器组织学组织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